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的感悟和收獲?新生入學第一年,亦是畢業生最後一年面對大學嶄新的環境,新生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不要陷于過去,也不要害怕未來和陌生,快速調整好心理狀态,為大學生涯做好充分準備畢業生亦須擁有三達德,勇敢面對就業挑戰,把就業當作一場重要的人生曆練,從中收獲堅實的成長——編者,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大學新生的感悟和收獲?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新生入學第一年,亦是畢業生最後一年。面對大學嶄新的環境,新生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不要陷于過去,也不要害怕未來和陌生,快速調整好心理狀态,為大學生涯做好充分準備。畢業生亦須擁有三達德,勇敢面對就業挑戰,把就業當作一場重要的人生曆練,從中收獲堅實的成長。——編者
從人才發展和成功的常規來看,人隻有适應了環境才會實現發展。大學生應從獨立性、自尊性、友誼性、責任性等四方面調整心理狀态,真正成為大學生活的主人,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對大學生而言,能進入理想的大學并學習自己喜歡的或有專長的專業一定是最令人滿意的,但由于主客觀多方面的原因,總有一些學生的選擇不那麼中意,于是新生在不同的心理狀态下進入學校。
一個被大衆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态度決定高度;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精彩。“态度”,在這裡強調的是心理取向、心理趨向,表明心理會決定行為,即在特定的時間、地點等條件下做什麼和不做什麼。其實,興趣的作用亦然。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是興趣本身是老師,而是興趣引導個人做感興趣的事情,不僅增加了學習量、練習量,而且在從事該活動的過程中産生了“快樂因子”,特别有助于記憶。“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精彩”,強調的是心理的透視效應、想象作用,心大了,看到的、聽到的都會不同。所謂美在發現,也是同理。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就此而言,強調心理的不同作用沒有錯,若理解不準或誤用,則不一定産生積極效應。
所以,進校前後的不同心理,會導緻學生不同的态度與情緒。進入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專業,有人滿意、知足和感恩,不會因為地理位置等其他不利因素而煩惱、郁悶,專心做該做之事。不同的心态決定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情緒導緻不同的行為。這些年來大學裡之所以出現“空心”者、“躺平”人,或有人患上心理疾病,無不與學生成長的過程有關。在隻追求學習成績,隻考慮升學就業的教育下,如果一個人心理素質不夠強,當環境或外界要求發生變化時,便很難适應。從人才發展和成功的常規來看,人隻有适應了環境才會實現發展。
那麼,對大學新生而言,怎樣學會适應,具備怎樣的“新”心理,才能順利完成學業并成長為健康幸福的國之棟梁呢?
一是獨立性。如果說經濟上不得不依賴家庭或其他,那麼學習和生活一定要做到獨立。大學自由支配時間多、學習資源豐厚,不善于主動學習者,無法成為真人才。
二是自尊性。心理學界對自尊的界定不同于一般認識。一般人說到自尊時,容易認為是“有面子”,強調他人如何看自己;或“愛面子”,強調個人如何看自己,甚至完全以取悅别人為目的。
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是個體對于自己作出的自我評價,表現為對自己在“正向—負向”維度上的态度,也代表了個體對自己整體狀況的滿意水平。其心理實質是,個人按一定的價值标準對自己進行價值評判後獲得的自我價值感,認為自己有價值、重要,因而接納和喜歡自己。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由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而産生的這種正向情感體驗,意味着自己尊重自己,不願讓别人看不起、歧視和侮辱自己。自尊有強弱之分,過強成為虛榮心,過弱則變成自卑,這兩種極端對個體的發展均有不利影響。這裡的“過強”是指“太好面子”,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評價。
其實,真正的自尊,不是别人怎麼看自己,不是因為曾經高分,或進入名校就永遠擁有自尊的光環,低分者也不要因為考分和現在的學校而“自慚形穢”。至于有人還用家庭、身高、長相或着裝作為評判自尊的标準,這是與大學生年齡、身份、成熟度不符的。
三是友誼性。愛孩子,本來是崇高的情感,值得繼承發揚光大。但似乎不少家長并未意識到,愛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家長常常以愛的名義溺愛、嬌寵孩子,或是“鳥籠”了孩子,以至于不少學生進入高校後連基本的生活問題都處理不好,更不要說複雜的人際關系和前途設計了。入學後,學生要學會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盡量與家人“斷乳”,與原來的發小和同學“斷交”,這不是“忘恩負義”,不是真正斷交,而是強調要用新的友誼支撐新階段的生活。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強調,成年早期(20—40歲),人的重要發展任務是心理上獨立于父母,發展與伴侶保持親密關系的能力,承擔一定的社會角色,适應倫理和精神上的價值觀。美國發展心理學家費爾德曼也強調,親密關系的建立和形成是個體在成年早期主要考慮的事項。個體的幸福感部分源于親密關系,即便有些人對建立長期的親密關系不感興趣,但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通常也關注和他人建立聯系。
新關系的産生,不僅影響當下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而且對于未來發展,尤其是工作後的人際關系産生影響。特别是在自我規劃方面,新生要多聽專家的意見,多向高年級的同學請教,多向優秀的學生看齊。大學生一定要形成重大問題的自我決策能力,做一個成熟的人,做時代的弄潮兒和主角。能否快速走上自立自強的道路,将是大學新生的一次重要分化。新生要從對父母的依戀中轉化出來,漸漸融入群體,并達到“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裡”之态。
四是責任性。大學是專業教育,培養的是專門人才,基礎課要學會,專業能力要精進。如果說基礎教育更強調基礎性、全面性,那麼大學教育則強調專業化。學生的責任性應表現為“為自己負責”“為家庭負責”“為未來負責”“為職業發展負責”“為國家負責”。變“外控”為“内控”,無人監督學習,不代表可以不學;老師不布置作業,不表明沒有事情做;開卷考試,不代表可以随便抄;電子版上交作業,不是下載别人的現成之作。大學生要真正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作者系中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心理學教授、美國索菲亞大學講座教授、中國澳門城市大學訪問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01日第6版
作者:宋廣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