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湖北的天門市,天門名字怎麼來的,問了很多人說是由天門山而來,但是我一直有個疑惑,因為天門山距離天門市區很遠,也不高,不算有名,總是不得其解,後來查文獻才知道是為了避諱。
避諱是中國曆史上一種特殊的制度。“諱”即帝王或尊長的名字,避諱即避名,實質上是避字。天門古名竟陵。竟陵一詞最初見于司馬遷《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雲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國都城)後,“東至竟陵”。據考此楚竟陵城址在今鐘祥市豐樂鎮。秦朝建立後在此置竟陵縣(因大洪山餘脈在此終止,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得名),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新朝王莽将竟陵縣改名守平縣。至東漢又複名竟陵縣。西晉末年分竟陵縣析置霄(宵)城縣。南朝齊建元元年(479年),遷竟陵郡治至竟陵縣境。梁大寶元年(550年),竟陵縣并入霄城縣,竟陵郡治設霄城。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霄城縣改為竟陵縣。據《隋書.地理志》(卷31)竟陵縣載:舊曰霄城,置竟陵郡。後周改曰竟陵。開皇初,置複州。隋唐五代時期竟陵縣一直為州(郡)治所(先後屬複州、沔陽郡、竟陵郡)。換言之,南北朝北周重新設置的竟陵縣才是今天門的前身。
五代晉天福元年(936年),為晉少帝石重貴避父晉高祖石敬瑭名諱(“敬”與“竟”同音)改竟陵縣為景陵縣。後漢複名竟陵縣。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為避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追尊翼祖簡恭帝)之諱,再改竟陵縣為景陵縣,屬複州。熙甯六年(1073年)屬安州(州治設今安陸)。元祐元年(1086年)複州州治設景陵縣。元代先後屬複州、複州路,沔陽府。明初景陵縣為景陵衛。洪武三年(1370年)撤衛改縣,屬沔陽府。洪武九年改府為州,屬沔陽州。嘉靖十年(1531年)改屬承天府(治所在今鐘祥市。清改稱安陸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諱,改景陵縣為天門縣。因縣境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
太平天國(1851 -1864年)時期,為避“天國”之名,一度改天門縣為天門縣。
1987年8月3日天門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10月24日被列為直管市。今城區設有竟陵街道,因為古竟陵縣城所在地,故名。據《東臯雜錄》載:竟陵因大洪山餘脈在此終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1949年改為城關鎮,1981年複名為竟陵鎮。 無獨有偶,在湖北古代行政區劃中,除天門外,還有六地皆因觸諱而更名。 東晉孝武帝太三年間(378年),為避簡文帝祖母鄭太後之名,改蕲春縣(治今湖北蕲春縣東南)為蕲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複稱蕲春縣。 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年),為避權臣朱全忠(即朱溫,後稱帝,為後梁太祖)之父朱誠(後追尊烈祖文穆帝)之名,改應城縣(治今湖北應城市)為應陽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複稱應城縣。 五代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為避唐莊宗李存勖祖父李國昌(追尊獻祖文景帝)之名,改孝昌縣(治今湖北孝感市北)為孝感縣。 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為避晉少帝(石重貴)父石敬塘(晉高祖)之名,改唐年縣(治今湖北崇陽縣,唐天寶二年即743年置)為臨江縣,北宋開寶八年(975年)為避前朝國号又将唐年縣(治今湖北崇陽縣城)恢複原名崇陽縣。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為避宋太宗趙光義之名,改義川縣(治今湖北漢川市北)為漢川縣。 清順治五年(1648年),為避“胡”、“虜”、“夷”、“狄”等歧視字,改夷陵縣(今宜昌市夷陵區)為夷陵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