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程度

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程度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01:37:27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童欣

4月14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對英國媒體稱,德國等仍在購買俄羅斯能源的歐洲國家是“用别人的血賺錢”,就在他接受采訪的幾天前,烏克蘭才剛拒絕了想要訪問基輔的德國總統,引發了德烏兩國間的一場外交風波。

事實上,持續的俄烏沖突也對德國造成了巨大沖擊,在歐盟試圖全面推行“去俄羅斯化”的背景下,嚴重依賴俄能源進口的德國陷入争論的中心,戰争引發的能源危機也給組建不到半年的德國執政聯盟帶來了極大考驗。那麼,已處于對立陣營的俄德兩國是否存在立即終止能源貿易的可能?能源斷供風險下的德國究竟面臨何種現實困境?

就德國的角度而言,俄烏沖突已徹底颠覆了德國的能源、經濟與安全政策,德國新一屆政府調整了多年來以“貿易促改變”(Wandel durch Handel)為核心的對俄立場。戰争已使德國從對俄羅斯的貿易“正面預期”轉變為“負面預期”。對與俄羅斯能源脫鈎及這一選項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德國副總理兼經濟與氣候部長、來自綠黨的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3月30日在德國電視二台采訪中表态:“我們自然得為此付出代價……也非常确信,我們願意付出這種代價。與烏克蘭的苦難相比,這已經足夠小了。”這反映出德國政府在俄烏沖突中“選邊站”的立場,但在政治道德主義與能源現實問題之間,德國想立即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還存在着種種困難,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政治立場劇變與能源現實需求的矛盾

俄烏沖突的曆史經緯複雜,随着局勢從前期低強度的代理人戰争發展至二戰後歐洲最大規模的全面戰争,德國的政治轉向與民意重整經曆了一個驟然變化的過程,緻使其對能源危機的風險性預估與準備不足。

德國在過去數十年奉行對俄友好、低軍事預算政策,在沖突爆發前,民調顯示近6成受訪者贊成政府不向烏克蘭提供殺傷性武器。但随着俄烏沖突的爆發與膠着,這場戰争帶來的死傷規模、烏克蘭各地的破壞畫面及湧入的難民潮,對德國民衆造成了強烈的情感沖擊,喚醒了他們對于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記憶。德國民意開始沸騰,德國政府的态度也随之180度大轉彎,同意援助烏克蘭緻命武器,曆史性地宣布将防務開支提升至GDP的2%,最新民調也顯示55%的德國人支持這些決定。

中德學者就此共同撰文指出,這場戰争“将從根本上改變歐洲人對共同安全、經濟依賴和國家主權的認知”,世界應當充分認識到德國已完成了對俄立場的全面轉變。在德國社會達成的共識之下,與俄能源脫鈎的呼聲愈發高漲,耗費巨資建成的北溪-2号天然氣管道幾乎作廢。

然而,與政治立場轉變并不同步的是德國對于俄羅斯能源的現實需求。俄羅斯是德國重要的煤炭、石油與天然氣供應國,根據德國聯邦經濟與出口控制局(BAFA)2021年的統計,德國34.1%的石油進口、50%的煤炭進口與55%的天然氣進口均來自于俄羅斯。其中,煤炭與石油尚且還能從其他渠道找到臨時替代品,天然氣則成為德國實現能源“去俄羅斯化”的難點與堵點。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天然氣在德國的能源消費中依然占近三分之一的比重,2021年德國全年用氣需求量約1000億立方米,其中90%依賴進口,主要用于工業與民用供熱與發電。如果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且無法找到替代品,德國将有近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缺口亟待填補,這很可能廣泛影響德國使用天然氣取暖的2000萬家庭和化學、鋼鐵、水泥等密集制造行業。就在哈貝克發表“代價論”兩天之後,德國化工企業巴斯夫集團(BASF)首席執行官馬丁·布魯德米勒(Martin Brudermüller)警告道,如果俄羅斯能源斷供,将造成前所未有的經濟損失:“這可能使德國經濟陷入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二、長期能源轉型與短期替代方案的矛盾

