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大結局

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大結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0 07:37:08

别拿豆包不當幹糧

金丹妮《百科知識》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年從11月開始,東北就進入了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在如此獨特的生态環境下,東北地區形成了适宜生境、應時而做的飲食民俗,也孕育出了一種獨特的美食——黏豆包。

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大結局(别拿豆包不當幹糧)1

黏豆包與金元寶

黏豆包,又稱黃豆包或豆包,是黏米面和豆餡的結合。詩經有雲“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其中的“黍”就是糜子,去皮後稱作大黃米,米粒大,黏度好,顔色金黃,是做黏豆包的上等材料。做餡的豆子最正宗的就是紅小豆和紅芸豆。黏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剛開始的時候制作,然後放入戶外的大缸中保存過冬。一切工藝都源自天然,可以說,黏豆包是傳統天然食品的典範。

關于黏豆包的由來,民間流行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大結局(别拿豆包不當幹糧)2

很久以前,在奈曼旗土城子一帶有一個貧困的村落,村落中有一戶萬姓人家,家中隻有婆婆、兒媳帶着孩子三口人,日子過得很窮。大年三十這一天,别人家都在準備包餃子做年夜飯,可萬家什麼都沒有。無奈之下,兒媳隻好到财主家去借糧。财主知道她家很窮,借了也還不起,就給了她一塊已經酸了正準備扔掉的黃米面。回到家後,萬家兒媳把豇豆烀熟搗碎做成了餡,用酸黃米面包了起來。可是面太脆,怎麼也包不成餃子,于是她就包了很多豆餡圓團。蒸熟後,婆婆說:“我這麼大歲數了,還頭一次吃到這麼好吃的東西,叫什麼名兒呀?”兒媳說:“這是酸黃米面包豇豆泥,既然今天全家吃了一頓飽飯,就叫它‘都飽’吧。”婆婆說:“那有豆餡的就叫‘豆包’吧,沒餡的就叫“黏團”,寓意一家團團圓圓。”

且說這一年,玉皇大帝心血來潮,決定到人間體恤民情。恰巧來到萬家,他見萬家貢的不是餃子而是黃團子,就問财神爺這是什麼。财神爺說可能是用什麼面做的金元寶。玉皇大帝拿起一個嘗了嘗,感覺好吃極了,便讓财神爺用金元寶把鍋裡剩下的黃團子都換了帶走,财神爺換完後又把從别人家拿的餃子也放在了鍋裡。

再說萬家兒媳,見桌上的豆包吃沒了就去鍋裡拿。掀開鍋蓋一看,豆包都變成了金元寶,鍋裡還有許多餃子。她急忙回屋問婆婆,婆婆激動地說:“一定是老天恩賜,讓我們從此過上好日子。”從那以後,萬家的日子過得其樂融融。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大小村落,于是家家戶戶都開始效仿。從此,過年吃黏豆包就演變成為東北地區的習俗。

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大結局(别拿豆包不當幹糧)3

不可或缺的餐桌主角

東北民衆為何偏偏對這小小的黏豆包情有獨鐘呢?

早在《清朝野史大觀》中就有記載:“滿人嗜面,不常嗜米,種類極繁。”滿族人自古就有愛吃黏食的習慣,而黏豆包也正是起源于滿族的食品。黏豆包不僅好吃可口、味道獨特,而且特别充饑,人們吃了以後身體會變得強壯有力,在糧食匮乏的日子裡可謂是頂飽食物的首選。更重要的是,黏豆包體積小,非常便于在寒冷的冬天随身攜帶,适合人們遠程外出從事狩獵活動和出征作戰,因此也曾作為八旗軍的軍糧,甚至可以說,大清國的半壁江山裡,也有黏豆包的一份功勞。漢族人發現黏豆包竟然有這麼多優點以後,也漸漸地喜歡上了黏豆包,目前黏豆包已經成為人們冬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大結局(别拿豆包不當幹糧)4

任何一種美味的食物都凝結着勞動人民的智慧,别看黏豆包個頭小、不起眼,但其制作過程十分講究,無論是淘米、和面還是包豆包,都存在着不小的難度,全程做下來需要三四天。老少鄰裡坐在一起,邊唠家常邊包豆包,甚是熱鬧,這也算是農村中不可多得的集體活動。

