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标
知識目标:1、掌握作者劉禹錫等背景資料和文體等文學常識;
2、疏通文意、識記重點的文言字詞(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
3、當堂背誦短文
4、加強朗讀指導,提高朗讀能力
能力目标:1、以讀促品,以品帶讀,讀品結合,理解主旨。
2、通過讨論、資料助讀,理解句子的内涵。
3、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興、類比自況、引用名言的作用。
德育目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學習作者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志趣情懷,培養學生高潔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 1以讀促品,以品帶讀,讀品結合,理解主旨
2、能譯讀課文,掌握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三、教學難點: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興、類比自況、引用名言的作用,體會文章精緻的表達。
四、教學内容與過程:
< 一 >導入:同學們,這是我們班的兩幅立軸,康星同學的立軸書寫的是“山光物态弄春晖,莫為輕陰便拟歸。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雲深處亦沾衣”;張韻同學的立軸書寫的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你們認為哪副作品上的字更适合作為座右銘呢?為什麼?
< 二>解題: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是歌功頌德的文字,一般都是用韻的,後來成為一種文體。
朗讀課下注解銘的定義,圈畫詞語:警戒自己、歌功頌德
<三 >作者簡介:1,簡單介紹生平(見投影)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到外地做官20多年,《陋室銘》就是他被貶至安徽和州所寫。
2,聯系作者的作品《酬樂天楊州初逢席上見贈》知曉劉禹錫的漫長的貶谪生涯、辛苦輾轉,聯系《秋詞》讓學生體會作者是一個心氣極高、進退自如的詩豪。
<四 >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
要求:學生散讀課文,注意投影上給定的字音,能流暢地朗讀全文
全班集體朗讀
2、讀準節奏
要求:教師作出示範,學生自由讀課文,要能讀出節奏
學生個别示範讀,其餘學生、教師作點評。
3、讀準虛詞“之”
投影: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何陋之有
指導朗讀:讀準虛詞,文言的味道就讀出來了,前兩個“之”,作用是取消句子獨立性,起舒緩語氣的作用,要輕讀,後一個“之”,用在反問句中,語氣強烈,要重讀。
學生練讀
< 五 >譯讀課文:讀懂全文句意
要求:譯讀課文,疏通文意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有效的方法,請根據課文下的注解與老師補充的注解,大聲譯讀全文。
投影:在:在于。
名:出名,有名。
則:就是。
靈:靈異,神奇。文中作動詞,意思是成了靈異的水
亂:使.......擾亂
勞:使.......勞累
絲竹:琴瑟、箫笛等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
案牍:古代用來寫字的木簡。這裡指官府的公文
注:文中把絲竹解釋成:琴瑟、箫管等樂器,個人覺得概念有誤,還是琴瑟、箫笛等樂器比較妥當。
當堂檢測:要求學生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3)孔子雲:“何陋之有?”
< 六 >品讀課文:解讀作者對陋室的多角度描繪,體會作者“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1、找出文中作者描寫陋室的語句,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陋室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2、品讀“室中景”
“上”“入”用了拟人手法,化靜為動,請你由“上”“入”聯想開去,結合原句,展開想象,描述陋室的環境。
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這樣的環境嗎?
闆書:環境清幽
指導朗讀:“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品讀“室中人”
古人雲“欲知其人先觀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與作者交往的都是文人、名士,可見作者是什麼人?大家在一起談論會什麼?為什麼而高興呢?
小結:作者是一個情趣高雅的人。
闆書:情趣高雅
指導朗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4、品讀“室中事”
(1)品讀實寫句“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對今人彈琴做調查:班上會彈琴的請舉手,知道彈琴能考級的請舉手
小結:今人彈琴更多的時候是為了自己擁有一項技能,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盼望把琴聲留給舞台,那古人呢?
投影:竹裡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江上琴興
( 唐 ) 常建
江上調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陰。
思考:古人為何要在皎皎明月下、凄清的江風中獨自撫琴?
