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考編資料及複習?教師考編中會遇到很多教育家、心理學家,小編做了一個小小的彙總,做為福利送給你們,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教師考編資料及複習?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教師考編中會遇到很多教育家、心理學家,小編做了一個小小的彙總,做為福利送給你們
羅傑斯美國
1.非指導教學模式 反對教師中心,注入知識,主張“學生中心的教學”“學習的自由”(原則: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發地學習;排除對學習者自身的威脅;給學生安全感)
其核心是學習自由,特點及基本原則提出學習過程應始終以人為本,必須重視學習者
2.在課堂背景中的人際關系構成要素有:包容、情感、支配
3.學習遷移理論
4.學習理論之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⑴學習是有意義的過程
⑵有意義的學習是通過“做”中學得
⑶學習過程以人為本,即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5.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建立民主的教學環境,改變教師全能的觀念,促進創造性的培養。
6.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出發,提出情感型的師生關系理論
重視人際關系發掘人類隐藏着的先天潛能,實現“自我”為核心的個性理想,培養“完整的人”。在課堂背景中的人際關系構成要素是:(師生關系)
①“真誠”,表裡如一—第一要素②“接受”也稱“信任、獎勵”③“理解”—師對生的移情性理解
7.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馬斯洛、羅傑斯) 注重人的獨特性,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人的行為受自我意識的支配。強調了人的社會性特點。
馬斯洛美國
1.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分為五個層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2.與米特曼一起提出心理健康的标準
3.長期研究“自我實現的人”
就沖突的緻病性将沖突分為威脅性和無威脅性
瓦·根舍因德國
1.範例教學模式(解釋作為範例的個别事物→解釋範例的類和屬→掌握規律範疇→獲得對自我或人類的理解)
2.範例教學法 範例的基本特征:基本性、基礎性、範例性
盧紮洛夫保加利亞
1.暗示教學法 廣泛利用環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與感情統一,有意識功能和無意識功能統一,尤其是調動和發掘大腦無意識領域的潛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信息。
馮特德國
1.1879 年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各種最基本的心理現象, 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标志着科學心理學的誕生。——被稱為“心理學的始祖”
2.他認為心理學的對象是心理、意識,即人對于直接經驗的覺知。
3.“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
鐵欽納英國
1.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又一個代表人物:主要研究意識的結構,強調内省。
詹姆士美國
1.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代表人物還有杜威。強調研究意識的功能。
記憶實驗,認為記憶能力不受訓練的影響,在于方法的改善
霍爾 美國
1.主張複演說,提倡用問卷法研究兒童心理内容,1882 年發表關于兒童說謊的文章,被稱為美國教育心理學的先鋒
2.人的心理發展是遺傳因素決定的
3.對夢的内容的分析,夢的特征 :與①自己②與生活環境③睡眠環境有關
加德納美國
1.提出“多元智力理論”
認為智力的内涵的多元的,由 7 種相對獨立的成分構成:①言語智力②邏輯--數學智力③空間智力④音樂智力⑤身體運動智力⑥人際智力⑦内省智力
承認智力是由同樣重要的多種能力而不是一兩種核心能力構成。
比奈、西蒙法國
1.1905 年,比納-西蒙智力量表 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IQ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智力測驗
2.斯坦福—比内測驗是一種個别施測的标準化智力測驗
斯金納 美國
1.學習理論之聯結派的學習理論——操作性條件反射論(白鼠迷箱實驗):
在某種情境中,由于個體的自發的反應産生的結果而導緻反應強度的增加,并最終與某一刺激間建立起新的聯系的過程。(強化是該理論的核心)
2.程序教學創始人
3.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又一代表人物——新行為主義
他認為任何有機體都傾向于重複指向積極後果的行為,不去重複消極的。
弗洛伊德奧地利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1.最早提出動機遺忘理論,也稱壓抑說。他認為人們之所以趨于遺忘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情,是由于這些記憶内容被沉入下意識中去了,或者說被壓抑住了。
2.精神分析學派 強調心理學研究無意識現象
3.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劃分為意識、無意識和前意識三個層面。夢是使欲望得到滿足的一個途徑。
4.“凡人皆無法隐瞞私情,盡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緘默,但他的手指卻多嘴多舌。”——手勢表情
