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疫情反撲的新聞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擁擠的病床、堆積如山的屍體、當街焚屍的火光……這個古老的國度,俨然一副“人間地獄”的景象。
然而,與鏡頭下那些苦苦在死亡線上掙紮的平民不同,印度“上等人”的生活,幾乎沒有受到疫情的絲毫影響。
在疫情反撲之際,平民百姓每天生活在恐怖中,和死神做鬥争,但“上等人”卻連夜搭乘飛機逃離了這裡……
繼印度富豪乘坐私人飛機,紮堆逃亡英國的事情被曝光後,近日印媒又曝出了寶萊塢名人集體在馬爾代夫度假的圖片,其中就包括患過新冠剛康複的寶萊塢明星——蘭比爾·卡普爾。
新聞一出,立即引發了網友的不滿和嘲諷。有網友認為,這些前往馬爾代夫的寶萊塢名人們,就是在眼睜睜地看着印度民衆去死……
不得不說,這位網友的配圖真是一絕。
印度平民掙紮在死亡線上,寶萊塢明星卻在馬爾代夫享受着陽光和美景,這種對比着實很紮心,也很諷刺。
隻是,這些自以為逃離苦海的明星并不知道,腳下這片被稱為度假勝地的小島,其實是另一座“人間地獄”。
1、天堂離地獄隻有6.8公裡在馬爾代夫有一座名為斯拉夫士(Thilafushi)的人工小島,這裡距離首都馬累不過6.8公裡,乘坐船舶的話,大約隻需要45分鐘。
但是,在航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你就會感到空氣中彌漫着一股臭味。再靠近一些時,你就會看到渾濁的海面上,漂浮着顔色各異的塑料垃圾和死魚。緊接着,滾滾的濃煙、刺鼻的氣味,會撲面而來,令人窒息。
如果不是來往的船隻上印着當地酒店特有的标志,你很難将這裡與印象裡那個人間仙境般的馬爾代夫聯系在一起。
這座人工垃圾島,建于1992年,是馬爾代夫政府為了解決當地垃圾堆積問題而建造的。最初,這裡的面積很小,隻能挖出幾個深坑用于掩埋垃圾。
随着馬爾代夫旅遊業的發展,産出的垃圾越來越多,這座垃圾小島在過去20多年間,越來越大,最終變得像一個真正的島。
據統計,這座小島,每天要消化330噸垃圾,每24小時,它就會長大一平方米。這麼快的垃圾增長速度,讓斯拉夫士每天都處于超負荷的狀态中。
令人擔憂的是,倒在這裡的垃圾,既沒有經過分類也沒有做過預處理,廢電池、石棉等有毒的固态物質,有的被直接沉入大海,有的被丢進火裡焚燒,随着水流和焚燒的煙霧,不斷地污染着馬爾代夫的環境。
比垃圾場和污染環境更讓人心驚的是,島上有數萬的垃圾清理工。
他們在這座被臭氣、垃圾和有毒煙霧環繞的小島上生活,每天呼吸着有毒的氣體、徒手清理着各種垃圾,生命健康毫無保障可言。
島上的垃圾清理工表示,在家和在工地一樣,都是臭氣熏天……雖然經常發燒,但是島上并沒有醫生和醫院,通常都是在床上躺一會,覺得自己狀态好一點了,便又起身開始工作。
這些島上的垃圾清理工,每天生活在高壓和惡劣的環境中,雙眼被有毒的煙霧刺激得通紅,皮膚則開裂潰爛。他們常常待不了幾個月,就會因一身病痛而離開。
即便如此,他們所得到的收入也不夠維持自己的生活,仍舊掙紮在溫飽線上。
被富人們視為“人間天堂”的馬爾代夫,對于清理工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2、“幸福之地”馬爾代夫,其實并不幸福将視野拉回到馬爾代夫的首都——馬累,這裡藍天碧水、空氣清新,好像終于有點度假勝地的樣子了。
事實卻是,這裡并沒有比垃圾島好很多。雖然這裡沒有垃圾的環繞,也沒有有毒的濃煙,但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卻并不幸福。