在歐盟多年來緻力于将環保與氣候變化構建成新國際秩序核心的背景下,2021年德國聯邦大選被媒體稱為“氣候選舉”。受到年輕選民青睐的環保主義政黨德國綠黨強勢勝出,首次進入新内閣政府,主導并制定了德國長期的氣候政策與能源結構改革計劃。根據綠黨的方案,德國将在2030年前徹底淘汰燃煤與核能發電,将風電與光伏發電等可再生清潔能源的發電比例提高至80%,而天然氣作為核能與煤炭的替補,起到過渡性的作用。

由此可見,德國新政府将氣候作為執政核心問題之一,在這場全面推行“綠色德國”的激進去碳化構想中,最終逐步淘汰包括俄羅斯進口能源在内的煤炭、天然氣、石油等傳統能源,實為德國實施能源轉型與國家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俄烏沖突在短期内極大提升了德國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自主意願,從長遠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德國進行結構改革、邁向新能源時代的步伐。

不過,新能源的結構轉型需要時間,無法滿足能源立即“去俄羅斯化”的意願。僅就天然氣而言,在尋找其他天然氣來源國與增加液化天然氣(LNG)的應急方案上,德國的選擇十分有限。例如,挪威雖然是德國的第二大天然氣進口來源國,但挪威的天然氣巨頭Equinor ASA已宣布該公司處于全速生産狀态,無法再提高産量;3月下旬哈貝克緊急訪問中東,宣布與卡塔爾建立了長期能源夥伴關系,但卡塔爾等國與亞洲國家簽訂了長期合同,能臨時出口的液化天然氣及專業運輸船有限。

英國《經濟學人》分析指出,全球交易的液化天然氣中有70%都已簽署了10年期及以上合同,而此前德國等歐盟國家主要依賴現貨市場和短期合同,在低價時進口液化天然氣,這些因素進一步導緻了德國陷入被動局面。此外,由于液化天然氣在德國能源結構占比有限,加之受到環保組織反對等原因,德國境内至今尚無液化天然氣專用碼頭和接收終端。

在德國四處尋找替代能源之時,一度要被綠黨與環保組織淘汰的煤炭、核能等能源,也作為臨時選項重新回到了公衆讨論的視野中,而這并不符合新政府的能源改革政策。雖然德國外交部長、綠黨領導人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3月底在推特上号召:“我們正準備全國性、全面性地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化石能源,從石油開始……邁向可再生能源是現實(Realität)與絕對必要的。”但在已有德國民衆開始囤積取暖油與木柴的實際情況之下,未來新能源轉型的“遠水”能在多大程度上挽救短期能源需求的“近火”,仍然存疑。

三、道德輿論動員與内部立場分化的矛盾

俄烏沖突演變至今,德國的民意也悄然改變,即使是在反戰的集體語境與社會共識下,對俄能源的态度亦催生出意見不同的派别,而這些都可能撕裂德國社會内部。

一方面,諸如哈貝克“代價論”的道德動員頻現德國政壇與公共領域。德國前總統約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此前對媒體表示:“為了自由,我們也可以忍受寒冷,生活中幸福和快樂減少,我們也可以忍受它幾年”;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農業部長、來自基督教民主聯盟的彼得·豪克(Peter Hauk)呼籲德國全面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并号召民衆冬天調低室溫,在室内多穿毛衣禦寒;德國民間團體組織的“為和平挨凍”(Freeze for Peace)請願活動正在進行,成為了柏林十萬人反戰遊行的标志口号。

《德國之聲》對此總結道,俄烏沖突使德國的經濟繁榮難以為繼,戰争烏雲的籠罩使德國社會不得不适應新的境況,老百姓已經開始自覺地限制消費、節儉度日,“德國民衆也在為烏克蘭争取自由的鬥争付出代價”。

道德輿論動員之下,布查慘案的發生與被廣泛報道,使德國抵制俄能源的民意一度達到高點。根據德國infratest dimap研究所在布查事件報道期間進行的“德國趨勢”(ARD-Deutschlandtrend)民意測試,在即便要承擔能源短缺與能源價格飙升的前提下,依然有50%的德國人贊同“立即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與天然氣”,同比3月的數據上升了6%。其中德國社會民主黨與聯盟黨支持者的贊同率均超過一半,該比例在綠黨支持者中更是高達71%(圖一)。