小結:作者也是如此,彈琴能讓一顆被俗務纏繞的心完完全全地安靜下來,徹徹底底地放空。
思考:劉禹錫不信佛,為什麼要閱讀佛經?
資料助讀:
投影: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經典,其實是在講心靈的種種塵垢和種種磨洗的方法。
——(台灣)林清玄
(2)品讀虛寫句“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思考:絲竹出現在什麼場合,代表着什麼生活?案牍出現在哪兒,代表着什麼生活?
小結:作者隻求内心的甯靜與潔淨,根本不把富貴與功名放在心上,一定是個心靈清雅的詩人。
闆書:心靈清雅
指導朗讀:“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5小結: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環境優雅,室中人情趣高雅,心靈清雅,這樣的陋室不簡陋,這樣的陋室蓬荜生輝,所以作者自豪地說自己的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啊!
闆書:惟吾德馨
6、拓展連接,再次體會“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劉禹錫響亮的人生宣言,他堅定地傳達出作者追求的是簡樸、雅緻的生活。
這種生活和喧鬧無關,和繁華無關,和富貴無關,和權勢無關,他是顔回的(投影,學生讀)——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它是五柳先生的(投影:學生讀)——短褐穿結,箪瓢屢空,環堵蕭然,不蔽風日,晏如也。這就是作者追求的“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闆書:安貧樂道,不慕名利
安貧不是喜歡貧困,更不是追求貧困,而是貧困到來時,不苦惱,不糾結,内心不被驚擾,因為追求心靈的甯靜與潔淨,人才能在生活中陶醉!顔回如此,五柳先生如此,劉禹錫亦如此!
7、請全班學生帶上深深的陶醉之情背誦這節文字。
8、小結:作者借描寫“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來表達自己不慕名利的情操,安貧樂道的情懷,這種寫作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闆書:托物言志
<七 >研讀課文:理解文章精緻的表達技巧
思考讨論:除了描寫陋室外,課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這幾處描述和表現“惟吾德馨”的主旨相關嗎?
1、讨論第一處後,明确:作者用比喻起興,把山、、水比作陋室,把仙、龍比作德馨,山、水有了仙、龍就“名”就“靈”,陋室有了主人的“德馨”哪來簡陋?順着山水句,應該這樣說“室不在陋,有德則馨”原文表達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更加靈動,更能表現主人的陶醉與自豪。
闆書:比喻起興
2、讨論第二處後,明确:作者将自己的陋室與諸葛亮、楊雄的陋室想類比,又将自己與諸葛亮、楊雄相提并論,以名人自況,既贊美了自己的陋室,又表達了要和諸葛亮、楊雄二人一樣具有偉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即要“德馨“。
闆書:類比自況
3、讨論第三處後,明确:作者引用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話來反诘,陋室因為“德馨”而“不陋”必然是确信無疑的了,該句式是個反诘句、賓語前置句,肯定之上又多了幾層肯定的意味,和原句相比,作者又故意省略“君子居之”,既表現了作者的謙虛,又滿含要做一個君子的期待,表達是多麼精妙!
闆書:引用反诘
小結:這三處,作者沒提到“陋室”卻處處在寫“陋室”,沒提到“德馨”卻處處在表現“德馨”,表達是多麼得精緻,情操感人,表達引人,真正文質兼美!
