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找工作的十大陷阱

找工作的十大陷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0 19:36:02

找工作的十大陷阱?工作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維持生計的必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找工作的十大陷阱?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找工作的十大陷阱(35歲的你隻有三條路)1

找工作的十大陷阱

工作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維持生計的必須。

然而對比剛剛步入職場的新新人類來說,35歲 是一個非常尴尬的年齡。甚至有人笑稱,“不許人間見白頭”如今已經變成了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畢竟,對于這個年齡的人來說,錢還沒賺夠,身上肩負房貸車貸,上有老下有小,每到公司有風吹草動的時候,領導第一個想到優化的就是你,甚至很多招聘啟事上公開标注:年齡限35歲以下。

為此,也有人戲稱,35歲 的人,人脈多的可以賣保險,人脈少的可以開滴滴,實在不行送外賣,早不面對老遭罪。

我們就此話題,跟正在焦慮或者即将面對這一焦慮的小夥伴們聊了聊:

講述一:大廠隻招90後

28歲的我,今年變得愈加焦慮,總感覺自己除了目前的工作之外,什麼都不會,即便已經用心工作,努力奔跑,但這種焦慮感也并未消失。

現在的我常常會想,自己會不會在30歲以後就被社會淘汰了?前幾天跟身邊的朋友聊天之後,這種焦慮感愈發變重。

朋友在大廠工作,去年年底,新開發了一個項目并成功上線,因為項目初見成效且對公司的戰略有着特殊的意義,老大決定加大對項目的投入,招兵買馬,擴充團隊規模,畢竟初始團隊隻有三個人。

“我們隻招90後。”朋友對我說,這是老大對新入職員工的要求之一,如果大于30歲,那一定要能力特别出衆才能破格錄取。

他還吐槽道,對于在職但年滿35歲以上,且在崗位上表現一般的人,公司的HR甚至會在季度或年度考核上設置“障礙”,打底評分,然後以業績不合格為由,逼迫這些人離職。

“公司就是想招90後,來清洗80後。”公司偶爾還會出現年齡較小的人在職級上比年齡較大的人還高的情況。“這擺明就是攆走35歲以上的人嘛。”

朋友感慨如今自己也已邁入30歲的門檻,看到這些,很焦慮,時常會覺得自己就是下一個被清洗的對象,想到這些,就會失眠。

“我們公司基本都招88年——94年的。”另外一位在軟件公司做HR的朋友告訴我說,“30歲以上的,我們副總裁都嫌大了。”

不過,HR朋友也解釋道,作為從業者35歲以後不被選擇,會認為企業搞年齡歧視很過分,但其實企業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在公司層面和人力看來,35歲之後的人,家裡上有老下有小,老人有事兒得請假,小孩有事兒也得請假,事情特别多。

除此之外,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會希望年輕人帶來一些創新的思維,注入新鮮的血液,畢竟他們更有活力,也更有創造力。相比之下,很多35歲以上的人,沒有那麼多創新能力,思維已經固化了,而且很難被改造。

與此同時,35歲以上的人工作年限相對較長,對工作已經沒有了激情,加班什麼的基本都是應付,體能也不如年輕人。尤其是做技術或開發的人,40歲就頂天了。

但這也并不是意味着,公司就完全不招35歲以上的人,隻是條件有些苛刻。

“隻有那種技術專家崗位,才會招年紀大的人,因為他們經過很多磨練,能幫公司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另外,學曆背景好、綜合素質高、技術能力強的人,如果企業有崗位跟這些人相匹配的話,我們也還是會考慮的。”

對于公司是否會打壓35歲以上的老員工,在HR們看來,也不是每個公司都會這樣。

一般35歲還在一家公司的人,可能老員工居多,這些人在公司工作了十幾年,甚至在公司占據着關鍵的管理崗位,對公司的業務、産品、技術、未來發展方向等有一定的見解,這是需要多年的思考才能得到的結論,如果這些人流失了,對公司來講也是一種損失。

但是如果35歲以後,坐在管理崗的位置上,産出卻不高的話,那是一定會被替換掉的。

那麼,如果是一個30歲和一個35歲的人,競聘同一職位的話,且後者能力強于前者的話,公司會選擇前者還是後者呢?

