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到14歲,怎麼就說長不高了?”“孩子每天吃喝的營養很豐富,為什麼就是不長個?”……清遠市人民醫院生長發育專科每天都要面對家長的各種提問。
張淩麗。
該科主治醫師張淩麗提醒,如果孩子長期低于同齡人半個頭、一直坐在班級第一排、每年長高不到5厘米,或者身高增長過快,有早發育可能,都建議家長早關注、早診斷、早幹預,第一時間帶到正規醫院就診。
生長有規律,抓住三個黃金期
“矮小症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營養不良、疾病及心理健康等。”張淩麗介紹,矮小症容易給患兒的心理和性格造成不良影響。
有關調查顯示,90%以上的矮小症患兒存在不同程度自卑、自閉、抑郁等不同的心理障礙。此外,身高也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升學、就業、交際和婚戀。張淩麗特别提醒,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她曾經接診過一個患兒,因為家庭不和諧,父母常争吵,父親愛喝酒等原因,讓孩子心理過早成熟,影響了其身高發育。
“小朋友的身高是不斷變化的,每個年齡段都有其應該增長的身高速率,各個時期累積的身高總和就是孩子的最終身高。”張淩麗提醒,對于孩子的身高,家長一定不要盲目自信。平時要做到每年監測(同一個人、同一把尺、同一個時間段測量),并對照身高曲線圖,一旦生長趨勢緩慢,要及早帶到醫院檢查,讓醫生來判斷是否正常,千萬别錯過追趕身高的黃金期。
張淩麗介紹,孩子長高有三大關鍵期:嬰幼兒期(0-3歲)、兒童期(3歲-青春期以前)和青春期。
嬰幼兒期是身高增長的第一個高峰,尤其是在出生第一年身高可增長25厘米左右,第二年增長10-11厘米,主要受甲狀腺激素、生長激素和營養影響。在此階段的營養和健康是兒童生長發育的基礎,家長要重視對孩子的營養、飲食習慣的培養。
兒童期是孩子身高的穩定生長期,每年增長5-7厘米,也是身高管理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家長應為孩子安排合理的一日三餐,适度的運動,保證充足的睡眠,穩定的情緒狀态,确保生長激素的分泌。同時,家長還應注意孩子性發育問題。女孩在8周歲前、男孩在9周歲前呈現第二性征的發育屬于性早熟範疇。過早發育或者發育的進展過快将縮短兒童期時間,導緻骨骺提前閉合,可能會導緻成年身材偏矮甚至矮小。
青春期是身高增長的第二個高峰,也是最後階段,主要調控因素為生長激素和性激素。青春期由于生長激素和性激素的共同作用,女孩平均可長25厘米,男孩28-30厘米。此階段,家長應為孩子提供合理的膳食保證營養的需求,多補充一些富含鈣質、微量元素的食物,還有多一些縱向運動。
孩子身材偏矮,建議及時幹預
怎麼樣才能判斷是不是矮小症?張淩麗介紹,隻要身高低于同地區、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别平均身高兩個标準差或低于該人群身高曲線的第三百分位醫學上稱為矮小症,所謂“第三百分位”,通俗地講就是一百個這樣的孩子按大小個子排隊的最後三個人。
張淩麗說,很多家長說,父母都不矮,孩子不會矮,隻是發育得晚。也有家長擔心藥物會有副作用,于是想等等看,還有的家長則誤認為,隻要營養跟上了身高就能追趕上,所以不停地給孩子進補,其實這樣隻能适得其反。營養過剩,很有可能引起性早熟,而性早熟的孩子骨骺會提前閉合,反而會促成矮小症的發生。生長發育是單行線,拖到最後,女孩子月經來了,男孩子變聲了,這時就來不及了。
張淩麗提醒,女孩的骨齡超過14歲,男孩的骨齡超過16歲,就基本沒有長高的空間了。要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必須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和堅持系統的治療,包括健康飲食生活方式和藥物幹預。隻要治療及時,孩子一般是可以達到遺傳身高的。
“要幫孩子長高,充足睡眠最重要。”張淩麗解釋,因為生長激素分泌高峰在晚上9點至淩晨1點和早上5點至7點兩個階段。因此,最助長的睡眠時間為晚8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後起床。同時,營養均衡很關鍵,不同發育階段有不同要求。如嬰幼兒期的乳類喂養要加強,學齡期兒童可按食物金字塔飲食要求。如不喝含糖飲料,多吃新鮮蔬菜和應季水果。如果脾胃虛弱的孩子,從中醫角度,建議多吃黃色食物,包括小米、玉米、南瓜等。
另外,孩子還要加強運動,蹦蹦跳跳也助長高,提倡有氧運動、伸展運動。如跳繩、雙(單)手摸高、快走、跑步、打球、騎車、單杠、遊泳等。心情愉快也不可少,要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性格,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正确引導,鼓勵為主。日常生活中,孩子玩電腦、看電視、使用電子産品遊戲的時間每天不超過2小時。每天應該進行1個小時以上中等或高等強度運動。
“除了上述這些生活飲食方式幹預外,如因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矮小還可以通過藥物幹預,主要是補充生長激素。”張淩麗說,家長擔心有副作用,一般而言,醫生會在用藥之前做綜合評估,用藥期間定期複查相關指标等。
【記者】黃劍琴 劉秋宜
【通訊員】彭可明
【作者】 劉秋宜;黃劍琴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