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近日宣布,神舟十四号飛行任務期間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中國空間站艙内可以部署25台科學實驗櫃,每台實驗櫃都是一個小型的太空實驗室,可以支持開展單學科或多學科交叉的空間科學實驗,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科學實驗櫃的研制團隊是一支85後和90後組成的年輕團隊。
兩個科學實驗櫃在“天和核心艙”首次亮相
2021年4月29日中午,海南文昌發射中心,中國空間站首艙“天和核心艙”進入發射前最後半小時的準備。随着時間臨近,張璐和他的團隊緊張感倍增,“天和核心艙”裡躺着兩個凝結着團隊十年心血的科學實驗櫃。
“這個時候其實還是很舍不得,就覺得自己做了10年的東西要走了。我們整個實驗櫃團隊形成了一個慣例,就是實驗櫃走之前我們絕對不說‘再見’,都說‘永别’,隻要送走了不回來,就證明我們的工作沒問題。”張璐說。
張璐,1985年出生。現任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天和核心艙”最終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兩個實驗櫃也顯示一切正常,但張璐還沒到松氣的時候。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順利将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中國空間站。今年3月,在“天宮課堂”第二課裡,航天員葉光富和王亞平展示了“高微重力科學實驗櫃”和“無容器材料實驗櫃”,這兩個實驗櫃正是出自張璐團隊之手。
△高微重力科學實驗櫃(上)、無容器材料實驗櫃(下)(受訪者供圖)
3名航天員在“天和核心艙”與地面科學家配合,通過兩個科學實驗櫃展開科學實驗,獲取一些實驗成果之後,張璐的心才基本落下來。
團隊要完成13個科學實驗櫃
上千次實驗才有一個定型設計
中學起就被物理世界吸引的張璐,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再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和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工作,一切都順理成章。
基于紮實的物理和工程背景,2014年,張璐被推薦加入了做科學實驗櫃的團隊。在這裡,他感受到與學生時代“學霸”之間競争不一樣的壓力。張璐說,對于航天來講,它必須是萬無一失,規定的工程點就是這個點,沒有人等你。“工作的時間性和計劃性要求非常高,隻能把一天掰成兩天甚至三天用。”
科學實驗櫃相當于把實驗室搬進太空,方寸之大卻要滿足包括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基礎物理等學科領域的數百項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的研究需求。一個科學實驗櫃高1.7米、寬1.1米、深0.9米,研制技術涵蓋了結構、氣液制冷、供配電、高速通訊、航天工效學等多個學科,複雜程度不亞于一顆衛星。它要用最小的重量搭載最多的科學載荷,同時還得滿足後續十年的科學實驗需求,而張璐的團隊要完成13個科學實驗櫃。
△張璐檢查科學實驗櫃狀态(受訪者供圖)
張璐要帶領團隊克服材料、結構等重重難關。“材料經過多輪的選擇,試用了常用的鋁合金、鎂鋁合金、碳纖維、鋁基碳化矽……選了材料之後,材料和材料之間的連接關系,力是怎麼傳導的,傳過來之後能夠适應于一個櫃子,能不能适應于13個櫃子?”
他們進行了上百次、上千次實驗,才最終有一個定型的設計。目前,張璐可以非常自豪地說:“我們整個實驗櫃的載荷和結構的承載比,比國際空間站上同等的設備高上兩倍。比如一個500公斤的櫃子,我們的支撐結構隻要100公斤,可以帶上去400公斤的科學設備,像國際空間站可能隻能帶200公斤的設備。”
國家太空實驗室建設,年輕人是主力
它将開展微生物細胞等多項實驗
科學實驗櫃的研制團隊——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彙聚了一群85後和90後。幾年的打磨中,張璐很快成長為團隊負責人之一。
層層難關要過,重重壓力要扛。支撐張璐和團隊走過來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唯有信念。“大家心中有這個信念:要把這個事兒辦好,中國航天幾十年了,有多少人這一輩子能趕上建設空間站?這個工作非常有意義。”
△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集成技術中心——2022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團隊(第二排右一為張璐 受訪者供圖)
今年,“問天”“夢天”實驗艙将陸續發射,國家太空實驗室即将建成。其中,
“問天”實驗艙中将開展植物、動物、微生物細胞等多項生命科學實驗,還會建造一個由魚、微生物、藻類組成的小型密閉生态系統。
“夢天”實驗艙中将建立世界上第一套由氫鐘、铷鐘、光鐘組成的空間冷原子鐘組。承載着這些實驗的剩餘十幾個科學實驗櫃将陸續進入太空,張璐後面的工作依然一刻不能停。
“我們會有一些新的實驗項目要和科學家對接,還要參與到一些實驗項目的研制。實驗櫃在軌10年可能會壞掉,有些東西可能會有故障,我們要把這些備品、備件提前準備起來。還要想辦法把更先進的技術帶到天上去,把原來的櫃子換掉,做一些新的科學載荷和新的科學設施研制。”
▌本文轉自: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ID:zgzs001)
記者丨朱敏
來源: 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