但随着布查事件熱度淡化,愈發切身體會到能源、食品等物價飙升之痛的德國人開始改變“為和平挨凍”的态度。4月14日最新公布的“德國趨勢”民調顯示,同意立即與俄脫鈎的德國民衆已下降到40%(圖二),在各政黨的陣營中,也僅剩綠黨支持者的贊同比例超過半數(圖三)。

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程度(與俄羅斯能源脫鈎)1

圖一:德國電視一台“德國趨勢”(ARD-Deutschlandtrend)4月4日到4月6日的民調結果

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程度(與俄羅斯能源脫鈎)2

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程度(與俄羅斯能源脫鈎)3

圖二、圖三:德國電視一台“德國趨勢”(ARD-Deutschlandtrend)4月14日的民調結果

因此,另一方面,德國内部也出現了更多質疑或反對能源脫鈎的聲音。針對豪克“多穿毛衣”的号召,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租戶協會(Mieterbund Baden-Württemberg)抨擊道:“這位部長對老年人或居家辦公人員的需求簡直一無所知。對于許多人而言,15度的室溫即使穿上毛衣也非常寒冷,更别提這可能會導緻生病了。”

更激烈的争論則來自德國的經濟界與工業界。來自波恩大學、ifo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者們發布評估報告稱,如果來自俄羅斯的能源突然斷供,德國的GDP将面臨下降0.5%到3%的危險;建築與能源專家預計會出現毀滅性後果,近百萬的就業崗位将受到影響;大衆汽車、博世集團、西門子能源等公司表示,短期内的能源抵制對德國的負面影響可能将遠超對俄羅斯的。

不過,有不少德國經濟學家有不同意見。德國《商報》4月17日發表德國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經濟學者維羅妮卡·格林(Veronika Grimm)的評論,認為短期内德國節省15%到25%的天然氣消耗是可行的,對俄實施能源禁運的經濟與社會損失被過分誇大了,德國應該更迅速、果斷地主動與俄能源脫鈎,以向俄羅斯傳遞強烈的警告信号。而德國國家科學院(Leopoldina)與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的研究計算也認為,俄能源斷供給德國帶來的經濟損失可以應付,但對于俄羅斯經濟将造成重大打擊。

四、自主能源政策與西方反俄同盟的矛盾

除了就能源脫鈎議題展開的内部大讨論,德國也面臨來自西方盟友的外部壓力。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包括德國在内的美歐等西方國家迅速統一戰線,團結在“反俄”這面旗幟之下。在跨大西洋集團政治重新浮現之際,德國由于自身依賴俄能源的特殊性被推至外界輿論的風口浪尖。4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呼籲立即禁運俄羅斯天然氣,并稱“德國有責任發揮帶頭作用。是的,德國将承受巨大代價。”美國《紐約時報》也發表長篇社論,呼籲德國痛下決心重塑對俄交往模式,徹底結束對俄貿易依賴;其專欄作家、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更是直接形容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堅持反對立即禁止進口俄羅斯能源的立場是“可恥的”。

此前,由于德國、意大利與匈牙利等國都對俄能源存在依賴,看似“鐵闆一塊”的歐盟内部對于制裁俄羅斯能源行業始終無法達成一緻意見。德國成為了最大的反對派,其對于是否禁止俄能源、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禁止俄能源仍保留較大的自主考量。但就在歐盟發起對俄羅斯的第五輪制裁時,德國也不得不做出讓步,同意了對俄煤炭的禁運令,但表示需要4個月的全面過渡期來執行該決議。

如果下一次歐盟發起對俄天然氣的禁運令,德國是否會妥協?面對自身的能源困境與巨大的内外壓力,德國是否還能堅持自主的能源政策,保留在國際事務上的自主權?面對一個擁有多樣社會、政治與曆史的歐洲——一個同樣也包含了俄羅斯的歐洲,複數的國家組成的“歐盟”、“北約”、“西方”試圖以單數的形式來統一“反俄”的行動步調,身處其中的歐洲大國德國又将在這一次的曆史中做出何種選擇?

(童欣,德國漢堡大學哲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别研究院博士後)

責任編輯:朱鄭勇 圖片編輯:蔣立冬

校對:丁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