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米飯是中國民衆餐桌上的主食,這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
但近年來由于我國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升高,科學家們在研究飲食因素對糖尿病的發病影響中發現,米飯的升糖指數高達87,因此米飯也就背上了使血糖升高這口鍋,甚至有些人粗暴地把米飯打上了垃圾食品的标簽,說它符合了世界衛生組織對垃圾食品高糖、高熱量、低蛋白質、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低纖維的定義。
米飯真的是垃圾食品嗎?今天就來看看,到底真相如何?
米飯為何會使血糖升高?
大米是從水稻中而來,水稻原産于我國和印度,我國先人早在七千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在物質極度匮乏的舊社會,底層民衆食物單一,由于米飯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既能提供能量又不容易饑餓,于是米飯就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用于果腹的主食。
即使到了我國近代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民衆為了節省開支,許多人都喜歡把大米熬成粥,常常是一天熬一鍋粥,一家人的溫飽就解決了。
但在改革開放以後物質大大豐富,飲食也多樣化了,特别是肉類攝入的大大增加,使得這種習慣反而成了我們的累贅,由于升糖指數較高,如果不注意控制米飯的食用量和烹調方法,就很容易使血糖升高。
同時,現代食品工業為了更好的口感和更短的烹饪時間,在把稻米加工成精米的過程中,會經過打磨、抛光等工序。在這個過程中,膳食纖維和維生素會大量丢失,而且膳食纖維的減少間接導緻了澱粉消化速度的加快,從而使這類米飯的升血糖指數(GI)升高。
米飯不是垃圾食品,因為升糖指數不是金标準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把白米飯與紅肉、加工肉類、牛油、含糖飲料和鹽等列為不健康食物,正因為其升糖指數高,其實這樣定義并不科學!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影響升糖指數的因素主要是食物的内在屬性,但在2015年以色列科學家在Cell發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提出了升糖指數還取決于個體差異的論點,這個論點颠覆了長期以來大家對升糖指數的認知,也是科學家們一直沒有重視的研究領域。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除了食物本身對餐後血糖的影響以外,人們的個體因素也不容忽視,例如機體的胰島細胞功能、對胰島素敏感性的高低、糖尿病家族史等。
另外,由于當今我們的飲食早已多樣化,我們除了攝入米飯以外,還會攝入其他蔬菜、豆制品、肉類等,米飯也不再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單一食物。再者,米飯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如果熬成米粥,由于精制度較高,那的确會容易升高血糖。
所以簡單地以升糖指數來将米飯定義為垃圾食物并不準确,也很容易造成人們誤解。同時,筆者注意到,有很多人鼓吹“全肉飲食”,提倡不吃碳水化合物或者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認為吃動物肉類比素食好,這容易導緻普通大衆,非常容易能量攝入過量,進而反過來引起2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甚至癌症患病風險增加!
如何科學地食用米飯?
米飯雖然升糖指數較高,但如果食用得當,其實對血糖的影響并不大:
1.控制進食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6歲以上的人每天食用谷類(即主食)250-400g,但這個主食最好不要全部用米飯代替,可以适當搭配一些粗糧如燕麥、糙米、芋頭、紅薯等,這樣既可以減少米飯的進食量,又可以增加飽腹感,不至于進食過多。
2.注意烹調方式
在醫院接診的上了年紀的糖尿病患者當中,有不少人有長期喝粥的習慣,米飯經過長時間熬制成米粥,精制度較高,更容易被身體吸收,升高血糖的能力也更強。所以做飯時也要注意烹調方式,避免把米飯熬得過久過爛。
3.飲食多樣化
日常生活中除了進食米飯以外,還要搭配蔬菜、水果、豆制品、粗糧、肉類等食物一起食用,避免飲食習慣單一,這樣血糖才不容易升高。
4.吃飯要慢
吃飯時細嚼慢咽,一口米飯一口菜地吃,這樣可以避免短時間内攝入大量碳水化合物,使血糖過快升高。
綜上所述,我國近年來糖尿病發病率的升高其實與個體差異、飲食不平衡、米飯的進食量和烹調方式不當有關,而與米飯本身并無多大關系,而且糖友隻要科學吃米飯,血糖也可以平穩無憂,所以米飯不應該列為垃圾食物,反而是值得珍惜的營養食物。
#謠零零計劃# @頭條辟謠 @頭條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