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1 06:54:49

前言:《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轼創作的一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作者貶谪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叙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緻、理意透辟,在中國文學上有着很高的文學地位,并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産生了重大影響。

本文中的古文解讀方式,是我在創作《英語語法構建和傳統文化研究》一書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和總結出來的一套解讀規範,這套規範日後肯定會成為我們解讀所有中國古代典籍的标準,因為它非常科學、客觀和精準,從語言的層面來講,這套解讀規範把每一個字和每一句話都精準無誤地解讀出來,實詞的詞性和語義,虛詞的詞類和語用,都分析、判斷和厘定地非常清晰,能讓我們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如同水晶般透明;從文章賞析的解讀來講,它能讓我們領略到文字背後作者的思想情感,能讓我們獲得作者般的第一視角,仿佛是我們當時寫出來的這篇文章,一邊讀着文章,就能把作者當年的所思所想在自己的思維中經曆一遍。

今天發布的是蘇轼《赤壁賦》全篇的解讀,後續還會繼續更新和發布其他經典古文的解讀。這種古文解讀雖然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但是,我會盡量一天更新一篇。歡迎大家轉發、評論、點贊,如果喜歡這種古文解讀,可以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後續有更新可以第一時間看到,一起享受一場場古色古香的詩詞品味盛宴。

揭示語言的密碼,解讀語言的奧秘,凡經天工開語所解,必不為凡品。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1

赤壁賦

蘇轼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袅袅,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舻千裡,旌旗蔽空,酾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2

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第一句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

注釋:

1、壬戌(rén xū):元豐五年,歲次壬戌。根據幹支紀年法,該年為壬戌年。

2、既:助動詞,表示完成。

3、望:仰望、擡頭看。

4、既望: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月相标稱,早在西周時期,古人将每個月之月相變化,順次稱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這是以月的圓、缺、晦、明來标記日期的一種命名方式。至于具體指的哪幾天,并不明确,也有可能這些稱謂原本就沒有固定相對應的日期,大緻可以推斷為以下幾個階段:

(1)初吉,指的應是每月初一,以及後面月相非常小的幾天。

(2)既生霸(魄),月既生而未大明,指的應是新月到滿月之間的幾天時間,也就是上弦月階段。

(3)既望,指的應是每月十五前後幾天,也就是月相比較圓滿的幾天。

(4)既死霸(魄):指的應是正在失去月相的一段時間,也就是下玄月階段。

(5)方死霸(魄):指的應是月亮完全看不見的一段時間。

至于這裡的既望,已經是北宋時期,據說指的是農曆的十六這一天,但是,不管具體指的是哪一天,必定是十五前後,月亮非常圓的某一個月夜。

5、泛:漂浮,動詞。“泛”字一方面可能是寫實,一方面也是他對現實的一種反抗和挑戰,因為他在黃州是處于被看管的狀态,不得随意離開黃州,而泛舟則可能會不經意地離開一會,有一種時刻有可能處于違法邊緣的感覺。

6、舟:小船,名詞。為什麼是“泛舟”,而不是用大一點的船呢?應該純粹就是因為窮,此時的蘇轼,經濟狀況堪憂,沒錢去租大船。而且,他窮,他的朋友也一樣窮。

7、于:在,介詞。

8、赤壁:山名,即,現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與劉備聯軍在此處大破曹操軍隊。

譯文:壬戌年之秋,七月的月圓之夜,蘇轼我與幾位客人在赤壁山之下,泛舟漂流。

第二句原文: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注釋:

1、清:清涼的,形容詞。

2、徐:緩緩地、慢慢地,副詞。

3、波:波浪,名詞。

4、興:興起、起來,動詞。

譯文:夜晚江面上清涼的小風緩緩地吹來非常涼快,水面上的波浪也沒有興起。 有小風而無浪,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遊玩狀态。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3

第三句原文: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注釋:

1、屬(zhǔ):連續、連接,動詞,此處指的是蘇轼與客人們相互敬酒。

2、誦:誦讀、吟誦,動詞。

3、明月之詩:據說指的是《詩經·陳風·月出》這首詩。

4、歌:歌唱,動詞。

5、窈窕之章:《月出》的第一章。《陳風·月出》詩首章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譯文:舉起酒杯與客人們相互敬酒,喝完酒,大家開始吟誦《詩經·月出》,還有人開始唱起了這首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4

