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明代陳繼儒名句大事難事看擔當

明代陳繼儒名句大事難事看擔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6 06:17:39

明代陳繼儒名句大事難事看擔當(陳茂烈善于自省)1

陳茂烈信劄

明代禦史陳茂烈侍母至孝,自甘清貧,慎終若始,感人至深,莆田人稱為"孝廉先生"。他靜思克己,安貧樂志,刑部尚書林俊贊歎他"領悟既深,而充養亦熟。隐衷粹行,對天地而質鬼神","天下恐無第二此端亮清苦人"。他的以孝廉聞名于世,成為鄉國之儀範。

陳茂烈(1459—1517),字時周,号如賓,明興化府莆田縣人。據《城廂區志》載,陳茂烈祖上為浙江瑞安人,曾祖陳伯洪因軍功升任興化衛所總旗護印管軍,舉家定居在莆田城内半門街(今莆田市城廂區梅峰街)。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陳茂烈進士及第,曆官吉安府(今屬江西)推官、河南道監察禦史等職,陳茂烈去世後,因廉約、孝行和清修苦節,朝廷诏其朝天街宅裡為"孝廉裡",樹立坊裡門"旌表孝廉",賜谥"恭清"。

靜思克己

明代陳繼儒名句大事難事看擔當(陳茂烈善于自省)2

陳茂烈故居位于梅峰寺旁邊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父親去世,時年十三的陳茂烈,子承父業,補任興化衛總旗。雖然家庭窮困,但陳茂烈志存高遠,超塵脫俗。白天入署公幹,兢兢業業;夜裡回家攻讀,勤奮刻苦。日積月累,學富五車,通曉舉子學業。十八歲時,慨然感歎:"善學聖人者,莫如顔(回)、曾(參)。顔之'克己',曾之'自省',豈非學之法欤?"陳茂烈體會到孔子高弟顔回的"克己"與曾參的"日省",就是學習聖人立身行道的好方法。于是,作《省克錄》,每日進行自我考察。

成化二十二年(1486),陳茂烈鄉試中舉,名列十三,不料禮部會試卻連續三年黜落。有人婉勸他,家庭貧困,應當求職食祿。陳茂烈卻慨然有聲:"士各有志也!"弘治九年(1496),陳茂烈終登進士第,時年已35歲了。不久奉使前往廣東觀政,臨行時,所司按例贈禮送行,卻被陳茂烈謝絕:"吾窮時,嘗授徒兩臬司,若想谄媚巴結,立可緻富,豈待今日乎?"頗有清廉自守之風。

陳茂烈借道前往新會(今屬廣東)白沙,拜訪自己仰慕已久的大學者陳獻章,陳獻章是明代心學奠基者,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陳茂烈向陳獻章請教關于"理""氣"的疑詞奧義。陳獻章傾盡所得,勉勵陳茂烈"為學須主靜一",即精神貫注專一,乃治學經驗之談。陳獻章大師的教導對他一生的學養和情操,影響甚大。陳茂烈回來後作《靜思錄》,在自序指出:觀水可以見心,是以貴靜思也。得到啟悟:靜則虛,虛則明,明則通。士欲達到聖賢思想境界,須從靜字下功夫。

彈劾權佞

明代陳繼儒名句大事難事看擔當(陳茂烈善于自省)3

正在修複的小西湖,裡面将設一座"孝廉坊"和陳茂烈雕塑

從廣東歸來後,陳茂烈擔任吉安府(治所今江西吉安)推官。他待人至誠懇恻,審理案件,謹慎細密,不濫刑久拘,親自召見當事人,以理辨析。吉安民間喜歡打官司,每每一紙訟詞到了官府,官府就輕率傳訊,受到牽連被拘押的動辄百十人。陳茂烈下令改革濫捕做法,規定凡告狀者不出場,則訴訟程序不執行;涉案者有證據則到官,無則免,排解了大量被濫捕者,有力抑制了"好訟"之風。民間有歌謠曰:"要無冤,對陳言。"史學家、邑人鄭嶽稱贊他"辨冤誣、敦倫紀,有出于法比之外者",審案不拘成法,而合乎情理。

陳茂烈在吉安任職十多年,吏部考核政績,為天下理官(法官)第一名,擢升河南道監察禦史。雖然身居要職,但他依然冠服樸素,出門騎乘借來的瘦馬,毫無高官顯爵的架子。人人望而敬之。

陳茂烈嚴慎恪守其職,以維持朝廷紀綱為己任。戶部尚書似鐘,縱子受賄,陳茂烈申劾其"谀佞取寵,宜罷",被勒令緻仕。他見崔志端以道士身份擔任禮部尚書,屢疏論劾。他認為讓"羽流"之輩充擔天子的股肱和喉舌,實在是"辱國之甚,莫逾于此"了。但孝宗以先朝擢用崔氏為由沒有采納。

辭官養母

明代陳繼儒名句大事難事看擔當(陳茂烈善于自省)4

為陳茂烈所建的"孝廉坊"

當時陳茂烈老母張氏年已77歲,隻身無靠,思子情切。他自感無補于朝廷風紀,決意乞歸奉養,上疏陳情:"臣待罪于茲,将二年矣。顧以匪才,無補風紀,又蒙聖恩,舉家幽明,鹹被天寵,即拟捐糜(獻出生命),莫能報答。奈慈闱衰邁,夕照如飛,君恩尚可以再(酬),母年不可以多得。況臣未有男嗣,又無弟兄,一母一子,各天一涯,千思萬思,無時不思。疾病獨自呻吟,藥餌誰為調節?臣既思母,則報主之心亂;母複思子,則保身之心微。臣心可憐,母心尤可虞(憂慮)也。伏望皇上,憐臣母子至情,放臣終養,使得蚤慰倚門之望,少伸寸草之忱。臣雖隻奉顔,仰瞻天日,尚祈涓埃之報于将來,再效犬馬之勞于未死矣。"行文頗似李密的《陳情表》,忠孝之心,母子至情,感人肺腑,孝宗诏從其請。

因陳茂烈家境貧寒,有好友勸阻他以薪養家。陳茂烈說:"老母餘齡,甘旨自給。所不足者吾身耳,吾何恤!"

