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長平之戰想必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白起,一戰成神,确實白起很厲害,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将之首,戰國時期累計的傷亡總數有一半是拜白起所賜,“殺神”的稱号由此而來,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
在白起的一生中經曆了很多大戰,其中伊阙之戰,大破魏韓聯軍,破碎了魏韓的陰謀。伐楚之戰,攻陷了楚都郢城,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白起最輝煌的一戰了,重創趙國主力,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也為秦國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與白起的輝煌相對應的,則是趙括的落寞,成王敗寇,曆史給趙括扣上了“紙上談兵”的帽子,其實仔細的分析長平之戰的始末,并不全是趙括的責任,他也就隻是一個背鍋的而已,今天我們來還原下長平之戰當時的情況。
長平之戰
經過各諸侯國的相互征伐,到最後隻剩下兩個比較強大的國家,也就長平之戰的兩個主角,趙國和秦國。秦國根據商鞅變法讓得人人皆兵,軍事力量大增,國力大增;而趙國呢,也經過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是大增了,但是内需的供給卻遠遠比不上秦國。長平之戰是秦趙的大決戰,誰獲勝就有可能統一6國。
廉頗帶領大軍來到上黨。但是秦國搶先一步占領了上黨,趙國隻能退守長平。秦趙兩國在長平足足僵持了3年,因為趙國堅守不出,秦國也是辦法不多,秦國這時候使出了離間計,派内奸到趙國到處散布謠言,說廉頗一直不出兵,是害怕秦國了,隻有趙括能守,趙孝成王還就真的信了。
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将耳。”
他用趙括替換了老将廉頗,趙括來到長平後,并沒有繼續堅守,而是主動出擊,這恰好随了秦國的願。結果40萬大軍進了白起的包圍圈,受困40來天,最終,趙括在突出重圍中被亂箭射殺,四十萬大軍繳械秦國,被秦國坑殺。
廉頗
史記:“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将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馀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
這是《史記》中記載的趙括,其實我們都知道成王敗寇,所以史書都是勝利者來書寫的,真實的趙括真的是一個紙上談兵的蠢材嗎?我看不見得。我覺得有4點疑問之處,供大家參考:
第一,整個趙國包括趙括,都不知道秦國偷偷換了主帥,如果他們知道是白起的話,肯定不會單獨的讓趙括前去的,至少會讓廉頗做他的副将,畢竟白起的名聲還是很響亮的。
第二,作為當時軍事力量最強的兩個國家,趙國隻比秦國差一點,這也是趙孝成王換掉廉頗的原因之一,認為廉頗太膽怯了,他認為趙軍正面對戰也不會弱秦國多少。
趙括被射殺
第三,趙國的內部是缺糧的,但是在長平陣線恪守的趙軍足有40萬,青年基本都去長平了,前面也說了,趙國的糧草是打不起持久戰的,長平之戰前期已經僵持了兩三年了,再不結束就要彈盡糧絕了,所以趙括主動出擊肯定也有趙孝成王的意思的。
第四,大家都隻看到了趙括的趙軍一敗塗地,40萬人被俘虜,最後被白起坑殺,但是大家知道秦國損失了多少兵馬嗎?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秦王想讓白起繼續進攻趙國,被白起拒絕了,他說道:
“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于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内空虛。我軍遠隔河山争别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内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由此可見,秦國傷亡了一半人馬,按照秦國投入的兵力來說,傷亡可能包含傷兵,那麼損失大概在15萬左右,這個損耗是非常之大的了。換句話說秦國損失了15萬人,才獲勝。趙軍最終繳械時也有四十萬,表明趙軍陣亡了五萬。可以說趙括在最後突圍身死之前,趙軍陣亡5萬,秦軍陣亡15萬,最後身為主帥的趙括被射殺,最終四十萬趙軍迫不得已繳械。這一對比是不是發現是秦國吃虧了呢。
趙括
綜上所述,趙括在被包圍後,并沒有慌亂,而是選擇了不同的方向分散突圍的戰術,最後以趙括的身死而告終,就連白起也說過,趙括是一位有本事的人,隻是經驗不足,不然可沒那麼容易獲勝。
到底曆史真相如何,無法判定,成王敗寇,從長平之戰的始末來看,趙括也并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首先他對戰的是白起,就算廉頗前來也無濟于事。更何況白起還是偷偷上任的,打了趙括個措手不及。再有,趙括在被包圍一個月後,還沒有放棄,而是有組織的進行突圍,如果不是自己被射殺,突圍還是可能會成功的,這樣的趙括水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