第四句原文: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

注釋:

1、少:一小會、短時間,副詞。

2、焉:句尾語氣詞。

3、出:顯露、出現,動詞。

4、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動詞近義詞連用。

5、鬥牛:星宿名,即,鬥宿、牛宿。蘇轼看到的星宿圖應該和下圖一樣,這種天上的天象圖和地上的地圖不一樣,應該把它舉起頭頂來看,這樣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就都對應上了。在這裡,蘇轼肯定是弄錯了,以為鬥牛就跟下圖一樣,把天空中靠近正中的位置誤認為是鬥牛的位置,就如同下圖中的明月的位置差不多。其實,他想說的應該是“翼轸”之間,也就是從月出來月到中天這段較為漫長的時間,擡頭看看,月亮還在半天空,再擡頭看看,還沒到中天,所以,才會說徘徊于鬥牛之間,如果把這個時間說的更具體一點,應該就是晚上七八點到九十點這個時間段。

譯文:過了一小會,月亮就從東山之上升起來了,并久久地徘徊着,沒有升到半天空。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5

第五句原文: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注釋:

1、白露:此處蘇轼為何說白露,而不是白霧呢?應該是因為七月十五前後,白天氣溫依然較高,夜晚溫度已經較低,而江面的水溫不會快速下降,而是依然較高,所以,此時江面上就會升騰起霧氣,可能是因為這種霧氣的濕度比較大,所以,蘇轼才會稱之為白露。

2、橫:充滿,動詞。

譯文:濕濕的霧氣充滿江面,明月映照在水面上的光澤在遠處仿佛與天際線連接在了一起。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6

第六句原文: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

注釋:

1、縱:放任、放縱,動詞。

2、一葦:像一片葦葉那麼小的船,比喻極小的船。出自《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3、之:到、往,動詞。

4、如:去、往,動詞。

5、所如:所去的地方、所到的地方。

6、淩:乘着、駕馭,動詞。

7、萬頃:百畝為一頃,萬頃就是百萬畝,此處用來指代遼闊無際的江面。

8、之:…的…,表示前後兩個名詞之間是所屬關系,相當于英語中的名詞屬格。

9、茫:迷蒙不明的、模糊不清的,形容詞。

10、然:…的樣子,“形容詞 然”構成名詞。

11、茫然:迷蒙不清的樣子。

12、這個句子中的兩個“之”字,在之前所有的注釋中都被忽略,或者說是被回避了,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去解釋這兩個“之”字在這裡所起的是什麼作用,這種不清楚文章語句中關鍵的虛詞的語法功能,并刻意回避的态度,使得我們品讀古文的時候,總有一種雲裡霧裡的感覺,好像都讀懂了,又好像沒有讀懂,知道哪裡讀懂了,又不知道哪裡沒有讀懂,總有一種心裡沒底的感覺。

譯文:放任這艘小船去它所能去的地方,讓我們乘着這艘小船,徜徉在這無邊無際、一派迷蒙的江面上。蘇轼在這裡,以及下一句的“不知其所止”,依然是在挑戰加在自己身上的看管令,因為一個人不被允許離開某地,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居家隔離一樣,心裡就會特别膈應這件事,總想找機會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不滿。

第七句原文: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

注釋:

1、浩:廣遠的、盛大的、無邊無際的,形容詞。

2、浩浩:形容詞疊字使用,加深單個形容詞的語義和氣勢。

3、乎:用于疊字形容詞的詞尾,讓疊字形容詞獨立使用。

4、浩浩乎:遼闊而無邊無際的,形容詞結構,形容的是白霧缥缈的廣闊的江面。

5、如:如同、好像,介詞。

6、馮:通“憑”,憑借、依靠,動詞。

7、虛:空寂、虛無,名詞。

8、禦:駕馭,動詞。

9、馮虛禦風:描述的是在白霧缥缈的江面上,乘舟随意漂流的那種宛如置身仙境中的感覺。

10、止:停止,動詞。

11、所止:所停止的地方,所到達的地方。

譯文:一望無際的是那白霧缥缈的無邊江面,現在乘舟漂流的我們,如同是在淩空而行,又如同是在駕馭着清風漂浮在半空中,都不知道我們将會漂到什麼地方去。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7

第八句原文: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注釋:

1、飄:飄揚的、飄蕩的,形容詞。

2、飄飄乎:上句中的“浩浩乎”描述的是看到的江面,這句中的“飄飄乎”描述的是蘇轼此時自身的感覺。

3、遺:遺棄、舍棄,動詞。

4、世:人世、世間,名詞。

5、獨:獨自,副詞。

6、立:存在,動詞。

7、羽:魚類或昆蟲的翅膀,名詞。

8、化:變化,動詞。

9、羽化:翅膀變化出來,本義指的是昆蟲的若蟲(稚蟲)或蛹,經最後一次蛻皮羽化為成蟲,也就是原來的蛹蛻去蛹殼唱出翅膀(羽化)為成蟲。古代的人們感覺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從陸生昆蟲神奇地變為了會飛翔的昆蟲,是從一種生命狀态向另一種生命狀态的轉變,類似于凡胎肉體的人變為會飛天的神仙一樣。所以,中國道教把人變為神仙的過程稱之為“羽化”,把得道成仙稱之為“羽化登仙”。

10、登:上升,動詞。

11、仙:神仙,名詞。

12、登仙:因為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神仙是生活在天上的,所以,成仙也被稱為登仙,上升到天上做神仙。

譯文:坐在小舟中,在霧氣蒸騰的遼闊江面上飄飄蕩蕩的,如同離開世間獨自存在于此,又如同化生出了雙羽,升天為仙。

第二段: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袅袅,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第一句原文: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注釋:

1、于是:所以,邏輯副詞。

2、樂:快樂的、歡樂的,形容詞。

3、甚:非常,程度副詞。樂甚,即,甚樂。副詞“甚”修飾形容詞的時候,既可以位于形容詞的前面,也可以位于形容詞的後面,語義上基本沒有差異,隻是強調的對象略有差異,“甚樂”的語義更加傾向于“樂”,強調的是快樂;“樂甚”的語義更加傾向于“甚”,強調的是非常。

4、扣:“叩”,叩擊、敲擊,動詞。

5、舷:船舷,名詞。

6、而:并列連詞。

7、歌:歌唱、唱歌,動詞,而且是不及物動詞。

8、之:虛詞,沒有實義,用于不及物動詞之後,湊足字數,起到一種形式賓語的作用,讓句子讀上去更加朗朗上口。

9、一定要注意到,這裡的“扣舷”和“歌之”兩個動詞的主語都是蘇轼,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你就無法把這些文字具象化,無法在頭腦中形成具體的畫面,也無法把自己代入文中,身臨其境地去體會當時的此情和此景。

譯文:(因為上文所描述的絕佳的狀态)所以,大家飲酒都非常高興,興緻很高,然後我用手指叩擊着船舷開始唱起歌來。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8

第二句原文: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注釋:

1、桂:桂木,即木樨樹,一種名貴的樹木,名詞,此處用作形容詞,修飾後面的棹。

2、棹(zhào):長的船槳,名詞。

3、兮:并列連詞,此處并列的是兩個名詞。

4、蘭:木蘭樹,名詞。

5、槳:短小的船槳,名詞。

6、擊:敲擊、敲打,動詞。指的是船槳落水之時猶如擊水一般。

7、空明:這本是兩個形容詞,形容詞月光照在空泛的水面上,一片明晃晃的樣子,此處合在一起用作了名詞,用水面上的這兩個特征,來代指水面。這是蘇轼在船上所看到的近景。

8、兮:并列連詞,此處并列的是兩個動賓結構。

9、溯:逆水流而上,動詞。

10、流光:流淌的光澤,這是形容月光照在江面上,望向遠處,看整個江面所看到的樣子。這是蘇轼在船上擡頭遠望時所看到的景象,是遠景。

譯文:歌唱說:桂木制作的船槳啊蘭木制成的船槳,拍擊着這空明的江面,逆着這流光一樣的江流而上。

第三句原文: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注釋:

1、渺:邈遠的、遼闊的,形容詞。

2、兮:句末語氣詞,用于拉長句子的語氣和語義。

3、予:同“餘”,我,第一人稱代詞。

4、懷:胸懷、心意,名詞。

5、渺渺兮予懷:這是一個倒裝句,正常的句子順序是,予懷渺渺兮,我的心意是遼闊開朗的。

6、望:遠望、遙望,動詞。

7、美人:當時蘇轼的妻子王閏之就陪他在黃州,所以,指的肯定不是他妻子,倒是有可能指的是他已經過世的首任妻子,至于究竟指的是誰,可能隻有蘇轼自己才知道了。

8、兮:句末語氣詞,用于拉長句子的語氣和語義。

9、方:地區、地方,名詞。

10、天一方:天各一方,天地間的另一個地方,可能是比喻距離非常遙遠,也可能是說天人永隔。

11、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個句子也是倒裝句,正常的順序應該是:天一方望美人兮,此處的“天一方”看上去是名詞性詞組,其實是副詞性詞組,相當于省略了介詞的介詞詞組,“于天一方”,于天一方望美人兮,在天一方遙望美人。

譯文:我此時的心懷是如此的遼闊,擡望首,遙望那天各一方的美人。

第四句原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注釋:

1、洞箫:指的就是箫,因為上面有空洞,所以,稱之為洞箫。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9

2、倚:依照、合着、伴着,動詞。

3、和(hè):應和、跟着唱,動詞。

4、之:虛詞,沒有實義,用于不及物動詞之後,湊足字數,起到一種形式賓語的作用,讓句子讀上去更加順口。

譯文:客人中有會吹洞箫的人,合着我唱的歌的拍子而和曲一首。

第五句原文: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袅袅,不絕如縷。

注釋:

1、嗚嗚:拟聲詞,模拟洞箫之聲。

2、然:此處的意思不是…的樣子,而是…的聲音,用于形容詞之後,構成名詞性結構。

3、如:如同、仿佛,介詞。

4、怨:怨恨、仇怨,動詞。

5、慕:依戀、向往,動詞。

6、泣:無聲或低聲地哭,動詞。

7、訴:訴說、傾訴,動詞。

8、餘:剩下的、餘下的,形容詞。

9、袅:形容聲音婉轉悠揚,形容詞。袅袅:形容詞疊字使用。

10、絕:斷絕、停止,動詞。

11、縷:麻線,名詞。

譯文:他吹的洞箫聲嗚嗚的,如同在怨恨别人,又如同是在依戀别人,如同是在哭泣,又如同是在傾訴,一曲結束,餘音袅袅,如同絲縷一般連綿不絕。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10

第六句原文: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注釋:

舞:跳舞、舞蹈,動詞,此處是使動用法,使…跳舞。

幽:幽深的、深邃的,形容詞。

壑:深谷、深溝,名詞。

之:…的…。

潛:潛藏的,形容詞。

蛟:古代傳說中能發水的一種龍,名詞。

泣:使…哭泣,動詞。

嫠(lí):上古時期,寡可指寡婦和寡夫,而嫠隻指寡婦,名詞。

譯文:能讓幽深的深谷中潛藏的蛟龍安奈不住而騰空起舞,也能使孤舟中的寡婦聞聲而哭泣。

第三段: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舻千裡,旌旗蔽空,酾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第一句原文: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注釋:

1、愀(qiǎo):(面容顯得)憂戚的、憂愁的,形容詞。

2、然:…的樣子,“名詞 然”構成名詞性結構。

3、正:通“整”(zhěng),整理、端正、使正立,動詞。

4、襟:衣襟、衣服的交領,名詞。

5、危:端正地,副詞。

6、坐:坐起來、坐着,動詞。

7、而:然後,并列連詞。

8、問:詢問,動詞。

9、何:為什麼,疑問副詞。

10、為:是,系動詞。

11、其:他,代詞,指代的是吹洞箫的客人。

12、然:如此、這樣,名詞。

13、也:句尾語氣詞。

14、何為其然也:為什麼是他這個樣子的啊?

譯文:蘇轼我也跟着默然憂愁起來,整理好衣襟,端坐起來,然後詢問客人說:為什麼是他這個樣子啊?(為什麼把曲調吹得如此憂傷?)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11

第二句譯文: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注釋:

1、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兩句的解讀見前面發布的曹操的《短歌行》。

2、此:這,代詞。

3、非:不,否定副詞。

4、乎:句尾語氣詞。

5、此非曹孟德之詩乎:這是省略了系動詞“是”是主系表句型,此非(是)曹孟德之詩乎。

譯文: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難道不是曹孟德的詩文嗎?

