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曆史上看,苗族被迫離開中原流入南方後,千裡苗疆不間斷地發生局部的起義和鬥争,曾有“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之說。封建王朝“兵剿”與“安撫”相結合,除了進行軍事鎮壓外,還允許“以蠻治蠻”、“以苗治苗”。
先是建立羁縻州、府,任用各族首領為刺史,朝廷在各羁縻州、府駐軍監守,後土司制度是羁縻州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土司制度最早始于南宋,元代普遍實施,明代發展完善,清初繼承,清中葉後實施“改土歸流”。
明清時期,苗族被封建統治者分成“生”、“熟”兩類,即所謂“生苗”與“熟苗”。
“生苗”一詞,最早出現于明永樂初年。《太宗永樂實錄》卷33載:永樂3年“湖廣都指揮謝鳳等奏,招谕答意等5寨生苗向化。”這就是“生苗”之稱謂的由來。
“熟苗”相對于“生苗”而言。其最早見于明郭子章《黔記》。他在《黔記》卷59中說:“苗人……近省界為熟苗,輸租服役,稍同良家,則官司籍其戶口,息耗登于天府。不與其籍者謂生苗,生苗多而熟苗寡。”
總之,處于各建制府州縣和土司直接管轄下的苗民謂之“熟苗”,既未建制設官又無土司管轄的苗民則被稱之為“生苗”。即在軍事上被征服,政治上經過王化,謂之“熟苗”。反之,在軍事上未被征服,在政治上未經過“王化”的,則謂之“生苗”。
曆史上被中央封建王朝視為“生苗”區的,主要有兩大塊,即湘黔渝邊界的臘爾山區和黔東的雷公山區。
據《明實錄》記載,明永樂和宣德年間,多次稱箪子坪和銅仁府内答意、治古一帶的苗族為“生苗”。《大清一統志·鎮遠府》載:“生苗,在施秉縣,與銅仁府紅苗為一類,有吳、龍、石、麻、田姓。”
《神宗萬曆實錄》又載:“紅苗者環銅仁、石阡、思州、思南四府,東連楚,西接蜀,周匝二千餘裡有餘,種類殆得十萬。”
黔東的雷公山區,是秦漢唐宋時,“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的那一支溯江而上,逐漸形成以雷公山脈為中心的另一個苗族主要聚居區。
“黑苗”中又有所區别,因而又有不同的稱呼。如:“黑山苗”、“黑腳苗”、“樓居黑苗”、“九股苗”、“紫姜苗”、“夭苗”、“短裙苗”等。
從現在的行政區劃看,雷公山苗族聚居區,應包括現在的台江(原台拱)、劍河(原清江)、雷山(原丹江)、丹寨(原八寨)、榕江(原古州)和凱裡等縣市,以雷公山脈為中心。
嘉靖年間,臘爾山苗民起義,明朝先後派萬镗、張嶽,統領大軍進行殘酷鎮壓。明田英産《平苗議》載:“經大舉,計擒斬及凍餓身死者,已洗除過半。其先擒後縱并逃脫複業之苗,不過十之二、三。”
這種大規模的軍事征讨,雖能取得一時成功,但最終未能完全達到全面控制“生苗”之目的。這就迫使朝庭不得不默認這兩大“生苗”的自主自立狀态。明朝廷對“生苗”區采取的對策主要是:
第一,軍事封鎖和隔離
明朝統治者在每次較大的軍事征讨之後,均注意選擇要地,于“生苗”區沿邊修築碉堡哨卡,“扼其險阻”,這就逐步形成了對“生苗”區的軍事封鎖線,“生苗”被圈锢和隔離起來。這種情況在臘爾山“生苗”區,最為典型。
更有甚者,湖廣參政劉複一,奏請朝庭修築“邊牆”,人為地将臘爾山區的“生苗”同“熟苗”區和漢人區隔離起來。奏文稱:“親曆邊疆,度其險坦,力陳營所羅布,苗路崎岖,難以遏其窺觑,請金四萬有奇,築沿邊土牆。上自銅仁,下至保靖,迤山亘水,凡300餘裡。”
這條邊牆,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南長城”,正是建築在由上述各營哨所構成的弧形線上。邊牆内為“熟民”,邊牆外為“生苗”。
雷公山“生苗”區,明王朝多次用兵征剿,均未能使這一地區的“生苗”歸于“王化”,也不得不采取軍事封鎖和隔離政策。
清水江為雷公山苗族出入的通道,明宣德、正統年間,在清水江和雷公山“生苗”區沿邊的鎮遠、施秉、邛水等縣司境修堡設屯,以封鎖和控制“生苗”出入,阻斷他們同外界聯系。
第二,用沿邊土司進行防範
明王朝所設置的大小土司,有不少是在圍繞“生苗”區的沿邊地帶。
朝廷賦予這些土司的任務,一是直接統治管理領地内“歸順”的各民族,二是對“生苗”區則負有鉗制和防範的責任。
第三,置衛所屯兵鉗制和鎮壓
土司的“防苗”作用必竟是有限的,加之,不少土司土官,一方面倚仗自己的勢力,“平時不無虐苗情事。”往往成為引起苗民反抗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常“以窩苗為利薮。”甚至有的“窩苗誘叛”,同苗民裡應外合,乘機漁利。
鑒于這種情勢,明朝在西南地區,特别是在“生苗”區沿邊,遂廣置衛所,開屯戍守,利用衛所控制土司,同時加強對苗民的彈壓。
在雷公山“生苗”區,明朝一開始就在貴州境内廣泛推行衛所屯田制度,把大批官兵和漢人,從内地遷來開屯戎守。洪武1年(1368年),朱元璋就于鄰近“生苗”的清水江下遊鎮遠地區,建築了清浪、梅溪、相見和柳塘4堡。接着又在清水江上遊建柳霁寨和台拱寨,駐軍戍守。
在明王朝統治的276年間(公元1368—1644年),在兩大“生苗區”,也是苗族的兩大聚居區,雖然也發生少數苗民的反抗與鬥争,但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起義。
苗民們隻要求最簡單的安居與樂業,自耕自食、自織而衣,隻要不是官兵逼得他們無法生活下去,他們樂于自己的農耕或遊耕生活。
——作者:石朝江
作者簡介:
石朝江·苗族
我國資深的苗學研究專家,貴州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貴州省文史館館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巡視員,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學術顧問(原副理事長)等。
《中國苗族哲學社會思想史》獲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世界苗族遷徙史》獲貴州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類一等獎。出版著作《中國苗學》、《中國苗族哲學社會思想史》、《世界苗族遷徙史》等,合著、主編多部作品,個人科研成果字數達500多萬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