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是夏季的寵兒,不少人感慨“我的命就是空調給的”。但一到了冬天,卻紛紛把空調斷電。盡管它也有制熱功能,卻很少有人使用。
空調不适合制熱:不少人也反應,空調制熱又幹又費電!
你以為我是來辟謠的?錯!我是來鞏固認知的:空調制熱,的确是又幹又費電。所以建議家裡沒有供暖的用戶,趁早去買電暖器,别指望靠着空調過冬。
制熱為什麼會幹?其實不僅僅是空調制熱會感覺到幹燥,所有向外吹暖風的設備,在使用過程中都會感覺到幹。比如踢腳線電暖器、暖風爐、暖風機等,用一段時間都會感覺到口幹舌燥。
這是“熱風”在作祟:高溫和風,都會加速水分的蒸發。熱風對着人吹,會帶走人身體表面的水分,讓人感覺到很幹燥,頭發會炸起來,衣服會産生靜電。
不吹風的取暖設備,比如暖氣片、油汀、小太陽,也會讓人感覺到幹。那是高溫加速了皮膚表面水分蒸發,導緻的幹燥。但沒有風的介入,幹燥程度會稍微好一些。
因此,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取暖,都建議關注房間裡的濕度。适當打開加濕器、多拖地、放一盆水,都能讓房間變得濕潤起來——濕潤的空氣,也會讓人感覺到暖和哦~
制熱為什麼費電?空調向來以“高效率”著稱,為什麼在制熱時反而會費電呢?這一切,都要從三個原因說起:
1.溫差大
夏天的時候,我們總是被建議“把溫度調高一點”。這不僅僅是為了健康,更是為了省電。
空調的設定溫度與室溫之間的差值(以下簡稱“溫差”),就是空調的工作任務。工作任務越多,工作時間就越長,消耗的電量自然也就越大。
夏天的溫差,最多不過十幾度。比如室溫35℃,空調設置20℃,溫差就是15℃。
冬天的溫差,最低也得十幾度,多數時候能達到二三十度甚至更多。比如室溫0℃,空調設置20℃,溫差就是20℃。
2.效率低
哪怕溫差一樣,冬天制熱,也要比夏天制冷更費電。因為制熱的時候效率低,夏天10分鐘就能完成的工作任務,冬天需要20分鐘。工作時間長了,耗電量自然高。
為什麼制熱的時候效率會低呢?因為空調是熱量的搬運工,所謂的“制冷”,是把室内熱量搬運到室外。夏天房間裡有得是熱量,随随便便就搬完了。
所謂的“制熱”,是把室外的熱量搬運到室内。冬天室外天寒地凍,本身也沒有多少熱量。這個時候的搬運難度,明顯要大于夏季制冷時。
而且還多了一項工作——化霜!
空調吸熱,是把(室内)蒸發器或(室外)冷凝器的溫度降低,低溫才能吸熱。冬天把室外機上的冷凝器溫度降低,用不了多一會兒就會結冰。
所以每隔一會兒,空調就要進行一次化霜。化霜的過程很像制冷,讓冷凝器升溫。原本該降溫的工作流程,每隔一會兒還得升溫一次,這不是很耽誤事、很費電嘛!
3.電輔熱
冬天室外實在是太冷了,空調就算是一直全功率運行,也吸不到熱量,怎麼辦?于是空調廠家想了個辦法:咱别用空調了,直接開電暖器吧!
空調上的“電暖器”,叫電輔熱:它的原理和電暖器一樣,直接利用電阻發熱,把電能轉化成熱能。電輔熱裝在室内機的出風口附近,加熱後利用空調風,把熱量吹到房間裡。
你看,電輔熱 空調風的組合,像不像一個暖風機?
空調的轉化效率,往往能夠達到500%左右。即消耗一份電,産生五分熱。而電阻發熱的轉化效率,最高不會超過100%。
上圖就是一台空調的參數:熱泵(空調)功率1350W,對應制熱量是5000W;電輔熱功率1050W,對應制熱量也是1050W——這還是因為沒有考慮損壞,所以按照100%轉化填寫的。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頭條創作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