第三句原文: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注釋:

1、西:向西、朝西,副詞。

2、望:遠望,動詞。

3、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4、武昌:今湖北鄂城縣。

5、川:河流,名詞。

6、相:相互、互相,副詞。

7、缪:(liáo):通“缭”,纏繞,動詞。

8、郁:草木茂盛的,形容詞。

9、乎:句尾語氣詞,用于感歎。

10、蒼:深綠色的,形容詞。蒼蒼:形容詞疊字使用,加深單字的語義。

11、郁乎蒼蒼:即,蒼蒼郁乎,此處的“蒼蒼”是形容詞用作副詞,修飾“郁”。

12、之:助動詞,應該是表示被動,相當于英語中表示被動的助動詞be。

13、困:圍困、包圍,動詞。注意,此處的“困”是被動态,被圍困。

14、于:介詞,引出動作的執行者,相當于英語被動态中的介詞by。

15、困于周郎:相當于be besieged by Zhouyu

16、者:此處的“者”表示的不是…的人,而是…的地方。

17、乎:句尾疑問詞,相當于“嗎”。

譯文:向西可以遠望夏口,向東可以遠望武昌,山陵和河流相互纏繞,樹木郁郁蔥蔥,這裡難道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第四句原文: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舻千裡,旌旗蔽空,酾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注釋:

1、方:當,從屬連詞,相當于when,引導時間狀語從句,上句譯文中,劃橫線的就是“方”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

2、其:他,代詞,指的是曹操。

3、破:攻破,動詞。

4、荊州:轄南陽、江夏、長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帶。

5、下:攻下、攻克,動詞。

6、江陵:當時的荊州首府,現在是湖北江陵縣的名稱。

7、順:沿着、順着,動詞。

8、流:水流、江流,名詞。

9、而:并列連詞,相當于and。

10、東:向東、朝東,副詞。其後省略了動詞“前進”。

11、也:句尾語氣詞。

12、舳(zhú):船尾,名詞。 舻(lú):船頭,名詞。

13、舳舻千裡:船尾和船頭相互連接綿延上千裡。

14、旌:各種旗幟,名詞。旗:各種旗幟,名詞。旌旗:名詞近義詞連用。

15、蔽:遮蔽、遮擋,動詞。

16、旌旗蔽空:各色各樣的旗幟,把天空都能遮蔽起來了。

17、酾(shī):斟酒,動詞。

18、酾酒臨江:斟上美酒,來到長江邊。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12

19、橫:橫陳、橫執,動詞。

20、槊(shuò):長矛、長杆矛,名詞。

21、賦:賦寫、吟詠,動詞。

22、橫槊賦詩:橫着握持着長矛,吟誦着詩句。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13

23、固:确實,副詞。

24、世:時代,名詞。

25、之:…的…,表示前後兩個名詞之間是所屬關系。

26、雄:傑出的人物、英雄,名詞。

27、也:句尾語氣詞,用于感歎。

28、而:但是,表示轉折的并列連詞,相當于but。

29、今:如今、現在,時間副詞。

30、安:哪裡、哪兒,疑問副詞,相當于where。

31、在:位于,介詞。

32、哉:句尾語氣詞,用于疑問,相當于“啊”。

33、安在哉:疑問句的疑問詞前置,正常的語序應該是,在安哉,在哪裡啊?對于這一千古之問,我們現在已經有了答案了,現代考古發掘已經發現并發掘了曹操之墓,并找到了曹操的頭蓋骨。所以說,“而今安在哉?”答曰:“在此也!”

譯文:當他攻破荊州,攻克江陵,順長江而下,船尾連償船頭,綿延上千裡,各種旗幟遮天蔽日,斟上一杯美酒來到江邊,橫握長槊而吟詩的時候,确實也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了,但是,現在又在什麼地方呢?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14

第五句譯文: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注釋:

1、況:況且、何況,連詞,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and。

2、漁:捕魚、打魚,動詞。

3、樵:砍柴、打柴,動詞。漁樵:動詞近義詞連用。

4、于:在,介詞。

5、江:特指長江,名詞。渚:岸邊、水岸,名詞。江渚:長江的岸邊。

6、侶:夥伴、同夥,此處是名詞用作動詞,以…為夥伴,以…為同夥,動詞。

7、魚蝦:魚兒和蝦米,名詞近義詞連用。

8、而:并列連詞,相當于and。

9、友:朋友,此處是名詞用作動詞,以…為朋友,動詞。

10、麋:麋鹿,名詞。鹿:各種鹿,名詞。麋鹿:名詞近義詞連用。

11、駕:駕駛、駕馭,動詞。

12、扁(piān):小的,小型的,形容詞。

13、一葉之扁舟:如同一片樹葉一樣小的小舟。

14、舉:舉起,動詞。

15、匏:葫蘆的一種,即匏瓜,名稱。

16、匏樽:匏瓜制成的酒具,這是一種非常簡陋的酒具。

17、以:助動詞,表示目的,其後接動詞。

18、相:相互,副詞。

19、屬(zhǔ):繼續、連接,動詞。

譯文:何況我與你們在這長江岸邊打魚砍柴而謀生,與魚蝦為伴,以麋鹿為友,駕馭着如同樹葉一般的小舟,在上面大家舉起匏瓜制成的酒樽相互敬酒為樂。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15

第六句譯文: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注釋:

1、寄:寄放、寄存,動詞。

2、蜉蝣:一種朝生暮死的昆蟲,這裡是以蜉蝣來比如自己,形容人生如同蜉蝣一般短暫。

3、渺:輕視、藐視,動詞。

4、滄海:大海的水呈青綠色,因此用滄海來指代大海。

5、粟:粟子、谷子、谷粒,名詞。

譯文:把如同蜉蝣一般的自己寄托于天地之間,把自己藐視為如同滄海中的一個小谷粒。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16

第七句原文: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注釋:

1、哀:哀歎,動詞。

2、須臾:頃刻、瞬間,形容詞。

3、羨:羨慕,動詞。

4、窮:窮盡的,形容詞。

譯文:哀歎我這一生太短暫了,羨慕長江的日夜奔流沒有窮盡。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17

第八句原文: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注釋:

1、挾:用胳膊夾着、挾持,動詞。

2、飛仙:會飛的仙人,名詞。

3、以:助動詞,表示目的,其後用動詞。

4、遨:遊逛、遊覽,動詞。遊:遊覽、遊玩,動詞。遨遊:動詞近義詞連用。

5、終:終了、結束,動詞。

譯文:挾持着會飛的仙人到處去遊玩,懷抱着明月而永遠地終了。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18

第九句原文: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注釋:

1、乎:語氣詞,既無實義,也無功能作用。

2、驟:迅速地、突然地,副詞。

3、得:得到、獲得,動詞。

4、托:寄托,動詞。

5、遺:殘存的、殘留的,動詞用作形容詞。

6、響:聲音、聲響,名詞。

7、悲:令人悲傷的、悲涼的,形容詞。

譯文:因為知道這些都不可能忽然一下子就能得到,所以,隻能把自己的愁思以這種樂聲的形式寄托于悲涼的秋風之中。最後這兩句,其實就是客人對于蘇轼“何為其然也”這一問題的最終回答。

第四段: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适。”

第一句原文: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注釋:

1、逝:流逝、消逝,動詞。

2、逝者:“動詞 者”構成名詞性結構,把動詞的語義轉換為名詞性語義,語義由“消逝”轉變為“消逝的東西”。

3、如:如同、好像,動詞。

4、斯:此、這,名詞。

5、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6、往:亡去,動詞。

7、盈:盈滿的、圓滿的,形容詞。

8、虛:空虛的、虛無的,形容詞。

9、盈虛:形容詞反義詞連用。

10、盈虛者:…者,本義是…的人,也可以用來指代…的東西/事物,者前面既可以用動詞,也可以用形容詞,構成“動詞/形容詞 者”的結構,從本質上來講,這是一個詞性轉換結構,把前面的動詞或者形容詞轉換為名詞性語義,比如上面的“逝者”,意思是逝去的東西,以及這裡的“盈虛者”,意思是時圓時缺的東西,具體是什麼“東西”,則取決于上下文語境。

11、卒:最終,副詞。

12、莫:無、沒有,否定副詞。

13、消:減少、消損,動詞。

14、長:增長、滋長,動詞。

15、消長:動詞反義詞連用。

16、也:句末語氣詞,用來表示感歎的語氣。

譯文:蘇轼說:你也知道那水與月嗎?那流逝而去的時間就如同這江水,其實,未曾真正亡去;那時圓時缺的心情就如同那月亮,其實,最終并沒有減損或增長啊。

第二句原文:蓋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注釋:

