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春節檔唯一的動畫系列作品,《熊出沒》大電影的第五部《熊出沒·變形記》,截至發稿時斬獲5.89億票房,貓眼評分9.1。
甚至在《中國電影觀衆滿意度調查·2018年春節檔調查》中,《熊出沒·變形記》以83分排名第三,受到了非常廣泛的關注。
對“合家歡”和三維制作的探索越來越清晰
在《熊出沒》系列大電影面世之前,中國動畫電影中很少圍繞家庭這個核心兼顧兒童和家長兩個人群,很多動畫電影都是做給孩子看的,适合低齡兒童市場,也有少部分作品通過動畫電影的形式表達的未成家的青年人思想情感。
在創作合家歡模式的時候,丁亮意識到這和電視動畫有很大的我不同。電視動畫有很重要的特點是兒童獨立觀看,很少有父母陪同,但是動畫電影不一樣,幾乎都是家長和孩子一起觀看,也就是從購票到看電影的整個過程,孩子必須由大人進行陪同,這其實就變相的對動畫電影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要求——既要讓孩子喜歡,又要讓家長滿意。
這也是丁亮和他的團隊花費了非常多時間去研究解決的問題。經過五年的探索,丁亮和華強方特團隊終于将《熊出沒》系列打造成“合家歡”類型的動畫電影,在《變形記》上映的過程中,丁亮也不斷能看到家長為電影“打call”的評論:
丁亮非常高興觀衆能有這樣的反饋,他認為做電影,尤其是動畫電影,除了是在為電影市場提供産品之外,也希望觀衆通過觀影可以有所感動和思考。在《熊出沒》過往的系列中,也加入過很多關于親情和友情的要素,以及能打動成人觀衆的情懷及回憶,在這一部《變形記》中,光頭強的父親終于亮相,為整個故事加入了濃濃的父子親情。
正值春節期間上映,丁亮也希望可以通過電影作品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他說,“我們在創作中,要兼顧家長和孩子的喜好,這是一個難點,畢竟中國最近一二十年發展的太快了,父母工作繁忙,陪孩子的實際那就少,再加上代溝,共同話題比較少,其實是父親和孩子之間,但是我們努力去嘗試、去做,希望能夠推動社會小小的變化,就像光頭強父親在電影中說的——我錯過了你的童年,不想再錯過一次。這部分既是我們創作的難點,也讓我們發現了做這一部作品的意義所在”。
而除了在故事内容上的探索,丁亮和方特動漫團隊也非常重視三維開發技術。
“從第一部《熊出沒之奪寶熊兵》開始,我們華強方特在三維制作方面都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因為作為一部電影來說,光有故事和情感是不夠的,在畫面的視覺方面以及鏡頭設計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熊出沒》大電影一直提供了非常優質的真3D視覺效果,因為計算機動畫可以真是模仿人眼的視覺參數,所以在這個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也給觀衆帶來了很多歡樂,這是我們整個品牌背後技術實力的體現”。
把鏡頭放低,用孩子的視角去看整個世界
這次的《熊出沒》大電影之所以被命名為《變形記》,也與其想講述的故事息息相關。光頭強及熊大熊二因意外被“縮小機”變小,毫不知情的強爸在離開時無意間帶走了這台神奇的機器,于是,光頭強及兩熊踏上了追趕強爸和機器的“微觀世界”冒險之旅。
實際上,“變形”這個話題在古往今來的衆多作品中并不少見,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格列夫遊記》、《愛麗絲夢遊仙境》等,都有對于人類變大和變小的叙述。
丁亮在《變形記》的故事中融入了科學家特斯拉的線索,借由這位電氣化先驅引發了一個變大縮小的概念。他認為一方面是基于人類愛幻想的天性,另一方面則是他認為這樣的設計可以激發孩子對科學的熱愛。
“其實很多大人并不太了解孩子、也不了解孩子的世界,比如人在幼兒階段,其實對地上的東西都特别感興趣,他們喜歡在地上撿一些小石頭玩,小花、小草、蝸牛、蚯蚓,他們都會特别感興趣,這跟成年人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在動作制作的過程中,丁亮要求動畫師要将鏡頭放低一些,放到孩子的高度,甚至用小貓小狗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
“因為我們成年人一米七、一米八的高度,你看這個世界已經習以為常了,可一旦你把視線放在30公分甚至更矮去仰視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而這樣的表現方法也為動畫師們在制作過程中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丁亮介紹說,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比例的問題。“我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不夠,最早的小世界場景出來之後,我們發現根本沒有小世界的特點,沒有達到熊大熊二光頭強縮小的效果,後來發現是因為沒有參照物作對比。因此,在制作的過程中,丁亮和團隊盡可能在畫面中設置一個觀衆熟悉的參照物,比如一個易拉罐、一個闆栗,一枚紐扣、一隻刀叉,使這個物品和角色相互對應,讓觀衆相信真的是人物變小了,而非周圍的物體變大了,這才表現出角色縮小的趣味。
再一個問題是,在小世界的的制作過程中,丁亮發現還是正常人的光頭強父親并沒有顯得足夠巨大,并不能讓觀衆真正擁有“以小見大”的感覺。也是經過團隊反複不斷的測試,才最終決定使用推近鏡頭仰拍、同時再把人物動作放慢的方式,以此才能完美表達光頭強父親的巨大。
讓中國動畫的思想和情感更豐滿一點
