易中天老人家這樣解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意思,他說“這裡的“後”不是指沒有孩子,而是指沒有兒子!他不能傳宗接代。而傳宗接代在中國古代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尤其是對于上流社會來說。他的爵位、血統、财富……都必須由嫡長子來繼承。至少,得有個兒子繼承。兒子沒有了,連祭祀祖宗的人都沒有了。所以孔夫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嗚呼,天下無孩子的父母吃了一驚,天下無兒子的的父母更吃了一驚。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種說法至今有兩種解釋。
一種對這句話的解釋為: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不能事親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是二不孝,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這孩子不存在一樣,這種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這種行為就是無後。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後來對第三種“不孝”引申為“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
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但是易中天易大師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第二種解釋。
“沒有兒子傳種接代是最大的不孝。“易大師在今日頭條對數百萬粉絲這樣說。
易大師這種說法有理嗎?
易大師為了說明自己的解釋有理,在論述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時用孔夫子的一句話佐證自己解釋的正确性,他說“所以孔夫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易中天這句論據先不說在觀點上和孟子的話是否一緻,起碼在時間前後上就不一緻。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是孟子的老師。孔子是公元前372-公元前289的人,孟子是公元前372-289的人。死者怎麼能複活來論證弟子的話呢?
在這裡。易大師着着實實的曲解了孟亞聖的這句話的意思。說斷章取義并不未過。
孟子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繼續往下看《孟子》,《孟子離婁上》第二十七篇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這句話是說:“仁的實質就是侍奉父母;義的實質就是順從兄長;智的實質就是明白這二者的道理并堅持下去;禮的實質是對這二者加以調節與修飾;樂的實質就是以這二者為樂事,快樂于是就發生了;快樂一發生,不愉快的心情就消失了。就會不知不覺手舞足蹈起來了。”
大家知道,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是“仁、義、禮、智、信”,這裡以“仁”為首,而“仁”的核心和實質是侍奉父母。
因此,綜合孟子上下段的意思來看,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絕不是說沒有後代的意思,更可靠的說法是侍奉父母,作個有德望的人。
在《孟子》的其它篇章也反應出這個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次表現了孟子“仁”的思想,反映了對父母和孩子的仁愛。
這種思想,也高度一緻傳承了老師孔子的思想,孔子在《論語·顔淵》中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既然四海之内皆兄弟,怎麼還有易中天所說“絕後”的意思?
因此,這種說法極不可取,斷章取義,甚至是“斷字”取義。
民間罵人最惡毒的也是最叫人擡不起的一句話是什麼?
“斷子絕孫。”想想大家都知道,這一句話叫大家特别是農村的老人擡不起頭來,似乎真的如罵人者所言“缺德,作了斷子絕孫的事。”
易大師的解說中,把“無後為大”不但解釋為“沒有後代”,甚至解釋為沒有兒子,即使女兒也不算“後”,這真叫人匪夷所思。易大師除了曲解,還要自己罵人孟子背鍋,把罵人的源頭不遠幾千年推給孟亞聖。
人類社會始于母系社會,女性的地位非常崇高,女性要負責做飯,縫衣,養老育幼等工作,承擔着繁衍後代的重要作用,怎麼能把女孩不算做“後”的範圍呢?又怎麼能把沒有子女當作“最大的不孝”呢?
在人類社會達到今天文明,不用說曲解孟子的意思,也不用說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就是單單把“女”不作“後”的思想就是極度的偏見和狹隘,這叫天下的女性怎麼想?沒有“子女”便是“最大的不孝”這叫沒有子女的家庭怎麼想?
按照易中天大師的觀點,大家可要快馬加鞭的生兒子了。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