做好的豆包放到鍋裡時要相互緊挨着,人們稱其為“壯豆包”,豆包下面以及豆包之間也要鋪好梭子葉,這是為了防止豆包粘連。豆包蒸好後,大夥坐在一起一口一個黏豆包,再喝上熱乎可口的酸菜湯,真是滿口甜香,爽胃熱心。蒸好但沒吃完的黏豆包就放到室外-20℃左右的氣溫下冷凍,然後儲藏到大缸裡,想吃的時候拿出來蒸一下就可以了。

黏豆包裡的故事傳說

由于過去東北沒有小麥,無法像關内老百姓那樣,“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九蒸饅頭”;并且在當地有一種風俗叫“過年不做新飯”,要吃“餘飯”(即剩飯),意思是年年有餘,所以人們就選擇了做黏豆包,既能彌補糧食的稀缺,又能滿足風俗的要求。

每次做豆包,都會做夠一整月吃的,黏豆包就成為東北老百姓過年,甚至是整個正月裡的主要食品。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就體現了黏豆包的重要地位。人們在臘月裡把黏豆包蒸好後又冷凍貯存起來,在正月裡頓頓來吃,這樣一般人家就可以整個正月都不用做新飯了。

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大結局(别拿豆包不當幹糧)5

但是一次性把一個月的豆包提前包完,可是一個不小的“工程”,沒個幾天可包不完,人們甚至需要連宿隔夜地包。包豆包又是一個累活,單調乏味容易使人寂寞無聊。在白天,人們已經唠完了家常,晚上往往沒有新的家常可以再聊。為了打破寂寞的氣氛,讓大家熬過包豆包的漫漫長夜,黏豆包就成為民間故事的催生劑,夜晚也變成包黏豆包最有意思、最刺激的時刻。

到了夜晚,人們聚集起來,一邊包豆包,一邊唠嗑,講故事的氣氛一經開頭,大家便你講一個他講一個,互相補充完善就産生了許多民間故事。故事多以狐精鬼怪的傳說為主,為的是防止大夥兒犯困打瞌睡。故事不僅生動有趣,也富有深刻寓意,有不少故事影射當時社會的狀況,結尾也一般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随着時代的發展,故事的情節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越來越豐富完整。一年接着一年,一代接着一代,這種講故事的形式仍然在繼續發展着。屋内歡笑不斷,熱鬧非凡,民間“瞎話簍子”的講述聲娓娓動聽;窗外冬夜的風聲呼呼作響,雪花輕輕打在窗戶上;竈坑裡的麻稈、豆茬燃燒得劈劈啪啪作響……各種聲響在寒冬臘月中譜成一首曲子,把人帶進那神奇的故事情境之中。

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大結局(别拿豆包不當幹糧)6

黏豆包,黏黏情

如今,做黏豆包、吃黏豆包逐漸演變成為東北農村飲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如果家裡子女及親朋好友有在外地的,一定要把黏豆包送到那邊,因為隻要吃到家裡的黏豆包,就有與家裡人團聚的感覺。因“黏”與“年”諧音,黏豆包也叫“年幹糧”。村民見面時都要喜氣洋洋地問候:“你家淘米沒?淘多少米啊?黏不黏?”“成黏了!”這親切的鄉音中,飽含着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滿足和喜悅。問的人喜氣洋洋,回答的人也是喜氣洋洋。民間有句俗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所以孩子們也争着搶着吃黏豆包,說要把自己的下巴粘起來。

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大結局(别拿豆包不當幹糧)7

慢慢地,人們對黏豆包就有了一種無法割舍的情結,不僅春節要吃,元宵節、清明節、立秋、中秋節等各種節日,但凡有點條件的家庭都要做些黏豆包來吃,就連老人過生日都要用黏豆包來慶賀。包黏豆包對人們來說已經不是簡單的勞作活動,而是如同親自參演一台大戲,自家演員不夠用時就到鄰居家去“外聘”,有時對方還會主動前來“客串”,大家說說笑笑中不知不覺地就把黏豆包包好了。

豆包是圓的,象征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豆包是黏的,象征家庭團結、齊心協力。豆包是吉祥的象征,是心願的表達,是文化的傳承。讓我們在這個冬天裡,一同品味黏豆包:黏豆包,黏又黏,紅豆餡,裝裡邊,黏豆包,圓又圓,又甜又香又解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