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乾縣西北的梁山上有一座氣勢宏偉的皇陵——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就合葬在其中。乾陵東西兩側矗立着兩塊各高6米左右的墓碑,西面一塊為“述聖碑”,碑文為武則天所撰寫,歌頌着唐高宗的生前業績,而東面一塊是“無字碑”。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同時也是一個很有争議的曆史人物。她生前風風火火,死後為何自甘沉寂地立一塊“無字碑”呢?
武則天在沒有稱王的時候,一路走來也十分坎坷,其中經曆的千萬磨難常人無法體會。武則天出生于富裕家庭,但是自父親去世之後,家中矛盾就越演越烈,家中的兄弟都對武則天的母親極為失禮,經常做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在公元638年唐太宗執政期間,武則天選擇了入宮,因美貌而受唐太宗寵愛,被封為“武媚娘”。唐太宗去世後,武則天被流放到感業寺剃發為尼。
但武則天在唐太宗病重期間就“勾搭”上了太了李治。李治繼位成唐高宗後,千方百計地把她接回了宮。之後,武則天通過自己的智慧和狠毒,打敗王皇後和蕭淑妃等一系列強敵,逆襲成皇後。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之後,太子李旦繼位,但朝中大權被武則天獨攬。後來多次發動政變之後當上一代女皇。
而她稱帝後,一方面通過科舉改革制度廣納賢才,勵精圖治,擁有“貞觀遺風”美譽。在《資治通鑒》中曾對武則天評價:“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說的就是武則天在執政期間的明智之舉,她開創了自舉、武舉等制度,讓更多出生平民的普通人有展現才華的機會。
另一方這坐穩江山重用酷吏,實施暴政,做出一些令人咬牙切齒的事件。
因此,世人對于武則天的看法也是褒貶不一。
武則天去世之後,其立無字碑引發後人無限猜想。
有人說武則天立一塊無字碑是她别出心裁之舉,取《論語》中“民無德而名焉”之意,故立一無字碑。體現的是她的功德無量,無法用文字來表述,用語言來形容。
有人認為武則天自感罪孽深重,無臉述字。生前做了很多殘害忠良的事,特别是她改李唐為武周,大逆不道,愧對列祖列宗。因此立下無字碑來“贖罪”。
還有一種折中的說法,那就是武則天有自知之明,知道時人對她看法不一,議論頗多,于是幹脆遺言留下無字碑,“是非功過,留與後人評說”。
也正是因為這樣,武則天的無字碑之謎引發千年之謎。
直到近代這一謎團才被一名老農解開。
1982年,一位河南的老農在嵩山山頂中發現武則天的除罪金簡,除罪金簡上面刻着10個字:“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後來專家證實這個金簡确實是武則天之物,除罪金簡好面的10個字,明明白白地道出了她晚年為了贖自己殺戮所犯之罪而進行“贖罪和祈禱”。單從這一點來看,武則天立無字墓碑的的真實目的也是“顯而易見”:因為自感罪孽深重,武則天立無字碑贖罪。
近年來,有專家對武則天的無字碑又有新說,他們認為無字碑的碑文可能埋在了地宮裡。因為無字碑的陽面已經打上了方方正正的格子,似乎已經做好了镌刻碑文的準備。
乾陵因為防盜極為巧妙,再加上曆朝曆代的重點保護,因此乾陵直到現在還沒有被打開。但是其墓中肯定有很多陪葬品。文物專家郭沫若先生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裡!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後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迹都能見到!”
也正是因為這樣,有人才會猜想“謹慎”的武則天其實在“無字碑”上是寫有字的,隻是字被埋在了地宮底下。因為目前地宮沒有被打開,這一說法真假如何,還有待時間去驗證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