1、蓋:發語詞,無實義。

2、将:如果,連詞。

3、自:從,介詞。

4、其:那,限定詞,相當于that。

5、變者:又是一個“動詞 者”的結構,變化的事物。

6、觀:觀察,動詞。

7、則:那麼,邏輯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8、曾(zēng):乃、是,系動詞。

9、以:在、于,介詞。

10、瞬:一眨眼的功夫,名詞。

11、物:萬物,名詞。

12、盡:盡頭、窮盡,動詞。

13、何:什麼,名詞性疑問詞。何羨,即,羨何,羨慕什麼。

14、乎:句末語氣詞。

譯文:如果從那變化的事物來觀察,那麼,天地是不能(存在)于一眨眼的功夫;從那不變的事物來觀察,那麼,萬物與我們都是無窮盡的,又羨慕什麼呢?

第三句原文: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注釋:

1、且夫:而且、況且,連詞。

2、主:所有者,名詞。

3、苟:如果、假使,連詞。

4、所有:所擁有的事物。

5、毫:又細又長的毛、毫毛,名詞。

6、取:拿走、取走,動詞。

譯文: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其所有者,若不是我們所擁有的事物,即使一根毫毛也不能拿走。

第四句原文: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注釋:

1、色:風景、景觀,名詞。

2、禁:牽制、約束,動詞。

3、竭:窮盡、枯竭,動詞。

譯文:隻有這長江上的清風,以及高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便成為聲音,眼睛看見便成為風景,獲取它們沒有牽絆,享用它們不會窮盡。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19

第五句原文: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适。

注釋:

1、藏:寶藏,名詞

2、所:…的地方,“所 動詞”構成名詞結構。

3、共:共同,副詞。

4、适:前往、歸向,動詞。之前這個字都被解讀錯了。

譯文:(它們)是造物者的沒有窮盡的寶藏,也是我與你們所共同歸向的地方。

第五段: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第一句原文:客喜而笑,洗盞更酌。

注釋:

1、洗:清洗、洗滌,動詞。

2、盞:酒杯、淺而小的杯子,名詞。

3、更:連續、接續,動詞。之前這個字都被解讀錯誤了。

4、酌:飲酒,動詞。

譯文:客人很高興并笑了起來,大家洗一洗酒杯,接着繼續喝酒。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20

第二句原文:肴核既盡,杯盤狼籍。

注釋:

1、肴:做熟的魚肉等菜肴,名詞。

2、:果核,名詞。

3、既:已經,助動詞,表示完成。

4、盡:完盡,動詞。

5、狼籍:亂七八糟的、雜亂不堪的,形容詞。

譯文: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

第三句原文: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注釋:

1、相與:相互、互相,副詞。

2、枕:枕着,動詞。

3、藉:襯墊,動詞。

4、枕藉:動詞近義詞連用。

5、乎:在,介詞。

6、白:泛白、變白,動詞。

譯文:大家互相枕着墊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覺地東半天已經泛白。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21

作者簡介

蘇轼(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谪黃州。後又貶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産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赤壁賦古文品讀賞析(古文解讀蘇轼赤壁賦)22

不管是在當前整個互聯網平台上,還是在之前的曆史長河中,像這種高質量的古文解讀作品可能都不多見,它不僅能讓讀者透徹地讀懂每一個句子,理解每一個字的語義和功能,而且,能讓讀者學會使用這門語言,從而徹底掌握這門語言。隻要你認真去品讀,然後把這些原文再抄寫幾遍,自己在頭腦中把這些文字再理解幾遍,讀得熟了,自然就能很輕松地寫出這種語言文字作品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隻要你肯認真學習,我寫的這些文章能讓你的寫作水平很快就能達到很高的水平。

分享是一種美德,評論是一種收獲,點贊是一種修養,關注是一種認可 ^_^

歡迎大家轉發、評論、點贊、關注,碼字不易,這種認真且燒腦的碼字更是尤為不易,您的認可是我持續更新和繼續創作的動力! #頭條創作挑戰賽#

關于這篇《赤壁賦》解讀,您有什麼想說的,敬請留言吧!^_^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