5.人格測驗法之投射法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論為依據,強調人的行為由無意識的内驅力所推動。
卡特爾美國
1.提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理論
流體智力:一般的學習和行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應新環境的測驗度量。20 歲左右到達頂峰,成年後保持一段時間後,逐漸下降。
晶體智力: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由詞彙、社會推理以及問題解決等測驗度量。成年期不下降,以後還有增
長。
3.人格特質說代表人物,提出了根源特質。1949 年用因素分析方法制定《卡特爾 16 種人格因素測驗》
奧爾波特美國
1.1937 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質理論 把人格特質分成共性和個性 個性特質又分成三種: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
羅森塔爾、雅各布森美國
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亦稱“羅森塔爾效應” 或者“期望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它告訴我們,當我們懷着對某件事非常強烈的期望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
艾賓浩斯德國
1.最早采用實驗方法研究人類高級心理過程的心理學家
2.解釋遺忘的進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
韋克斯勒美國
1.運用統計學原理,推測出智商在全人口中基本呈正态曲線分布 智商在 70 以下屬智力落後,在 130 以上為發展優異。(智障 70 以下,超常 140 以上) 大多數人處在 90 到 109 之間
2.韋克斯勒智力測驗(韋氏兒童智力量表、韋氏學齡前兒童智力量表、韋氏成人智力量表)——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測量工具 擯棄了心理年齡的概念,保留了智商概念
3.在母嬰的積極交往中,在母親的指導下,嬰兒學會了大量的社會行為規範,形成了許多良好的社會行為。
皮亞傑 瑞士
1.重視兒童發展的自主能動的自我調節作用,認為兒童在發展中起關鍵作用。
2.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⑴感知運動階段(0--2 歲)⑵前運算階段(2--7 歲)⑶具體運算階段(7--12 歲)⑷形式運算階段(12 歲以後)
1--3 歲是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小學四年級 10--11 歲是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關鍵期道德發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論。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
兒童的道德發展必須經過各個階段不能跨越,但不是所有兒童都能達到最高階段兒童隻有達到自律的水平才能具有真正的道德
3.兒童道德認知和智力有正相關,具體階段
① 自我中心階段(2~5 歲)
② 權威階段(6~7、8 歲)
③ 可逆階段或互惠階段(8~10 歲)
④ 公正階段(10~12 歲)
采用臨床叙述法或對偶故事法 人的道德是否成熟主要表現在尊重準則和社會公正感
4.兒童道德性發展
① 前道德階段(0~4 歲)(大多數時候不考慮這一階段)
② 他律階段(4~8 歲)(10 歲以前)
③ 自律階段(8~12 歲)(10 歲以後)又稱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對論
5.認知心理學 即要想充分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必須研究他的内部心理活動,因為同一個行為可以由不同的動機引起且指向不同的目的。
科爾伯格美國
1.兒童的道德性發展三水平六階段論“道德兩難故事法”或道德判斷晤談法——海因茲偷藥
⑴前習俗水平A 懲罰和服從定向 B 工具性的享樂主義定向
⑵習俗水平C“好孩子”定向D 權威和維護社會秩序定向
⑶後習俗水平(又稱原則水平)E 社會契約定向F 良心或原則定向
埃裡克森瑞典人格發展理論八階段
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⑴嬰兒期(0~1.5 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
⑵兒童期(1.5~3 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⑶學齡初期(3~5 歲):主動對内疚的沖突
⑷學齡期(6~12 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⑸青春期(12~18 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⑹成年早期(18~25 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
⑺成年期(25~65 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
⑻成熟期(65 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威特金美國
1.将認知風格分為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
場獨立性:依賴外在環境和參照物場獨立性:依賴個人内在的認知線索和參照系統
2.性格的分類,根據個體場依存性的不同,分為:場依存性占優勢型(順從型)和場獨立性占優勢型(獨立型)
韋納美國
1.個體對成功或者失敗的歸因:三維度論,即原因源(内外性)、穩定性、可控性。
