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呂誠手繪的高考線路圖 記者 翟小雪 攝
這是一張彩色的手繪“高考路線”圖。從江南水鄉到北國群山,從京津繁華到西南閑适,孩子們乘着鋼筆“飛機”,以墨水“加油”,努力追尋自己的大學夢。
路線圖是聾啞考生呂誠手繪的。包括呂誠在内的西安市第二聾啞學校的15名高三考生,今年報考的大學院校分布在全國各地。3月至4月,這是他們的特殊高考季。
近兩個月時間裡,他們在老師陪伴下,沿着不同線路奔赴各地“趕考”,最近到鄭州,最遠到了綏化。11所院校走下來,趕考路程足足超過了兩萬公裡。
考生最多要去7所學校“趕考”
和普通高考不同,聾啞學生的高考實行的是單考單招。這類單招單考不論分數線,隻要學生報考,分數從高至低錄取,招滿即止。學生可以報考多個院校,增加錄取機會,最後選擇自己想去的學校。
考試之前的“重頭戲”是高考報名。從前一年的12月一直持續到當年3月初。今年,第二聾啞學校有15名聾啞學生報考了重慶師範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11所特殊教育高等院校。由于考試的特殊性,每名考生報考的高校都在5所左右,報考學校最多的學生張斐然,她甚至報了7所學校。
每所報考學校都需要一套報名資料,包括體檢表、證件複印件、綜合素質表等。每個學校的報名資料也都不同。這些資料都需要提前準備,為讓孩子們安心備考,班主任王建軍就擔起了收集資料的重任,一套一套分開整理。
老師在陪考中對學生的提醒 記者翟小雪攝
所有學生的資料加起來厚厚一疊,摞起來足有兩尺高。資料收集完,王建軍拿到教育局去蓋章,再幫學生寄往報考學校,等待高考“檢閱”的開始。
3月10日,結束了西安美術學院的考試後,15名考生踏上了全國“趕考”的行程。3月16日重慶師範大學,3月23日鄭州師範學院,3月29日北京聯合大學……一直到4月14日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最後一站。一路“趕考”花費了近兩個月時間,考生們隻為上一所心儀的大學。
聾啞學生用語言溝通不便,不同地方的手語用法也不一樣。每年到了高考季,學校都會安排老師陪考,與考試學校協調溝通,實時關注考試信息,再把考試注意事項用手語“翻譯”給學生。
“換好登機牌後給我發信息;長沙天氣較涼且有雨,注意保暖,帶傘……” 為讓考生順利參加考試,陪考老師們還會手寫“注意事項”提醒考生。第二聾啞學校副校長王曉芳說,“聾啞學生外出考試有諸多不便,為了應對突發情況,給學生做好保障,學生們的每一條赴考之路,都有一批老師在重複地走着。”
臨時多了門考試 她急得掉下淚水
39歲的體育老師李晨,是今年鄭州線路的陪考老師。3月25日下午,他帶着聾啞考生趕到鄭州工程大學領取準考證,又一起去察看了考場。“再看看筆帶齊沒有,身份證和準考證裝好沒有?” 李晨反複叮囑着考試細節,讓考生再檢查一遍所需證件和文具。
“啊、啊……”考生李雪突然發現,一直以為沒有通過報名的另一專業考試名單裡有她的名字。本來發音就不太清晰的她,更是急得說不出話來,使勁拍打着李晨,拉他過去看貼在牆上的名單。
西安市第二聾啞學校學生在考場候考 趙妍供圖
“學生的考試科目設置基本都是‘3 1’模式,3門主科是語文、數學、英語,另外還有一門附加科目,有美術、計算機、物理,也有少數學校招收舞蹈專業。根據學生的報考專業不同,考試科目相應不同。本來以為隻考計算機的李雪突然多了一門美術考試。”李晨說。
絲毫沒有準備,也沒帶任何繪畫工具的李雪一下亂了手腳,急得眼淚都掉下來了。“當時已經到了晚上,第二天一早就要考試。可學校在郊區,周圍也沒有可以買考試用具的商店。”李晨很着急,眼瞅着再去市區買已經來不及了,他迅速聯系在招考學校就讀的第二聾啞學校往屆學生,再找周圍同樣看考場的考生一個個地借,一支畫筆一支畫筆地往起湊。
