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青島大叔救13歲男孩溺水事件

青島大叔救13歲男孩溺水事件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1 04:56:21

來源:青島晚報官微

剛剛過去的周末,原本平靜的北九水發生了一場萬分緊急的生命救援:一名12歲男孩在遊玩時不慎溺水,三位勇士果斷下水救出男孩,五名市立醫院醫護人員接力施救,目前市婦兒醫院還在全力搶救男孩……今日淩晨,記者輾轉聯系上了三位勇士中的一人——李先生,他口述了事情的經過。

青島大叔救13歲男孩溺水事件(下河撈起12歲溺水男孩)1

在觀光車上發現水中男孩不對勁

7月9日下午2時許,在北九水景區臨近外九水與内一水交界處的橋下河道附近,一名12歲男孩發生溺水。當時,李先生一家坐在景區觀光車上準備前往北九水遊玩。由于車上人不多,他沒和家人坐在一起,而是和一位穿着卡其色短袖的大哥坐在一起。在快要抵達終點時,觀光車停下等待會車。

就在等待的約一兩分鐘裡,李先生和身旁的大哥望向窗外看風景,不約而同地注意到了水中有個男孩不對勁,好像在掙紮,身旁飄着一個水槍,很快趴在了水面上……“我們倆都意識到,孩子是不是溺水了,趕緊往車下沖,大喊着司機快開開門!”李先生說,當時滿腦子都是救孩子,妻子和孩子都在車上,跟他說了什麼都聽不見了。

青島大叔救13歲男孩溺水事件(下河撈起12歲溺水男孩)2

下了車,李先生和同行的大哥一起朝着孩子的方向一邊狂奔,一邊大喊救人。“沒想到水那麼深,我沖下去一下子蹲到河裡,水到了我的胸口。”李先生的身高一米八,踩着河底高高低低的石頭奮力前行……這時,一位穿着迷彩褲的大哥沖在前頭,一把撈起了男孩,和李先生、同行的卡其色短袖大哥一道,努力把男孩拖到了岸邊,這時又來了兩個熱心人。

120遠程指導迅速展開急救

當時孩子因溺水面色鐵青,在場的熱心大哥開始着手急救。由于周圍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他們撥打了120,并打開手機揚聲器,由120指揮中心的調度員遠程通過電話指導進行心肺複蘇等急救措施。不一會,孩子的嘴巴噴出了水,開始喘粗氣,眼睛是半睜的狀态。

熱心大哥趕緊把孩子的最新情況口述給調度員,随即調度員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指導将孩子體位調整至側卧位,認真觀察着孩子的情況,沒有進行倒立控水,家長也随即趕到了現場。由于沒有擔架且地勢複雜,大家一時間無法将孩子轉運至對岸。這時陸陸續續又來了幾位熱心遊客,大家都在為孩子想辦法。

青島大叔救13歲男孩溺水事件(下河撈起12歲溺水男孩)3

随後,附近的市立醫院5名醫護人員拿着随身的急救設備,朝着事發地點趕來。李先生說,專業的醫護人員來了,讓在場的人都覺得安心不少,尤其在後面轉運孩子時,三個男大夫幫了大忙。

為了防止再次嘔吐時出現誤吸的危險,醫護人員立刻糾正了男孩的體位,用手拖着孩子的頭歪向右側,稍稍後仰幫助開放氣道,随後用包墊在頭下。由于男孩的頭總是不自覺地往中間仰,兩名理療大夫王凱及楊世航負責協助固定,保持氣道通暢。

有醫生聽到廣播專門跑下山

當搶救有條不紊地進行時,男孩突然牙關緊閉,四肢肌肉緊張,呼吸變得更加急促起來,全身處于緊張的狀态。醫護人員密切關注呼吸道通暢情況,維持好體位,同時保護肢體防止二次傷害,約1-2分鐘後男孩肌緊張的情況好轉。李先生脫下電子手表,給男孩帶上測心率。

為了避免孩子失溫,王洋大夫焦急地問,有沒有衣物,孩子需要保暖。李先生告訴記者,當時在場的人渾身都濕透了,是市立醫院的三個男大夫脫掉上衣,給孩子蓋上,又幫忙揉搓四肢。李先生說,當時有個聽着像北京口音的醫生在現場幫忙揉搓孩子的四肢,“我也學着他的樣子,給孩子揉搓,希望他能盡快緩過來。”

突然孩子開始哭喊,四肢躁動,但一直緊閉雙眼。周圍的岩石鋒利,醫護人員和熱心遊客一起盡力保護孩子的肢體不被劃傷。市立醫院東院保健二科主治醫師劉柳試圖喚醒孩子,問過孩子媽媽後呼叫孩子姓名,同時安撫道:“我們是大夫和護士,孩子不要緊張,你已經被救上岸了,現在是安全的!你媽媽也在,不要緊張!”過了一會,男孩喊叫聲減小,但仍未睜眼,對大家的呼叫也沒有回應。

這時120救護人員也趕至現場,醫護人員和遊客大約十人,一起将男孩擡上擔架,蹚過及腰的河水,從橋底成功來到對岸,随後轉運至救護車。劉柳和急救人員進行了簡單的交接,目送着救護車駛離現場,載着男孩前往醫院繼續接受治療。