安貧樂志

明代陳繼儒名句大事難事看擔當(陳茂烈善于自省)5

莆田市勝利中街西側,有一條小巷為紀念陳茂烈名為"孝廉裡"

回到莆田時,家裡連一個會客的處所都沒有。他精心安頓好母親膳宿之外,他一日三餐"唯蔬食是賴"。 家裡缺少蚊帳,夫婦的卧榻是三隻腳的破床,所缺一腳以石塊墊充。

陳茂烈住所環境嘈雜,房屋低矮,連象樣的窗戶都沒有,又無餘錢開銷,隻好因陋就簡,用木闆條釘成一個半門,既讓光線進屋,又可擋住門外街上吹來的灰塵。鄰居紛紛仿效。于是,滿街人家都先後安上半門,路人稱為"半門街"。

居家期間,陳茂烈謝絕應酬詩文,常常終日端坐鬥室,以靜觀天地萬物的運行,考察古今聖賢的言行氣象,以及古今治亂成敗的軌迹。若有契合于心,便記于《靜思錄》,多為格言語錄,都是體驗身心的獨特見解。當時太監擅權亂政,時事大異,陳茂烈每得邸報,憂憤難于自制,曾與緻仕家居的摯友林俊,一起密議草拟《急除大逆,以禦大亂疏》,彈劾太監劉瑾擅權亂政。

他收入有限,妻子向村婦學來制作冥銀技藝,日夜印制紙漿銀寶,賣給宮社作為祭祀貢品,因手工精良,銷路頗廣,遠近信衆都誇獎她的手藝,親昵地叫她"褙壁夫人"。陳茂烈則常荷鋤到城外太平山麓的梅山附近,開墾荒地,整畦汲水,種瓜栽菜,灌溉施肥,辛勤勞作,早出晚歸。長成的芥蘭菜,品質優良,買賣公平,頗受顧客青睐,人們美稱為"西門兜芥蘭菜"。菜農都紛紛效仿栽培芥蘭菜,捆縛成紮銷售;自明清以來數百年盛行不衰,名聞遐迩,成為西門兜的一宗名優蔬菜特産。

端亮清貧

即使生活困窘,但陳茂烈屢次拒絕朝廷的救助。興化府太守得知陳茂烈在家門口售賣蔬菜謀生,深受感動,立即派遣二位小卒前往幫助,隻是沒過三天就被他辭退了。太守把陳茂烈行狀上報吏部,請求朝廷令有司每月給米3石,以供茂烈孝養之需,又被他拒絕之。

明武宗正德年間,吏部以陳茂烈養母清苦,奏改為晉江縣學教谕,以便就近享用資祿養親,借以弘揚儒士德行。陳茂烈也上疏辭免。不久,禦史舒晟、福建左布政使陳珂連,又以陳茂烈孝廉上薦,武宗特令有司每月給食米三石,以資孝養。茂烈再次辭謝,武宗下诏安撫:"朝廷以孝治天下,陳茂烈既家貧親老,特給月米,以資養贍。不準辭。"因陳茂烈以其孝廉,成為鄉國之儀範,海内缙紳無不想一睹風采。

孝廉有聲

明代陳繼儒名句大事難事看擔當(陳茂烈善于自省)6

陳獻章

雖然外界頌美不止,但陳茂烈卻為母老無子而憂心忡忡。武宗正德十年(1515),老母年耄卧病。茂烈親調湯藥,又自往城西造墓,日夜操勞。因病卧床旬月。不幸老母辭世,茂烈強起号哭,寝地守喪,病情益重,頭發盡脫。由于極度哀恸,病情轉劇,怅然離開人間,終年58歲。林俊聞訊為之治喪,辦棺收斂,葬于莆田城西門外的龍橋村,親題"陳茂烈之墓"五字,哀切吊唁,并立族弟之子遠揚為嗣。

正德十三年(1518),都禦史王應鵬上書朝廷:"茂烈廉約如石守道,而所養獨純;孝行如徐仲車,而所處尤困。身死無後,乞加恤典,用勵士風。"雖然陳茂烈官秩僅七品,但朝廷特诏賜"孝廉"坊牌,旌表故裡,更名為"孝廉裡",入鄉賢祠春秋緻祭,并優恤其家。

陳茂烈一生,克省自勵,安貧樂志,以孝廉名世。他的孝廉品操與自省精神,有助于扶正當時的貪風侈俗。林俊贊譽陳茂烈"領悟既深,而充養亦熟。隐衷粹行,對天地而質鬼神",贊歎"天下恐無第二此端亮清苦人", 大學者陳獻章也曾寫信贊譽他"真百練金孝子也"。 晚明大儒黃宗羲也曾為陳茂烈作《禦史陳時周先生茂烈》,以示紀念。

參考阮其山、黃秀峰、黃宗羲等人文字及網絡相關文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