在年複一年制作《熊出沒》系列大電影的過程中,随着電影品牌和質量一步一步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獲得了比較好的口碑後,丁亮希望可以讓中國的動畫片在思想和情感内涵上都可以更豐滿一點。
“我們一直希望可以加入親情的元素,到了《變形記》,我覺得是一個機會,講合家歡再上一個台階,要真正用情感打動觀衆”。
丁亮的嘗試和努力也獲得了觀衆的認可,很多帶着孩子進電影院的爸爸媽媽都被其中的情節打動。
丁亮也在了解了很多實際觀影評價後表示,“不少家長都認為這部片子很感人、很有教育意義,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家長事先擔心孩子能不能看得懂,但實際的效果卻很出乎他們的意料,孩子不僅看得懂,也會被故事感動,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的心靈很單純,他們能很好的接受到情感的觸達”。
除此之外,《變形記》中也很好的持續關注了關于“環保”的主題。
喜歡《熊出沒》系列動畫片的觀衆應該知道,這部動畫片制作的初衷就是在向小朋友講述一個關于保護森林的主題。
但畢竟電視片的時長較短,故事也必須做得簡明扼要,所以環保的主題不可能用很大的篇幅去進行闡述。那換到了電影上,丁亮還是希望可以不斷的加大“環保”元素的比重。
在今年的大電影中,丁亮和團隊就決定使用馬哈魚來作為一個載體,來展現如今動植物生存環境的殘酷。
“污染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社會問題,也是我們面臨的社會現實,我們有責任去呼籲,影片把馬哈魚的生存和光頭強父親做了一個很好的結合。比如他在光頭強小的時候,每年都會陪孩子去看馬哈魚的洄遊,這是父子一個共同的回憶,那麼在經曆了那樣一個縮小的曆險之後,他和光頭強去解決了河流垃圾堵塞的問題,讓馬哈魚洄遊重新展現在他們的面前。馬哈魚洄遊、光頭強父親回家過年,這兩個元素在環保和親情上有很好的契合,也表達出我們創作理念”。
也正是因為《熊出沒》系列一直表達的“環保”主題,吸引到了熱愛大自然的演員貝絲·貝爾斯(代表作《破産姐妹》),貝絲·貝爾斯以卡通形象出現在了《變形記》當中,她也會在國際版中擔任英文配音。
動畫承載了很多人類對自身和未來的思考
從五年前開始,《熊出沒》大電影每年一部,票房成績無需多說,更有意義的是陪伴了很多孩子的成長。
作為總導演的丁亮,面對這樣的成績下,反而在創作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凝重”。
他開始意識到,動畫片不是單單為了好玩有趣,而是承載了很多人類對自身和未來的一些思考。他說,“從這個角度來想,我們每創造一部新的作品,其實都感受到一種責任。現在中國的電影市場增速驚人,觀衆對電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畫面、故事,我們必須要去豐富電影的靈魂,我希望不斷加入一些新的元素,除了情感和價值觀,我們還比較注重科技的元素,因為科學的精神、科技的知識,對我們來說都非常重要”。
丁亮透露,下一部的《熊出沒》大電影所展示的概念會更有創意,或許會有愛情元素。除了《熊出沒》品牌之外,華強方特也在加緊新品牌的創作,并積極拓展國内外的機構合作,希望盡快的讓更多的新的品牌、新的故事、新的角色跟觀衆見面。
事實上,最近幾年,随着一些優秀的動畫電影的出現,人們對于“中國動漫”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增高。丁亮認為,我們的動漫産業還剛剛起步,還需要打造出更多、更好的“超級IP”,來讓中國的動漫真正走上産業化發展的。
“我覺得動漫産業中最核心的還是内容,而動畫電影則是内容創作的重點,因為它時間長、故事複雜,對藝術的要求也高。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動畫電影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很多企業還不能像美國、日本動漫那樣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做到量産,動畫電影的類型還沒有成熟,創作者的水準也參差不齊,這都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隻有這樣才能打造出優秀的IP。
我和業内的同行時常會聊到‘超級IP’這個問題,所謂‘超級IP’有這樣的特點,它能夠在票房上有好的回報、在衍生品上有好的授權回報,同時它還可以通過主題公園門票的形式得到回報。這方面‘熊出沒’做的比較好。同時丁亮也很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動畫人已經樹立了很好的市場意識、創作意識和品牌意識。他說,“市場化是一個大海,我們在大海中才會獲得豐富的營養,在大海中才能跟海浪搏擊,提高自己的競争力”。
關于中國動漫行業的未來發展,丁亮也希望中國的動漫行業能在專注創作和技術研發的基礎上,擴大自我的格局。據丁亮介紹,目前在中國動漫技術比較好的企業屈指可數,而大多企業采用的開發動畫的軟件也基本都是國外的,技術作為産業的根本,提升的腳步迫在眉睫。
此外,丁亮希望有更多優秀的編劇能加入到動漫這個産業中來,以内容為王,借助于中國悠久的文化曆史,找到屬于中國動漫自身獨具的藝術魅力。
“讓我們的思想格局和藝術格局,更加高遠一點吧!”,丁亮認為我們這一代的動畫人應該是聯系過去和未來的橋梁,不忘悠久的過去,積極擁抱未來,通過動漫展現我們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動漫如此,人更該如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