青島大叔救13歲男孩溺水事件(下河撈起12歲溺水男孩)4

救人結束,三名市立醫院醫護人員光着膀子返回。

李先生記得,當時有個旅行團中恰巧有醫生,得知情況後也過來幫忙。還有一位女遊客,在聽到景區廣播尋找醫護人員時,她專門跑下山,直到看着救護車離開才放心地上山了。

這幾天最牽挂的是孩子

“我上山的時候,遇到好多遊客,大家見到我就問,孩子怎麼樣 。”今年32歲的李先生是中國工商銀行青島市分行的一名職員,如今也成為了一名父親,在他看來,救人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落水了,我真的希望有别人見到了能伸出援手。”妻子和孩子在岸邊目睹了救人的全過程,孩子看到李先生的第一句話是,“爸爸,棒!”當天,李先生在内的施救者,都想着第一時間下水救人,有的人手機被水泡了,還有的被河底的石頭割傷,但在他們看來,這都不值得一提,救人是關鍵。

因為救人,李先生和卡其色短袖的大哥加了微信,這個周末兩人還時不時交流,都牽挂着男孩的最新治療情況。李先生說,“我們都非常擔心他。”

最新治療進展

據悉,7月9日救護車先将男孩送往市第八人民醫院,因溺水嚴重出現了肺出血、心衰、腎衰竭,當晚轉入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該院PICU、心髒中心、心血管麻醉、手術室、放射科、輸血科等合力搶救,啟用VV-ECMO和血液淨化,經過連夜搶救後,情況暫時穩定。目前,市婦兒醫院仍在搶救中。

警惕兒童意外死亡“頭号殺手”——溺水

随着氣溫逐漸升高,每到夏季或暑假期間“溺水悲劇”時有發生。如今,溺水已成為中小學生意外死亡的“頭号殺手”,是我國兒童傷害死亡的首要原因,家長應當謹防溺水。記者整理了溺水搶救的核心知識點,供家長們參考:

1、如何解救溺水患兒?

溺水者在水中待的時間越短,從搶救到心肺複蘇(CPR)成功的間隔越短,預後越好。因此,一旦發現溺水患兒,應立即開展救援。腦缺氧是溺水者的主要損傷,其快速逆轉是溺水複蘇的首要目标。水中複蘇(in-water resuscitation, IWR)是指對仍在水中的溺水者進行通氣,但不進行胸外按壓。盡快恢複通氣改善缺氧和組織護送醫院是岸邊早期複蘇的主要任務。建議所有可能與溺水患兒相關的陪伴人員(如父母、領隊、救生員)都學習 CPR(心肺複蘇術)課程,包括正确實施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的培訓,以便在溺水發生時,患兒可獲得有效的救治。一旦溺水兒童從水中被救出,複蘇立即開始。由于溺水時首先危及氣道,所以, 對于溺水患兒推薦的早期複蘇步驟是 A-B-C,即氣道 - 呼吸 - 循環。

首先,救援人員應快速清理溺水者口鼻内的泥沙、雜物或嘔吐物,使其氣道通暢,随即将溺水者置于仰卧位,進行生命體征評估。由于控水會影響恢複通氣的及時性,已不推薦。如果溺水者無意識,應及時開放氣道,觀察其有無自主呼吸,如果沒有呼吸,則先進行 5 次人工呼吸,并檢查頸動脈搏動。如果無脈搏,且溺水時間<1 h,無明顯死亡證據(腐爛、屍斑、屍僵), 則開始 CPR。按壓與人工呼吸次數比,單人施救為 30:2,雙人施救為 15:2,按壓頻率為 100~ 120 次 /min。許多溺水者在氣道吸入水之前會吞進水,導緻 60%~80% 的溺水者在恢複或複蘇過程中出現嘔吐,而誤吸胃内容物後可加重肺損傷,故複蘇時需要注意及時清理嘔吐物。

搶救中應積極尋求幫助,及時将溺水患兒轉送至附近醫院,且複蘇過程中應注意評估面色、大動脈搏動、神志、瞳孔大小和自主呼吸有無恢複。如果溺水者無意識,有脈搏,通常在幾次用力人工呼吸後自主呼吸恢複。如果溺水者對刺激有反應,即存在意識,則根據肺部聽診是否異常給予不同的處理,具體搶救流程如圖所示。

2、溺水兒童失溫怎麼辦?

大多數溺水發生在低于 33℃的水中,溺水者常常會出現低體溫。水溫越低,則溺水者出現意識喪失所需的時間越短,預期存活時間(從溺水發生開始計算存活時間)也越短。如果溺水兒童有意識,可盡快脫去其衣服,用幹毛毯或棉被包裹保暖;如果無意識,則立即進行早期複蘇,待有條件再行保溫處理。

3、溺水兒童的醫院救治重要性

因溺水兒童死亡率高,院外救治條件有限,因此搶救中應積極尋求幫助,及時将溺水患兒轉送至附近醫院,進行進一步救治。

4、兒童溺水的預防

相比搶救或治療溺水患兒,讓兒童盡可能遠離水環境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建議開展安全意識科普宣教,增強父母對幼兒的監護意識,提高學齡兒童避險防災、自救自護的能力。特别是節假日,家校合作提前做好兒童的安全教育工作。建議學齡兒童參加正規遊泳技能課程培訓。各地相關部門對水塘、水庫、窪地和河道等危險水域進行安全隐患排查,限期整治,跟蹤管理。在溺水事故發生的水域設置安全警示牌、劃分安全隔離帶、安裝防護欄。存在溺水風險的公共場所配備救生用具,如救生圈、救生衣和繩索等。

完善溺水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分工明确,責任到人。救援人員定期進行水上救援技能和 CPR (心肺複蘇術)培訓,并進行實戰演練。溺水救治是一個争分奪秒的過程,及時發現溺水患兒,救援人員正确的施救,盡量縮短患兒溺水時間,才能增加生存機會。

減少溺水對兒童危害的關鍵還是在預防,這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完備救援應急預案,将溺水帶來的兒童意外傷害降到最低。

來源丨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 實習生 薛筱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