2.學生成就結果歸因基本上有四種: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度和機遇
班杜拉(行為主義心理 學派)美國
1.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這種理論認為, 即便人的行為沒有對自己産生強化,但由于人對行為結果所能帶來的功效産生期望,可能會主動性的進行那一活動。自我效能感理論克服了傳統心理學重行輕欲、重知輕情的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認知、情感結合起來研究人的動機,具有極大的科學價值。但迄今仍然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統一的理論框架 。
2.學習理論之聯結認知派的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又稱觀察學習理論。強調研究自然的社會情境中人的行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能産生學習,強調榜樣的示範作用和替代強化。
三種強化形式:外部強化、替代強化、自我強化(隻強調了引起學習行為的外部力量,忽視了學習行為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觀察學習的過程:注意—保持—動作複現—動機
3.道德形成條件之社會學習理論:道德是通過觀察學習可以獲得的,也是可以改變的,決定影響道德行為的是環境。——“交互作用論”:人、行為和環境三種因素是相互作用、交互決定的。
4.他認為,模仿是人們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方式,是實現個體行為社會化的基本曆程之一。
托爾曼美國
1.學習理論之聯結認知派的學習理論——認知目的說 他認為學習所建立的聯結是 S-O-R,O 是中介量。
①一切學習都是有目的的活動②強化不是必要條件,“潛伏學習”
耶克斯和多德森美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 U 曲線):又稱“倒 U 曲線”,是指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動機激起水平與作業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較高。
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随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一般來講,最佳水平為中等強度的動機。
烏申斯基俄國
1.出版《人是社會的對象》被認為是“俄羅斯教育心理學奠基人”
2.“隻有個性才能作用于個性的形成和發展,隻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教師的性格對教學的影響
加裡甯前蘇聯
1.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盧梭 法國
1.教育目的個人本位論
2.盧梭《愛彌爾》提出“自然教育”,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兒童順其自然的發展。
梅耶法國
1.根據一般信息加工模式提出學習過程模式:(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
A 注意,B 原有知識,C 新知識的内部聯系,D 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E 新知識進入長時記憶
培根英國
1.1623 年,在《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的科學分類中,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提了出來。
塗爾幹法國
1.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主張以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應當依據社會的要求來決定。
人是社會的産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會的知識和規範
裴斯泰洛奇瑞士
1.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中,首次提出“使人類教育心理學化“
2.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強調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盧梭、福祿貝爾)
3.師範教育奠基人
斯賓塞英國
1.社會本位論:實用性知識
2.教育要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
認為知識是在實際生活或者活動所附帶的,所以課程内容不應該是系統的知識體系,而應該是社會基本活動。
3.科學主義的課程
斯滕伯格美國
1.1996 年提出三元智力論:元成分(最重要的成分和核心)、操作成分、知識習得成分
2.“成功智力”理論、心理自我調控理論
巴甫洛夫前蘇聯
1.學習理論之聯結派的學習理論——經典性條件反射論(狗唾液分泌反應實驗) 例如:望梅止渴、畫餅充饑、談虎色變
2.神經聯系學說(聯系就是聯想、理解)
3.巴甫洛夫學說,把遺忘看作是一種暫時聯系的衰退抑制,即原來建立的條件聯系,由于得不到強化而衰退。
利托爾諾、沛·西能法國、英國
1.主張教育學的生物起源論:認為教育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甚至存在于動物界,生存競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礎,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流。
2.教育生物起源論是教育學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
孟祿美國
1.主張教育學的心理起源論:教育産生于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而這種模仿不是習得的而是遺傳
