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節期間上映的電影中,《流浪地球》無疑是一匹黑馬。原本不被人們看好的本土科幻電影,卻被評價為第一部真正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硬科幻電影。由此可見,《流浪地球》是多麼的颠覆人們對本土科幻電影的印象。
電影《流浪地球》講述的是由于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為了自救,人類開始了一場名為 “流浪地球”的拯救地球計劃。中國宇航員劉培強的兒子劉啟長大後,在離開17年的父親即将退休返回地球之際,決定帶着妹妹韓朵朵離家出走。離開安全的地下城後,意外地參與進拯救地球撞擊木星而即将導緻人類滅亡的行動中。最後,在所有地區、國家、種族的努力下,地球免于撞擊,人類得以生存下去。
《流浪地球》這種科幻題材電影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是因為電影場景特效制作的精良,人們不再诟病中國的五毛錢特效,觀影者可以被身臨其境般的帶進電影世界中。然而抛開電影特效的成功,《流浪地球》打動我的地方是片中對中國式家的觀念的體現。
電影結尾處,地球上的人類知道地球即将撞上木星,所有的人都将滅亡時,各個國家堅守在保衛地球前線的人們都想着迅速趕回家與家人團聚。不分國家和種族的人,在遇到“難事”時,心中都隻有“回家”這一個念頭。
家是什麼呢?有人這樣描述到:家是慰藉心靈的港灣;家是治療心靈創傷的靈丹妙藥;家是莊嚴冬日溫暖的陽光;家是遠方遊子的精神給予。
說到家,每個人心中對家都有不一樣的情感。可能是幸福的、美滿的、遺憾的、難過的,也可能是仇恨的、敵視的。但是,家對我而言更多的是矛盾。
從小我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說沒有父母的陪伴,但是過得卻也還算舒心。許多童年美好的回憶,都是在那時留下的。到了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被迫開始跟父母一起生活。從小就不親近,再加上父親本身有酗酒的毛病,我慢慢開始讨厭回家。
放學後,我經常會去同學家玩到很晚,甚至是到了家樓下也會再多溜達幾圈回去,為的就是可以晚點回家,晚點見到他們。長大後,為了逃離這個家,我選擇做了北漂。以為隻要離開家,我就自由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成人的世界,哪裡那麼簡單容易。當在外面受到委屈的時候,内心深處還是想家,想回到那個屬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後來,我選擇回到家鄉。但是對于家和父母,我還是無法敞開心扉。甚至是結婚生子後,明知道父母已經老去,應該好好照顧他們,但自己還是無法做到常回家看看。人類對于家的渴望是與生俱來的,不論自己本身是承認的還是極力否認的。于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就在這樣矛盾、糾結、自責中來來回回折磨自己。直到我遇到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我才終于與過去告别、跟父母和解,内心不再矛盾、糾結。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講述的是原生家庭造成人性格缺陷以及内心創傷的過程,并且告知減少原生家庭影響的方法。
成人後的行為模式、思考方式、内心情緒等,都是受小時候的原生家庭所影響。這些影響早已被内化,不聲不響地流進人的行為與情感中。如果想尋求改變、解放自己,就需要與父母和解,放下過去。那該如何做呢?
1、無需原諒、分清責任,釋放内心的憤怒與悲傷。當你想真正放下過去時,并不需要必須原諒父母過去的行為。受到的傷害,穿心的痛,隻有自己能感受到,别人無法體會,也沒有權利要求你一定去原諒。但是請不要隐藏自己内心的悲傷與憤怒,你有發洩的權利。扪心自問,幼小的你本不該受到那些委屈與傷害。如果内心産生很強的怒氣,可以這樣應對:
(1) 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2) 表達出你的憤怒。
(3) 增加運動量。
(4) 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
(5) 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
2、直面内心的恐懼,與父母對峙。如果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将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不論是選擇當面告知父母,還是寫信,把自己内心的委屈、憤怒、難過,統統告訴自己的父母吧。讓他們知道當年是如何傷害了自己的孩子。這樣才能放下過去的事情。
3、尋找專業的心理治療。有些傷害過于深重,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的時候,要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不要害怕面對自己的内心。
幸福的家庭都一個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既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也無法改變自己的過去,那隻能選擇與過去和解,好好生活。為自己建立起一個溫暖的家,即使世界末日,也願意在這個溫暖的家中溫馨度過最後一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