首先,這裡的離婚率位居全世界第一。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個馬爾代夫的女性在30周歲前都曾離過3次婚。
這可能也與當地較為奇葩的離婚規定有關。伊斯蘭教是馬爾代夫的國教,當地穆斯林認為,隻要說3遍“塔拉克”,婚姻關系即可被解除。
所以,一個婦女在一年内先後與多個人結婚,在馬爾代夫是極其常見的一種現象。
這種随意結婚、離婚的規定,讓夫妻雙方的利益都無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馬爾代夫的家暴率也位居世界前幾位。
其次,馬爾代夫國民幸福指數較低。根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2021)》,全球149個國家中,馬爾代夫的國民幸福指數排在了第89位,處于中後遊的地帶,這與大家認為馬爾代夫應該處于前幾位的設想并不相同。
導緻國民幸福指數低的原因,很可能與這裡的人口密集、資源匮乏、高物價低收入有關。
馬爾代夫小島的數量雖多,但大部分都被建設成了度假景區,可供當地居民居住的面積很小。
以首都馬累為例,這裡面積僅為1.96平方公裡,卻生活着24.8萬的居民,人均不到1平米,人口密度堪稱世界之最。
這就導緻馬累全市沒有寬敞的柏油馬路,樓房也建得又高又窄,樓宇之間的間隙十分狹小。
行走在馬累的街頭,喧嚣、擁堵随處可見。
當居住面積無法滿足人均需求時,其他設施的場地就會自發地被壓縮,房價也會不斷飙升。
據當地地志顯示,馬累雖然是馬爾代夫的首都,但卻沒有建機場,就連貿易往來必須的港口也沒幾個。
不過,為了旅遊業的發展,馬爾代夫政府最終選擇在距離馬累東北部2km之處——北馬累環礁瑚湖爾島上,建立了維拉納國際機場。這個機場,承擔着馬累乃至整個馬爾代夫的航空服務。
不少當地的居民表示,在馬累想要租住一套50平米的房子,每月需支付1500美金的房費(折合人民币9729元);食物除了本地産的吞拿魚外,其他一切全都依靠進口;單人一頓飯算下來,大約200元人民币起步。
這樣高的消費水平,直逼我國的一線城市。可馬累當地人平均不過400美元(約2593人民币)的月收入,你很難想象當地人要如何生活。
所以,很多馬累的公務員下班之後,還要去工地搬磚補貼家用。
最後,馬爾代夫還面臨着毒品泛濫的問題。根據聯合國的一項報告顯示,30歲以下的當地人,超過40%都吸食過海洛因。概率之高,直逼歐美等發達國家。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後天建設的現代化設施,讓馬爾代夫能夠滿足遊客對旅行的所有幻想,吸引了全世界的遊客蜂擁而至,尤其是期待有一個完美蜜月假期的新婚夫婦。
這裡對短暫欣賞美景的遊客們來說,是度假的勝地、旅行的天堂。但對于長期生活在這裡的居民來說,卻是“人間地獄”般的存在。
3、一半天堂,一半地獄一邊是碧水藍天環繞的旅遊勝地,一邊是臭氣熏天的垃圾人工島。
一邊是來此度假、放松心情的遊客,一邊是生活所迫,高壓力低收入的小島居民……
反差強烈,卻都是馬爾代夫真實的一面。
有人說,馬爾代夫,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獄。
這句話,其實對于開篇提到的印度來說,也同樣适用。
明明是同一國家的居民,卻呈現出兩種生活狀态。底層的人民為了生而苦苦掙紮,印度富人卻能在馬爾代夫享受沙灘、陽光和美好的一切。
疫情、死亡仿佛和他們毫不相幹,而等到一切結束後,他們又可以回到本國繼續撈金,重拾“上等人”的生活。
如此強烈的反差,讓人唏噓不已。
珍惜眼前的一切,好好守護我們的家園,才是最好的選擇。文/影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