克伯屈美國
1.《設計教育學》基本觀點
安德森美國
1.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心智動作形成三階段理論。思維适應性控制理論
2.産生式就是有關條件和行動的規則,簡稱 C—A 規則前後兩項任務産生遷移的原因是任務之間産生式的重疊
麥克裡 蘭德 美國
1.成就動機觀:社會成員動機水平的高低,關系到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速度快慢。個體發展關系到社會發展,教師任重道遠。
阿特金森美國
1.“期望--價值”模型:某種行為趨向(T)是動機、主觀上期望達到目标的可能性或概率(P)以及完成任務的誘因價值(I)三者的乘積,數學公式為 T=M×P×I,任務越難,成功率越大,動機、期望值、誘因價值越大,成功的行為趨向越強。
動機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由兩種相反的内容組成,即趨向成功和回避失敗
奧斯本美國
1.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之“頭腦風暴法”即群策群力,互相啟發,集思廣益。核心是激勵被試。
戈登美國
1.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之隐喻訓練法 即集體研究,找替代物進行比較
隐喻活動的三種類型⑴個人類推⑵直接類推⑶強迫沖突
吉爾福特美國
1.依據思維進程的方向,将思維分成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創造性的最主要表現是發散思維。
2.創造性思維的特點⑴敏感性⑵流暢性⑶靈活性⑷獨創性⑸再定義性⑹洞察性
3.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之多重策略法
⑴拓展問題⑵分解問題⑶常打問号⑷快速聯想和中止評判
⑸延長努力⑹列舉屬性⑺形成人為聯想⑻嘗試靈感
4.智力結構論——三維度論(内容、操作、産物)
舒爾茨美國
1.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第一次以計量方法把教育的經濟貢獻揭示出來人力資本理論的基本觀點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一種資本類型,它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即勞動者的知識程度、技術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狀況來表示,是這些方面價值的總和。人力資本是通過投資而形成的,像土地、資本等實體性要素一樣,在社會生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中,投資是非常關鍵的。舒爾茨指出,區分消費支出和人力資本投資支出,無淪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很困難的。但大概可以将人力資本投資渠道劃分成丁 L 種,包括營養及醫療保健費用、學校教育費用、在職人員培訓費用、個人和家庭為适應就業機會的變化而進行的遷移活動等。這些投資一經使用,就會産生 K 期的影響,也就是說,投資所形成的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将在很長的日寸期内對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主要觀點之一: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泉
主要觀點之二:教育也是使個人收入的社會分配趨于平等的因素
加裡培林前蘇聯
1.認知技能的五階段理論
⑴活動定向階段⑵物質或物質化階段⑶有聲言語階段
⑷無聲的“外部”言語階段⑸内部言語階段
2.活動理論:動作是學習的基本單位,學習是通過動作形成的。
阿虛美國
1.三垂線實驗——從衆:當個人與群體中多數人的意見或行為不一緻時,會感到壓力,這時人們往往放棄自己的意見和行為,而“随大流”。個體在群體壓力下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一緻的意見或行為的現象,也叫遵衆。
特裡普 利特美國
1.社會助長:在做某些工作時,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多又好,比一個人單獨做事效率高。這種個體在群體活動增值增量的傾向,也叫社會促進作用。反之,是社會幹擾。
哈薩威、麥克金裡美國
1.人格測驗法之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适用于 16 歲以上具有小學文化水平遇上的群體 (重視被試的主觀
感受)
愛德華美國
1.1953 年,編制人格測驗法之《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簡稱 EPPS。
舒茨美國
1.人際交往: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
六種基本的人際行為傾向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六種基本的人際行為:
主動性 被動性
包容需要主動與他人交往 期待與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主動表示友好 期待他人的情感表達
勒溫美國
1.解釋人的行為,B=f(P·E),B 代表行為,P 代表個性,E 代表環境。
2.教師領導方式分類
專制型:領導者一個人決定設計工作的一切方針,講解技術,指定課題,指定成員的作業時間,親自進行表揚和批評,領導者與小組成員保持一定的距離,缺乏人情味。
放任型:放棄領導,對組員活動不管理,不評價,不參與,聽之任之,群體成員是自由的,活動是完全自發的。
民主型:鼓勵組員們讨論決定有關小組活動的方針,制定達到目标的步驟,領導者提出的各種方式、方法僅供參考選擇,小組成員自由組合,表揚批評客觀公正。
小夥伴們,有了好東西要記得分享哦!趕緊背下來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