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華北很多地區的氣溫一直居高不下,河南大部、安徽西北部、山東西南部等地的最高氣溫,已經突破了40攝氏度,而這些地區的平均氣溫,也要比常年高出2-3攝氏度,特别是根據有關氣象監測站的監測數據,這些地區的地表溫度,紛紛超過了50攝氏度,更有甚者,像河南西峽站的地表溫度達到了74.1攝氏度,這要比前兩年科威特公布的地表最高溫度還要高,很多人調侃,在馬路上都可以“攤雞蛋”了。
看到這裡時,我想大家肯定會對“地表溫度”這個概念十分關注。畢竟大家平常在天氣預報中看到的氣溫值,與地表溫度還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特别是在夏季,我們在室外行走時,感受到的溫度,可能要遠高于天氣預報中提到的溫度值,那麼,究竟“地表溫度”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它與平常我們所說的氣溫有什麼區别呢?
大家知道,地球的熱量,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太陽的輻射。太陽光線照射到地球時,會穿透大氣層來到地面,而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太陽輻射的能量,隻有極小一部分被空氣直接吸收,很大一部分輻射能量是直接作用于地表的,而照射到地表的太陽輻射,一部分反射出去,剩餘的一部分則被地表所吸收,使地面的溫度上升,所以,理論上地面表層的溫度,一般上都會高于空氣的溫度。
按照氣象監測的相關規範,地表溫度衡量的是自然泥土表面的溫度,在測量時,一般是将溫度計平放在地面上,使溫度計的表身與感應球一半埋沒于土壤中,另一半裸露在空氣中,這個時候測出的溫度即為地表溫度。而在人們簡易的測量時,也可以将溫度計平放在地面之上,使感應球體緊貼地面而獲得讀數。
而在測量氣溫時所得出的空氣溫度,就是天氣預報時公布的溫度數據,一般是在氣象觀測站的百葉箱内進行測量,百葉箱離地的高度為1.5米,而且是在自然通風和陰涼的環境下進行的測量。氣象觀測站還分為基本站和基準站,其中基準站每日觀測24次,基本站一般在每天的2點、8點、14點和20點監測4次(也有3次的),通過這些觀測,得出每天的最高氣溫、最低氣溫以及平均氣溫。
正因為地表觀測時,溫度計更接近于地面這個“熱源”,因此地表溫度普遍會高于氣溫,而且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時段,二者的差值會非常明顯。比如近期河南的部分地區,地表溫度要比當日的最高氣溫高出30多攝氏度。
當然,影響地表溫度高低的因素有很多,它與氣溫基本呈現出正相關性。一般情況下,地表濕度越大的區域,地表溫度越低,比如湖面、水體表面的溫度要比周邊的陸地表面溫度低;光照強度大的地表溫度,要比光照強度小的區域數值高,比如陽光直射的區域,要比相同區域雲層遮擋時溫度高;在距離不大的情況下,水泥路面、瀝青地面、金屬地面、沙地等處的溫度,要比草坪區域的溫度高出很多。
雖然近期華北地區很多地方的地表溫度都超過了70攝氏度,但是這還不是我國地表溫度最高的地方,在我國的吐魯番盆地,即是我國平均氣溫和最高溫度的“頂峰”之地,每年最高氣溫高于35攝氏度的天數達到100天以上,而高于40攝氏度的天數也能有40天左右,可以說是我國的“熱極”名副其實。在吐魯番盆地,所監測到的最高地表溫度,甚至能達到89攝氏度,因此當地民間有“沙土裡蒸熟雞蛋”、在“石頭上烤面餅”的說法。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人體所能感受到的溫度,其實與天氣預報中提到的氣溫值比較接近,而很難接觸到或者持續生活在夏季這樣的極高地表溫度下,所以地表溫度這個概念,對于人們的生産生活來說,不具有普适性,隻是氣象學上的一個參考概念而已。但是,一般情況下,地表溫度很高的時候,平均氣溫也會較高,因此應盡量避免長時間的戶外活動。
不過,對于夏季生活在極高地表溫度下的螞蟻等生物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災難”。螞蟻如果在這樣的地表溫度下出來活動,即使是在草叢或者土壤表面,一不留神就将被燙死或者被烤熟,因此這些生物在如此高的溫度下,極少會出來活動,或者僅限于在土壤的較深層進行栖息和活動,待到降雨或者夜間溫度降下來時,才會再次活躍起來。
由于影響地表溫度的因素很多,特别是當大氣的對流活動逐漸增強、水汽聚集到一定程度以後,随着降雨的出現,地表溫度居高不下的狀态将會立即發生改變,比如根據氣象預報,此次河南等地的高溫天氣,會在本月的23号左右,随着新一輪的強降雨出現而結束,人們将迎來一個短暫的舒适期。
#地表溫度##河南地表最高溫度達74.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