“首先會看他的背景,再看能力。如果兩個人能力差不多的話,我們會選擇前者。但如果35歲的人能力強于30歲的人,則要看具體情況。”

HR朋友假設道,如果招一個高級産品或高級開發,肯定要30歲的。如果35歲還面高級職位,說明這個人能力不強。若兩個人同時競聘架構師職位,也會選30歲的,因為30歲能面架構師,說明這個人技術很牛逼,即使他比35歲的差一點,但他潛力比較大,而且還有10年的時間,但35歲的隻有5年了。

“那天,我們公司斃了一個35歲的清華碩士,選了個年輕的,也是碩士,(學曆)沒有清華的好。”

講述二:設計師崗位被AI輕松替代

2017年,我身邊就已經有朋友A轉型去賣保險了,就是現在朋友圈轉型最多的友邦保險。

A職業轉型的那一年,身邊人對于職業壽命的焦慮,對于養老的焦慮似乎特别明顯。崗位類型上,我接觸過從媒體轉型,公關轉型,各類職員轉型去賣保險的。設計師這種專業技能這麼強的崗位,也轉型去賣保險還是挺意外的。

那一年北京的霧霾剛剛好轉,朋友圈裡大病衆籌剛剛崛起,原本一片歌舞生平的朋友圈動不動就有人突發疾病,過勞死的新聞也動不動就會引爆大家的焦慮感。

那個時候,我剛過30歲,正是對于職業前途最焦慮的時候。又正趕上我之前嘗鮮買的互聯網保險到期續保,雖然互聯網保險一年隻要幾百塊但是不能續保相當于就白買了,于是我動了念頭看看傳統保險。

看到A在朋友圈賣力吆喝友邦保險,我主動約她出來,一方面想看看到底什麼保險适合我,一方面很好奇她為什麼會做這樣的職業轉型。

面談約在東方廣場裡的星巴克,很高大上的環境,跟我印象中賣力推銷的印象完全不一樣,A自從離開傳統職場圈之後,打扮上也更鮮亮,給人生活很自在的印象。

開場不鹹不淡地聊了些以前同事階段的事,話題非常順其自然地過渡到了保險,而且是我主動問的。

A談她主動辭職轉型賣保險,一是覺得設計師崗位如果在專業度上升不到一個層次,本質上還是體力活,大部分需求要的都很急,沒有什麼空間留出來構思醞釀,分分鐘可以被機器取代。

确實,跟A聊完後的一年,阿裡出了一個名叫魯班的自動設計産品,幾乎把A之前的活都幹了,而且還免費。

不過,A并不是完全因為這個原因,她那個時候正好趕上家裡父親得病,也是身邊的人提前給她介紹了一款保險産品,保險公司給理賠了30萬,渡過了她父親治病的燃眉之急。再加上家裡孩子上幼兒園得接送,老人又生病,A綜合考量之下辭了設計師的工作全職在家帶娃順便賣保險。

A結合我的情況給我生成了一款不到2萬的保險産品,給我科普了保險的各個信息,哪些是保險部分,哪些是理财部分,讓我關注真正屬于保費的那部分,一點沒有要坑我的意思。

A也随之告訴我,如果成交一單,她的提成大概有多少,這樣算下來,每月隻要出門約幾個朋友,順手成交2單就趕上她之前做設計師時候的收入了。剩下的時間,A要麼用來拓展客戶,要麼用來陪家人孩子,最主要的是,她每天下午5點還能去幼兒園接孩子。

我後來沒買她的産品,上知乎,找朋友探讨了好久,最終也拿不準到底買哪款保險合适。不過,她介紹保險過程中坦誠的态度,讓我對她代理的産品也有了信任感,後續介紹了幾位也想買保險的朋友給她。

從設計師轉型賣保險的這3年,她還在朋友圈繼續轉發保險相關的内容,但并不會打擾人。

講述三:不想10107隻能移民?

最近,一位朋友突然丢了一份程序員的簡曆讓我幫忙推一推,我一看年齡正好卡在35,這個年齡層找的不是管理崗,也不是通過獵頭渠道找,心裡大概知道懸了。

而不久前,大廠的朋友B才剛跟我吐槽過,現在95後畢業的已經很生猛了,絕對的加班主力,90後名校本碩連讀專業對口走校招渠道的,也很受大廠青睐。别說35歲 ,30歲 的程序員們也充滿着職業焦慮。

雖說新時代對于研發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但這個爆發的需求裡不包括那些已經或者逐漸被機器替代的崗位,比如測試。

對于B而言,這次疫情之後,B所在的團隊甚至全面優化了測試崗位,用DevOps自動化測試替代。“以前專職測試也是挺重要的崗,但現在時代變了。”

專業人才的職業發展越來越精進,行業的變化速度太快,新的語言、新的技術都在飛速疊代。專業技能崗的人如果想進一步發展,他們面臨的競争對手很可能不是同齡人,而是從更高起點出發進入職場的95後門。