< 八 >結語:一千多年前,劉禹錫憑借着千古名作《陋室銘》唱響了他的人生宣言,作者住的是陋室,卻為後人建築精神的華廈,他讓無數的讀者感悟到:
投影:生活的清貧
決不能阻擋
精神的富有
擁有高尚的情懷
寬廣的胸襟
就擁有
豐富多彩的精神廣場
這時,清貧的物質世界
頓時
會對你展現異樣的光彩
達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就可以坦然反問: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九 > 放聲誦讀出你心中的《陋室銘》,在朗朗的書聲中結束這節課。
王道英:《陋室銘》教學反思
之所以選擇這節課作為公開課,和我的一段個人經曆有關,2007年,我來到宣城十二中任教,從一個鄉村小鎮,來到宣城這樣一個大城市,工作節奏猛然加快,家庭原有的生活節奏全被打亂,最讓我糾結的是,經濟極度窘迫卻要面臨着買房的壓力,物質的重壓苦苦折磨着我,一度我特别煩惱,但幸而擺脫。事後再來想一想,在商品泛濫,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人隻有擁有内心的甯靜與潔淨,才能正真擁有生活,詩意地栖息。而劉禹錫的《陋室銘》,恰恰是教給後人,怎樣在貧困中讓心波瀾不驚,與我心有戚戚焉。選擇這篇課文,是對往事的祭奠,也讓我深悟,教語文有時就是教生活。
言歸正傳,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标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因而我将課堂最大程度地交給學生,讓學生由“學會”步向“會學”。将掌握文言詞彙,譯讀、背誦全文,理解短文的主旨,設為教學重點。短文使用托物言志、比喻起興,自況名人、引用反诘等寫法,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處處不提陋室,處處寫陋室;處處不提德馨,處處表現自己的德馨,精緻的表達是本文入選“古文觀止”的又一原因,因此我把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興、類比自況、引用名言的作用,定為教學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做到以下二點:
一、追求課堂的深度
劉禹錫的《陋室銘》流傳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練工整的語言表達出了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如何讓學生讀準、讀懂、讀透,透過文字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在感動中提升自己的價值取向?我将讀作為課堂教學的生命線,通過各種層次的讀、不同要求的讀、不同形式的讀、不同目的的讀來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掌握重點的文言實詞,理解課文内容,并在此基礎上深深體會作者安貧樂道的情懷。具體做法如下;
<一 >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
要求:學生能正确地流暢地朗讀全文
2、讀準節奏
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要能讀出節奏
3、讀準虛詞“之”: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何陋之有
< 二 >譯讀課文:讀懂全文句意
要求:譯讀課文,疏通文意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有效的方法,請根據課文下的注解與老師補充的注解,做到能大聲譯讀全文。
< 三 >品讀課文:解讀作者對陋室的多角度描繪,體會作者“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1、找出文中作者描寫陋室的語句,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陋室的?
2、品讀“室中景”
指導朗讀:“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品讀“室中人”
指導朗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4、品讀“室中事”
(1)品讀實寫句“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2)品讀虛寫句“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指導朗讀:“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我設計品讀環節的初衷是,以讀帶動品,以品促進讀,讀品結合,相得益彰,同為螺旋形上升。但是反思這個環節,我做得有點倉促,“品”得不夠到位,學生對怎樣讀,還是拿不準。
<四 >請全班學生帶上深深的陶醉之情背讀這節文字
< 五>研讀課文:理解文章精緻的表達技巧
思考讨論:除了描寫陋室外,課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這幾處描述和表現“惟吾德馨”的主旨相關嗎?
