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緻敬平凡世界裡平凡的人們

緻敬平凡世界裡平凡的人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09:32:24

編者按:

勞動開創未來,奮鬥成就夢想。今年“五一”勞動節,勞動者再次迎來屬于自己的節日。今日,本報刊發5位來自普通工作崗位的勞動者。他們,用汗水書寫勞動人生,用勤勞鑄就新時代輝煌。讓我們走近他們,追尋奮鬥者的腳步,聆聽奮鬥者的故事。

胡浩淼:勇擔責任的“海關藍”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楊佳月

翻開他的工作筆記,滿本都是他積極探求黨建業務深度融合之道的紅色時光;走近他的工作,是穿着最鐘愛的“海關藍”穿梭在保稅物流中心變成企業、群衆的暖心瞬間;提起他的愛好,是熱心投身公益事業的志願者,是充滿“溫暖黃”的支教老師。

都說紅、黃、藍是三原色,但對于鄭州海關所屬鄭州新區海關跨境電商一科黨支部書記、科長胡浩淼而言,忠誠紅、海關藍、暖意黃,更是滲漏了他生命的厚重底色。

“五一”期間,胡浩淼在鄭州經開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監管現場進行調研,保稅區内各通關環節都在高效運轉,流水線不停轉動,一件件跨境包裹經過分揀、過機檢查、打包,最後裝入集裝箱……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胡浩淼一邊聽海關關員彙報相關情況,一邊抽樣檢查貨物,動作娴熟、神情專注,偶爾還會提醒工作人員“通關要快,但監管一刻也不能放松”。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胡浩淼帶領科室嚴防瀕危物種制品走私進口,全力保護野生鲟魚、人參等珍稀動植物;主動取消跨境電商商品備案檢測,徹底清理涉企收費項目,幫助電商企業節省經營成本數十萬元;優化跨境電商監管流程,有效支持外貿出口穩增長。

“身着‘海關藍’的我更要想在前、幹在先。讓河南跨境電商朝着‘買全球賣全球’邁進,解決新興業态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是我們的目标。”胡浩淼說。

埋頭苦幹、勇毅前行,帶着飽滿的工作熱情,2020年,胡浩淼帶領鄭州新區海關跨境電商一科黨支部黨員參與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出口監管全國首批試點工作,實現1210、9610、9710、9810監管方式全覆蓋、“海陸空鐵”運輸方式全暢通。他所在的跨境電商一科日均監管出口包裹21萬單,占河南省跨境電商出口總量的60%以上。他更是靠着務實的工作作風、敬業奉獻的工作精神于日前被評為全國海關“百名優秀執法一線科長”。

歲月為證,奮鬥不止。胡浩淼表示:“為民服務沒有終點,隻有接連不斷的新起點。今後,為了更好地服務跨境電商企業,我會更加深入實地了解‘跨境電商 直播’的新型業态,指導企業加強規範性申報,研究解決企業通關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促進跨境電商網購保稅進口高質量發展。”

吳吉光:突破耐火材料技術壁壘的那道光

緻敬平凡世界裡平凡的人們(平凡世界裡的榮光)1

河南經濟報 記者 郭甜甜 文/圖

“技術工作沒有終點,技術進步永遠在路上。技術工作者隻有在實踐中努力攀登、砥砺前行,才能不斷超越自我。”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吳吉光說。

4月29日,記者跟随吳吉光的腳步,為大衆展示耐火材料工程師工作時的風采。

早上8時,吳吉光準時走進公司會議室。他拿着整理好的資料與課題組成員進行課題研讨,并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不同的整改意見。接着,吳吉光帶領課題組成員到碳化矽耐火制品車間進行現場調查。他在查看一種産品幹燥處理後的情況時,仔細檢查一種超大尺寸産品成型後是否存在缺陷。針對出現的情況,他與課題組成員現場進行分析研究。

經過中午短暫的休息,下午14時,吳吉光開始與項目組成員進行碳化矽制品高溫燒成實驗。耐火材料的生産包括配料、成型、幹燥、燒成、檢測等系列環節,他認真地對每個步驟進行觀察,不放過任何細節。

“在生産實踐中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打磨精品、力求完美是他一直追求技術卓越的體現。”這是同事對吳吉光的評價。