在這樣的激勵競争中,30歲 的程序員們擁有的經驗形成不了技能護城河,被取代的成本相當低。

B自己就面臨過這樣的競争壓力。1年前,B從一家大廠往另一家大廠跳,目标團隊希望用最新流行的一門語言,要求B必須在2月之内迅速掌握這門語言。

這對于B來說是極大的挑戰,挑戰主要來自于自己舒适區的惰性。畢竟B身邊不少喊着要轉型,要換語言的人最終都沒換成。也就是那麼一瞬間,B咬咬牙抗過來了。

中年人換擋不比年輕人,除了要對抗惰性還得拼體力。

工作強度上,B一開始還會花點時間探讨996問題,最終也在現實面前低了下頭。B團隊日常作息是10105,項目忙的時候是10107,周末兩天還算人性,可以在家辦公。但B每晚12點到家的時候,總會有一句口頭禅,“我這樣會不會猝死啊”。

遇上項目上線的時候,晚上在公司盯到2、3點也是很正常的事,不過糟糕的是,第二天還得照常上班。25歲熬一夜第二天還可以正常工作,現在30歲 的人熬一夜第二天就要考慮如何防猝死。

B團隊崗位優化之後,每個人都是符合型的工種,HC很緊,每個人都不那麼容易被替代。在這種強度下,B一直覺得自己是新時代的大廠腦力苦工,隻有工作沒有生活。

最近,B身邊同在大廠的一位程序員朋友跳槽到了新加坡,同樣的工作内容,但是節奏慢了下來,有了更多時間思考,工作之外也有了生活。

B好奇新加坡程序員的職業壽命,朋友說至少可以幹到42。對于馬上就要35 的B來說,要不要離開北京如此快速的生活,也去新加坡試試,B有點蠢蠢欲動了。

講述四:就職國企也有天花闆

我是一名保險經紀人,事實上,沒有等到35歲,32歲我就已經下定決心徹底裸辭出來做一名保險經紀人了。因為在我看來,賣保險相當于沒有任何成本的個人創業,隻要方法得當,注重專業積累,可以實現個人的快速發展。

我離職賣保險前在國企,工作收入穩定,但我能很清楚地看到職場天花闆,升職加薪有時候還不一定是光靠努力就能得來的。

因此,意識到這點的時候,我就毅然決然地裸辭了。為了這個選擇,親朋好友沒有任何人表示看好,我隻能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赢得尊敬。

在我看來,為啥大家覺得賣保險或者微商顯得很Low,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多數人幹這些事情都建立在人脈變現上。我工作十年沒有做過銷售工作,從0資源的工薪到百萬年薪,還是有一些心得的。

我沒有完全靠自己的人脈進行突破。我開始做的時候,我的微信好友也就200多人,人脈變現我開始就沒有想,也不太可能實現。

于我而言,雖然賣保險,但我依然選擇站着賺錢。在開始的時候,我通過知識的輸出,比如做微信公号、錄視頻,傳播相關正确的解決方案,成功實現了破冰。

畢竟,保險實際上是一個相當繁雜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市面上有多達上百家保險公司,又有着名目繁雜的保險類種,那麼怎麼才能買到最合适的?

這就需要保險經紀人有着強大的知識沉澱,我甚至都不會強硬地推銷,也不會經常騷擾我的客戶,但我就是靠着這樣的佛系,順利地發展,并在短時間内吸引到了幾十名優秀的小夥伴加入我的團隊。我們的人數沒辦法和傳統保險公司動辄上百人的規模次,但是人均産能非常高。

巧合的是,我的團隊成員确實都是30歲上下,不過大家并不是因為年齡,反而是各種機緣巧合聚集到一起的,有些是客戶給我推薦的。

這其中,有一位寶媽,全職在家,覺得必須要做點事情出來,保險确實是比較适合的工作,去了保險公司覺得那種推銷的路數不是她想要的,就過來了我這邊;還有一位經商已經算是成功人士了,他去和人講企業經營的風險就特别有說服力,簽的保單金額也比較大;還有一位學曆履曆平平,但刻苦專研,也通過互聯網展業和知識輸出成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客戶資源;

我覺得賣保險一點兒都不丢人,這份工作也确實讓我成功實現了快速上升,當然,賣保險同樣是二八法則,不是所有人賣保險都能成功,還是人嘗試了之後失敗的居多。

不過,雖然誰都不能預測到人生的最後一份職業是什麼,但至少賣保險給了我們一個實現自我,積攢人脈的機會,我甚至後悔我自己出來得晚了。

隻是我勸大家在選擇賣保險的時候需要慎重一些,因為如果你決定賣保險消耗人脈資源,那麼等你再因為其他的事情需要幫助的時候,大家可能就選擇袖手旁觀了。

結語

我們都是時代大背景下的一粒沙,時代變了,需要大家跟上時代變遷的步伐也加快了,這時候,如果還不能順勢做出改變,那麼,無論是什麼工作,都會更新疊代,淘汰掉跟不上節奏的人。

反之,如果大家繼續修煉新技能,憑借着工作積累下來的其他優勢,即便轉換航道,也有着意外的收獲。畢竟,當下時代,賺錢是王道,憑借自己的能力賺到的錢,他真的不香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