初讀、譯讀、品讀、背讀、研讀,每一種層次的讀,要求不一樣,方法不一樣,目的不一樣,我想啟發學生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走進文本的最深處,和文本親切對話,觸摸到作者最本真的思想。
但是反觀這節課,在品讀、研讀環節我預設的願望過強,總是想把我的理解交給孩子,千方百計地想讓他們接受,導緻學生主動探究的願望不強,學生多半是被我強牽着前行。讓課堂多一些生成的精彩、多一些思維碰撞的火花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二、追求課堂的溫度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留下的這篇名作距今一千多了,盡管年代久遠,但文本永遠是鮮活的生命,它躍動着作者熠熠生輝的思想。劉禹錫本人與他的情懷活在靈動的文字中,穿越千古,真實可感。我一直認為,閱讀的本質是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學生在閱讀中,一旦想多方位對話,一旦能多方位對話,文字與作者就都活了。當交流能悄無聲息地進行時,語文課堂就有了溫度。
為了營造對話環境,讓語文課堂”升溫”,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新穎的導入
劉禹錫的《陋室銘》運用“銘”的文體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知道“銘”的特點,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導入部分以班上張貼的同學們自己書寫的書法作品為例,自然的引出“銘”,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稱頌功德的文字,從而帶着對劉禹錫铮铮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激發學習興趣。
<二>立體化的簡介
介紹作者時不僅告知籍貫,生卒年,生平、作品、背景,還聯系作者的兩首詩道出他奔波輾轉的一生和豪邁樂觀的個性,這種立體化的介紹讓學生與劉禹錫的距離一下就靠近了。
<三>巧妙的設疑
精心設計問題:找出文中作者描寫陋室的語句,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陋室的?“上”“入”用了拟人手法,化靜為動,請你由“上”“入”聯想開去,結合原句,展開想象,描述陋室的環境;古人雲“欲知其人先觀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與作者交往的都是文人、名士,可見作者是什麼人?大家在一起談論會什麼?為什麼而高興呢?今人彈琴更多的時候是為了自己擁有一項技能,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盼望把琴聲留給舞台,那古人呢?劉禹錫不信佛,為什麼要閱讀佛經?除了描寫陋室外,課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這幾處描述和表現“惟吾德馨”的主旨相關嗎?……
每次對話都讓學生從課文内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對每一句的理解中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最後運用課文内容的内在聯系和前後呼應把它連接在一起,融彙貫通,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内容全部帶了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串珠成鍊”的整體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從屋外到屋内,從作者到其他聖賢,從景-人-事,從表達技巧到志向情懷一步步地随着學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進去,學得精透、悟得深刻。
<四>溫馨的助讀
前面已經說過,閱讀的本質是閱讀的主體——學生與課本的對話,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學生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教師對話。所以,高明的語文教師一定要多方位搭建對話平台。否則,文字就是冰冷的方塊,激不起學生半點的共鳴,學生被迫成了世上最冷漠最可悲的讀者,何況,千年前的作者與文字會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産生陌生感。
為了讓學生順暢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我共在三個環節用七篇古詩文作助讀,尤其是品讀環節,琴與金經早就成了中國的文化符号,有了豐富的内涵,但是孩子們經曆有限,他們不懂,正如當年的我們,恰當的資料助讀,能幫助學生理解這類文化符号,走進作者的内心。為了幫助學生們深刻體會安貧樂道,我又聯系到《論語》中的顔回與陶淵明筆下的五柳先生,在學生們鄭重地緩慢地朗讀中,我相信劉禹錫其人,劉禹錫其文,劉禹錫其情——安貧樂道,不慕名利都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和試卷上的标準答案,他們與學生靠得很近很近,彼此能聽見呼吸吧!
<五>詩意的結語
劉禹錫的陋室銘是他一千多年前唱響的人生宣言,時光已經逝去,斯人已經走遠,劉禹錫的陋室早就毀于炮火之中,後經重修,雖然站立在和縣的大地上,但早已經不是當年的陋室了,但是不必遺憾,因為作者早已經告誡後人,該怎樣在自己的心中構建精神的華廈。當今社會,物欲橫流,商品經濟的大潮有時真把人沖得暈頭轉向,如何保留自我,堅守自我,提升自我,身居陋室,心靈不陋?我選擇詩意地結語,希望能起到一點點啟示的作用,而學生們整齊響亮的聲音已經明确的告訴我,他們願意做潔淨的蓮花一朵。
反思這一點,我自認為是成功的,也得到了同行們的肯定,這又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方向,語文老師一定要深入文本,苦心經營,懂得教什麼,懂得怎麼教,如果僅僅抱着教參不放,自己都會乏味。
2014年10月,宣州區楊和平語文名師工作室成立,這是我區語文教學界的一件盛事,本人有幸成為工作室的一名成員,現階段,我們研究的方向是古詩文教學,特意選擇這一課,希望同仁們能從我的課堂中發現不足,吸取教訓,糾得偏差。若能起到一點點投石問路的效用,我就幸而樂之了。
感謝宣城市第十二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楊和平校長的點評與鼓勵,感謝年輕有為的宣城市教壇新星吳梅梅老師的幫助與鼓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