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尤其是狂草,給人的藝術感受和啟迪,是其他書體所不及的。要寫好草書,必須有深厚的功底,主要是須過“五關”。現分述如下:
第一動感關。草書的筆畫要動靜結合,以動取勝。唐代王邕講懷素的狂草雲:“忽作風馳及電掣,更點飛花兼散雪。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伸眉如勁鐵。”這一描述說明動感是草書的重要特征,沒有動感就不叫草書。怎樣寫才能有動感呢?首先是行筆要講求提按頓挫,不可使線條粗細一樣。隻要提按純熟了,線條就會有輕有重,肥瘦相間,并能見列點畫的氣勢,自然就動起來了。其次要講求結體的形态動感。許多象形字,易于造型的,應精心設計,使其形态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再次還應講求篇章的動感。一幅好的草書作品,應能安排出:字忽大忽小,忽正忽側,沿着主軸線,時有奔騰直瀉,時有左右擺動。再加上能有幾處醒目的“字眼”(指易造型的大宇),整幅作品就會出現龍飛鳳舞的效果,自然就能強烈地吸引觀者反複品味、聯想、
第二流暢關。草書最忌滞呆,最重流美。要過流暢關,先要練好一筆成字?不少字都可以一筆寫成,筆畫多的偶有不連,但要血脈不斷,即筆斷意連。将一筆成字練好了,流暢問題可以說解決了一大半;再進一步就要解決好一氣呵成的問題。這裡講的氣,是指字的氣勢,而不是說要一口氣寫幾行字,一氣呵成對篇章而言,是要寫成如行雲流水,大氣連綿;達此水準者,首數“颠張狂素”。如張旭的《古詩四帖》,可以看出在重同聯前提下的氣脈貫通。而懷素的《自叙帖》,不拘規矩,狂逸酣暢,自由奔放,數百字一氣呵成,其駕馭筆墨的能力,造型布白之巧妙,後人很難達到。要把握篇章的流暢,就要重視字與字、行與行如何自然連接,要通過引帶牽絲的技法來處理,但又不可遊絲過多,不易連的不要硬連。這裡說的是連綿草的藝術風格,至于章草、今草如何求得篇章流暢,不可一概而論,還應根據不同特點和要求把握。
第三多變關:草書的筆畫,結體和章法都講求變化。如筆法,所有書體都主張中鋒用筆,以顯示筆畫的力度,而草書則不排斥側鋒用筆,以求秀美華麗。草書用筆講求的是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相輔相成,剛柔相融,環弧絞轉并施,所以草書的許多線條出現了似圓非圓、似方非方的妙筆,有時還摻雜一些篆、隸等等的筆畫,或筆順倒插等。可以說熟練地掌握了草書的筆法,就獲得了草書的靈魂。再如字型結體的多變。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寫有20個“之”字、8個“以”字、7個“不”字,結體無一雷同,為我們追求多變作了典範。草書字的大小、輕重、正欹、聚散、交錯等,講求自然變化組合,不搞拼湊,方能顯出千姿百态,增強草書的藝術魅力。至于通篇布白中的多變,應是跌宕起伏、錯落有緻,體現不同的藝術風格。
第四節奏關。草書寫起來比其他書體快捷得多,這主要是由于字體的簡化(用符号)和連筆所緻。由此不能認為草書寫得越快越好。盡管疾書能反映出對線條、字型、章法、墨色掌握的熟練程度,但是要一揮而就,卻不是一件易事,它是藝技成熟的結果。因此,寫草書除了掌握疾行,更要重視節奏,必須嚴格遵守章法規範書寫,不可随意潦草。這就要求書寫起來,疾遲交替,提按相間,筆畫交代清楚。需快時,如飛動之筆畫,必須疾行,慢了就出現不了飛動的效果:有的筆畫要用勒澀法,速度就要慢一些---節奏感中比較難把握的是疾澀,速度過快看不出澀迹,用墨太多也出現不了,必須掌握速度和墨量都要适當才行。
第五神采關。這是最難過的一關。何謂神采?一般指書法的精神和意态。過此關必須形神兼備,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形質是産生神采的前提和基礎,要過神采關,在形質上多下功夫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還應懂得,它不是全部,因為神采還來自對時代精神的把握:由此可以講,立意比立形更重要。立不好意,精神何來?須知草書乃是意象結合的抒情藝術,隻有先教育激勵自己,才能感染鼓舞他人,引起共鳴。
綜上所述,過草書“五關”,必須練好書内功,同時還要重視練好書外功,才能做到通神人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