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是在《詩經》、《楚辭》、戰國 縱橫家散文等的綜合影響下而形成的一 種比較特殊的文體,兼具詩歌、散文兩方面的特點。
1、漢賦的來源
《周禮》說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這是《詩經》的一種表現手法。即朱熹所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者也”
作為文體的賦,最早是荀子的《賦篇》,它是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品。
2.賦的來源
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也。” (《兩都賦序》
“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諷,鹹有恻隐古詩之意。”(《漢書·藝文志》)
劉勰說:“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與楚辭也。”《文心雕龍·诠賦》
漢賦的概念漢賦:賦是漢代的一種新興的獨特的文體,是詩歌和散文結合的文學形式,是詩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詩歌化。賦既有詩歌講求押韻和形式整饬的特點,又有散文句型自由,無嚴格的格律限制的特點。兼具詩歌與散文的表現功能,是兩者的綜合性文體。賦源于古詩,奠基于楚辭,形成和興盛于兩漢。漢賦是漢代賦體文學的總稱,它包括騷體賦、漢大賦和小賦(抒情小賦),但典型的漢賦是大賦。
“辭”與“賦”的關系:
賦的發展與楚辭曾有密切聯系,因此漢代往往将辭與賦連稱,漢初的“騷體賦”确與楚辭相當接近。但二者終究性質不同。楚辭在根本上是一種感情熱烈的抒情詩,而典型的漢賦已經演化成一種介于詩文之間的、以誇張鋪陳為特征、以狀物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體。
漢代辭賦的發展演變曆程(1)從西漢開國至武帝初年,是漢賦的形成期。代表作家有賈誼和枚乘。
(2)從武帝初年至東漢中葉,是漢賦的全盛時期。以新體賦即漢大賦的創作為主流。代表作家有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3)從東漢中葉至東漢末,是漢賦的轉變期。漢大賦的創作趨向于衰落,帶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賦的蔚起。張衡首開其風,其後重要作家有趙壹、蔡邕、祢衡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