走完所有的車間後,吳吉光回到辦公室,他對當天觀察的所有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每天這樣的忙碌是吳吉光的日常。

據了解,吳吉光解決了我國重大非高爐煉鐵裝置——歐冶爐1項“卡脖子”耐火材料技術;開發出生活垃圾發電焚燒爐用特種碳化矽功能制品成套技術,産品獲得歐美等發達國家認可;研制出鋁電解槽用新型自結合碳化矽側襯材料;實現大中型幹熄焦爐關鍵耐材不中修連續使用8年的國内外應用最佳業績;融合團隊技術成果的碳化矽系列産品在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市場占有率排名連續多年保持前列……

吳吉光在行業中就像一道光,照亮着前進的方向。他帶領團隊,在研究耐火材料技術道路上不斷前進……

司丕蕾:用醫者仁心造福更多人

緻敬平凡世界裡平凡的人們(平凡世界裡的榮光)2

河南經濟報 記者 王健 文/圖

“五一”假期,青年醫師司丕蕾仍像往常一樣忙碌,每天微信運動依然顯示萬步以上,這些運動成績是從手術室到病房、從病房到手術室步步積累的。因為日常要在醫院的不同病區穿梭,漸漸地,走路便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

在河南省人民醫院,司丕蕾被稱為“閑不下來的年輕人”。身為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的他,每天處理完臨床工作後,還有很多科研任務要做,閱讀文獻、讨論科研課題、參加學術交流等,幾乎天天如此,周末也不例外。

“外科醫生每天工作8小時是很正常的,我一般都是淩晨後才休息。”司丕蕾說。他早已把這些繁忙的工作當作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甚至有一點享受的感覺。

今年34歲的司丕蕾的成長履曆堪稱“學霸”養成記。從武漢大學本碩連讀,到北京大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并任北京大學研究生會常務副主席,可謂學業有成。随後,他堅定了回報家鄉的決心,入職河南省人民醫院。

司丕蕾從最基礎的住院醫師做起,苦練技能,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習,積極參與臨床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在他接觸的患者中乳腺癌占比近50%,這是最讓他“費心”的一個群體。由于工作強度很大,沒時間接打電話,他專門組建了病友交流微信群,以便充分解答病友的困惑。

他緻力于乳腺癌的家族遺傳易感基因、無創化早期分子診斷、新型藥物平台和靶向治療的研究,嘗試乳腺疾病綜合規範化診療新路徑;開發了基于“活性納米載體”的藥物控釋新理念和多元高效治療新策略。司丕蕾連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科研課題的支持,并入選河南省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和河南省中青年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傑出青年人才培養項目,榮獲河南省自然科學學術論文獎一等獎。

司丕蕾熱愛社會公益事業,經常跟随河南省醫學會參加各種形式的名醫名家下基層、義診等活動,對口支援基層縣級醫院,推動優質醫療服務下沉,足迹已覆蓋了全省所有地市,服務基層群衆上萬人次。

“守正笃實,久久為功,戒驕戒躁,苦練内功。一定讓臨床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齊頭并進,用醫者仁心造福更多人。”司丕蕾一直堅守着這樣的奮鬥姿态。

趙宏芳:當好渠道“守護者”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李媛媛

“今天灌溉用水多少立方米?灌溉了多少畝農田?”“哪些村的農田仍然沒有灌溉?”“明天還需要開放哪些支渠、鬥渠、農渠?”5月2日,雖是“五一”假期,但河南省陸渾水庫總幹渠管理處調度室裡依然繁忙,灌溉會議正在進行。為及時掌握灌溉動态,這樣的會議每晚都要舉行,這隻是陸渾灌區其中一個管理處工作的縮影。

東一幹渠管理處黨支部副書記、高級工程師趙宏芳就是參會的一員。“4月上旬,豫西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土壤墒情不足,陸渾灌區30餘萬畝冬小麥出現嚴重幹旱,所以我們最近再次開閘放水,用于小麥灌漿期灌溉。”趙宏芳說。

說起趙宏芳,同事們總是親切地稱他為“陸渾灌區通”。據了解,自1989年參加工作以來,趙宏芳三十餘年如一日紮根水利一線,灌區的每個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将工程現狀熟記于心,填方壩、涵洞、隧洞、渡槽、橋梁、節制閘、退水閘、口門、渠道、灌溉區域等工程的具體數據都了如指掌。

