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媽媽把孩子送到了心理治療室,說她的孩子有心理疾病,不願意講話,不跟同學交流,隻喜歡一個人玩和看書。醫生認真地和孩子呆了2個小時,沒有任何治療,隻是開始就孩子的興趣跟他做了交流,意外的是到後來,孩子的積極反饋多到令人驚訝。
于是,心理醫生把孩子領到了媽媽的面前說:
“您的孩子沒有任何心理疾病,我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他天性習慣安靜和閱讀,而且他的認知和表達能力要遠遠高于同齡的小孩。請您回家以後,好好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隻有先徹底了解他,您才可以開始自己的教育和培養。”
媽媽被說得很尴尬,心中一萬個不服在湧動,想反駁醫生,但話到嘴邊又說不出口,雖然手把手帶了教了孩子快10年了,自己好像從來沒有認真觀察過他,更不用說走進孩子的内心去理解他、感受他了。
醫生的話瞬間擊中了媽媽,10年的養育竟然不如2個小時的相處?這個頗為殘忍的結果讓媽媽有些崩潰。
觀察孩子無意識狀态最有價值
你想這并不是一個孤例,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我們同家人相處,同老公相處,同子女相處,有幾個人能走進對方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中,又有幾個人能換位思考和共情共理呢?
仔細想來似乎是絕沒有的情況。我們更注重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緒和自己的矛盾,即便是共情,也希望别人能共情自己;即便是理解,也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
這種以自我意識和意志為中心的思想有多麼謬誤,其實很容易從家人和子女對你的态度中可以觀察出來。
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個民族隻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能審視靈魂,他們才有未來。
講人話,就是如果你不觀察你的孩子,不審視他的靈魂深處,你又能如何認得他、懂得他,乃至教育和培養他。
他的明天乃至對人類、民族的貢獻又在哪呢?
由于自身的處境糟糕,所以孩子必須改變命運;由于自己的學曆不高,所以孩子必須要上名校;由于自己的情商不高,所以孩子必須要懂得社交;由于自己的才藝有限,所以孩子周末必須泡在興趣班裡。
爸爸媽媽呀,如果有可能的話請你閉上嘴巴,停止手語,睜大眼睛,開始仔細的、用心的、心無旁骛的、極有耐心的觀察自己的孩子:
去觀察他/她起床以後的舉止狀态;
去觀察他/她背起書包之後的情緒變化;
去觀察他/她做作業和玩耍時的表情差異;
去觀察他/她遇到困難波折後的處理方式;
去觀察他/她專注自己興趣時的神情;
去觀察他/她做了好事和壞事的直接心理。
觀察他的眼睛,觀察他的舉止,觀察他的喜怒哀愁,觀察他的情感流露。在這段時間内,不要用行為和表情來表達任何贊許和否定,也不需要在心裡做任何的道德思考和品格研判。
隻需要堅持做完這一段時間的觀察(時間由自己來定,7-10天均可),記得關鍵節點的記錄和标注,我們能發現的遠比想象的多得多。
專注是孩子的重大優點
觀察孩子無意識狀态比有意識更有價值;觀察孩子開心的狀态比憂愁更有樂趣;觀察孩子自己解決困難比求助他人更有意義。
現在爸媽們可以給出幾個真實的命題了——自己的孩子是怎樣的人?自己是怎樣的人?孩子和自己真實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我無需揭露答案,因為到時候你們一定會有自己的醒悟和答案——觀察會讓你重新認識孩子和你自己,從而以上帝視角審視過往。
你會突然吓一跳般的醒悟嗎?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實踐,更合乎英國大偵探福爾摩斯的一句人生格言:在一切細節沒有浮出水面之前,盲目的判斷隻會造就更多的錯誤,甚至會永遠遮蓋那些真相。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了,當自己在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時候;當自己在哭訴孩子對自己冷漠的時候;當自己在痛恨孩子癡迷網遊的時候;甚至在悔恨自己失去孩子的時候。
一切的一切就是在于爸媽從來沒有花費精力和功夫觀察過自己的孩子,從來沒有走進過他們的内心。
子欲親而親又何為?這其是一個看似深奧,其實多麼淺顯的道理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