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是北宋曆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他在詩、詞、書、畫等多方面都有建樹,不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且為宋朝文人首領。數千年過去,他依然是後人敬仰膜拜的大文豪。
20歲時,他的科舉試卷就震驚了考場。時任監考官的歐陽修斷言蘇轼“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蘇轼
但是,蘇轼的官場生涯卻很不順利。因為他性格剛強,從不順應潮流,看不慣就極力反對,所以在朝廷很受打擊排擠。尤其在王安石的改革變法新政頒布後,因為他立即表示反對,所以馬上就被排擠出京城去了外地。後來,因為發了點小小的牢騷而導緻的“烏詩台案”,差點要了他的性命,多虧王安石不計前嫌上書救了他。
這首詞是蘇轼外放到山東密州(諸城)任知州時,八月十五這天醉酒後頗有感慨,又懷念起兄弟蘇澈,于是提筆寫下了這首千古流芳的詞。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與詩聖李白相似,蘇轼也喜歡飲酒,且喜歡在酒後賦詩作詞,如同曹操所說“醉酒當歌,人生幾何”?同樣地,他的詩詞也具有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
這首詞完全按照《水調歌頭》的詞牌格律創作,内容極其浪漫而又充滿人情味,且極富哲理性。
詞的上阕寫月亮和天宮。中秋賞月,蘇轼舉杯望着明月産生諸多遐想,以浪漫情懷詢問青天是何時産生的呢?既然人間有年月計時,那麼明月今生幾何?假如自己乘風飛上九重天會怎樣呢?天宮一定是極其寒冷而又寂寞無比的,哪裡能有人間的熱鬧繁華呢?
下阙由天宮轉到人間。月光轉過朱紅的閣樓,照射在雕花的窗棂上,又照在屋内無眠的詩人身上。月亮不應該對人間有什麼仇恨吧?為何總在人們離别的時候圓呢?但他很快就想明白了:無論人間與天上,世間一切事物都不會絕對圓滿。最後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願
古人賞月圖
總之,這首詞除了思親和浪漫情調之外,又添加了哲理成分,讓我們看到蘇轼在自身仕途不順時,并不是牢騷滿腹,而是擁有豁達寬廣深刻的胸懷。
這首詞内涵自然流暢,毫無牽強違和之感。同時讀起來朗朗上口頗具韻律感,十分适合譜曲演唱,是我最喜歡的古詩詞音樂之一。
所以,這首詩成為歌詠中秋節的千古絕唱神作,被國人世世代代傳頌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