“每到灌區通水,從開始通水到灌溉供水結束,20多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因為我們需要随時掌握幹渠水情、土地墒情,隻有做到渠道水量調度精細化,才能科學合理配水。”趙宏芳說,除了随時掌握幹渠水情,他還需要加強通水期工程安全和防溺水巡查力度,協調好上下遊用水關系,從而滿足農業灌溉和工業供水需求,最大限度發揮水利工程效益。

談起工作,趙宏芳告訴記者,在管理處全體員工的心中,一直有一個心願:全力以赴做好灌溉工作,保障灌區糧食增産、群衆增收。懷揣着這個樸素的願望,趙宏芳和同事們每天都奔走在田間地頭、崎岖山路、渠道機房。

24小時值守、全員高效運轉、數字化精準防控……記者了解到,“五一”假期期間,陸渾灌區兩個管理處的全體幹部職工堅守在保障通水崗位上,承擔起渠道“守護者”的重任,24小時不間斷服務通水灌溉,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全力築牢通水安全“生命線”,保障灌區每畝麥田都能及時喝上“解渴水”。

趙宏芳說:“保工程、保調水、保安全是我們的光榮使命,‘五一’假期期間,作為渠道‘守護者’,我們堅守崗位,保障供水,樂在其中,幸福在其中。”

陳志勇:跑好創新“接力賽”

河南經濟報 記者 焦飒

勞動創造幸福,實幹成就偉業。

“五一”期間,位于濮陽市的宏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創新研發基地裡,身為該集團黨委書記、省生物基化學品綠色制造重點實驗室主任的陳志勇和平時一樣,與其他工作人員一起投入新一天的工作中。

“作為一名勞動者,我們隻有做好新産品研發,才能讓公司産品質量和科技含量保持市場領先水平。”陳志勇笑道。

這是合成實驗室,這是材料應用實驗室,這是生物質轉化實驗室……提及研發基地裡的情況,陳志勇如數家珍地介紹,“這裡是綠色催化室,現在正在開展相關實驗。其中,呋喃和2-甲基呋喃都是糠醛的下遊産品之一,是重要的醫藥中間體。”

除了參與企業管理,陳志勇也時常抽時間穿梭于各個實驗室之間,與科研人員溝通研讨。在過去20多年裡,陳志勇無論身處何種職位,都未離開企業技術研發的第一線。

記者了解到,自1998年創辦企業以來,精通化工專業的陳志勇作為集團負責人及技術帶頭人,在公司産品工藝技術研發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後獲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兩項,作為主發明人的“農業剩餘物綜合利用”專利群榮獲河南省專利特等獎。同時,參與制訂過碳酸鈉行業标準兩項,主持制訂二氧化硫脲國家标準1項。

“科技創新是企業的生産力和生命力,隻有深耕産品研發,才能不斷提升産品的市場競争力。”陳志勇說,“我們現在已徹底完成了農業剩餘物中三素分離及綜合利用技術的成果轉化,真正實現了将農業剩餘物‘吃幹榨淨’的目的。”

該集團的“農業剩餘物綜合利用”技術,可取代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生産技術,将農業剩餘物“變廢為寶”。目前,該集團每年可利用稭稈等農業剩餘物約200萬噸。

“農田中剩餘的稭稈,可最終制成阻隔性更好的高性能塑料;從稭稈中提取的木質素可用作生物質熱電工廠的燃料,燃燒後的灰渣被做成了有機肥,真正實現‘吃幹榨淨’。”陳志勇說。

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在科技創新方面也要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那麼,如何“一棒接着一棒”跑好科技創新的“接力賽”?今年3月,該集團與省科學院共同籌建了省生物基材料産業研究院和省生物基材料中試基地,與之前獲批的省生物基化學品綠色制造重點實驗室共同形成了集基礎研究、小試開發、中試放大及産業化于一體的創新平台。目前,該集團已形成了“企業核心 平台基地 産學研用合作”的創新體系。

“科研之路永無止境,我們不僅自己開展研發,還為其他科研合作單位提供科研攻關的個性化支持,跑好創新‘接力賽’,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标貢獻河南力量。”陳志勇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