畫筆湊齊時,已經到了晚上十點多。李晨握着一把到處借來的畫筆出現後,李雪沖着老師笑了。“她一直用手語給我說‘謝謝’,當我握着她的手鼓勵時才發現,孩子急得手都冰涼了。”李晨說。
“陪考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考生心态本來就緊張,這些都要靠老師幫着協調處理。”李晨說,從2003年來到學校,他陪考了2屆學生,送考了4屆。隻要看到學生進入考場時因為有老師的陪伴而信心十足,自己就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往屆畢業生(左二)給參加高考的學弟學妹傳授經驗 王忠尚供圖
送考路上 保證考生在視線範圍之内
李晨所說的送考是學校的另一種“習俗”。前些年,很多家長或因工作太忙,或因不重視高考,就讓孩子單獨去考試。放心不下的老師們就主動承擔起送考的責任,既要給孩子們買票,陪他們乘車,還陪孩子們在酒店入住,為他們買飯,如同“保姆”一樣全程照顧。
張遙也是今年的陪考老師,回憶起她第一次送考時的場景,“那會兒的緊張,絕不亞于孩子們面對高考的緊張。”張遙說,2010年她帶着7個聾啞考生去鄭州和北京考試,那是她入職後參加的第一次送考。
張遙笑着說,從買車票到進出火車站,看來很不起眼的小事,對當年的她來說可是難上了天。生怕孩子們走散了,聽不見又說不出時心裡着急,張遙必須時時刻刻拉着學生的手,拉不過來的學生就讓走在前面,保證在自己視線範圍之内,一行人湊成一團在擁擠的火車站一步一步地挪動。
為了趕考,在從鄭州到北京的路上,張遙和孩子們買了夜班火車卧鋪 ,那個晚上也是張遙此前度過的最漫長的夜晚。“一晚上我都不敢合眼,一直警醒着,生怕孩子們遇到什麼事,沒辦法和别人溝通。”
張遙說,因為人多,大家還不在一個車廂内。她隻能來回跑着照顧,解決孩子們的需求。晚上火車熄燈了,張遙就用手機微弱的光照着車廂旁的通道,一遍一遍地起來看,确保孩子們平安無事。
有感動也有欣慰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這樣的路程,不少老師每年都要走一遍。漫長的趕考路上,有感動也有欣慰。
數學教師何豔也是學校陪考“常備軍”中的一員。回憶起曾經陪考中的一次“偶遇”,何豔至今都很激動。她說,自己當時在考場外焦急等待。忽然發現同樣陪考的其他學校老師隊伍中有個人很眼熟。那位老師一回頭就看到了何豔,連忙比劃着手語打招呼,“何老師,您怎麼也在?”
這位老師叫解磊,從西安市第二聾啞學校畢業後考上了重慶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大學畢業後,解磊背起行囊,頭也不回地回到了家鄉石嘴山特殊教育學校任教。解磊說,以前上學時,看着何豔老師用力打着手語給他們上課,自己就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堅定了以後“做一名特教老師”的夢想。
如今,解磊也成為一名特教老師,他将何豔寫過的闆書搬上了石嘴山特殊教育學校的黑闆上,開始和何豔一樣奔赴在每條曾跟着老師走過的陪考路上。
再次遇到昔日的老師,解磊很激動,他用手語告訴何豔,“您就是我夢想的‘播種者’,像您一樣幫助更多聾啞學生成長并融入社會,是我一生要努力做的事。”
西安市第二聾啞學校學生在考場候考 王曦晨供圖
22年趕考 換來283名學生錄取通知書
3月14日,副校長王曉芳奔赴浙江特殊職業教育學院陪考。抵達學校時已是傍晚時分,遠遠地王曉芳就看到了在該校就讀的往屆畢業生方哲站在校門口。
“王校長,終于等到您和大家了。”方哲一臉笑容地打着手語,把母校的師生接進校園後,又熱情地帶領大家開始熟悉校園和考場。“我平時在這裡上課,你們考試是在這棟樓裡,考試時一定不要緊張……”細心的方哲一邊帶着路,一邊不忘給即将高考的學弟學妹們傳授應考技巧。
看完考場,已經晚上八點了,方哲堅持要請老師們吃飯。心疼方哲上學沒有收入,王曉芳婉拒并改為請他吃飯。晚飯過後,将師生送回酒店,方哲說自己要連夜趕去機場,乘坐第二天最早的飛機回銅川。王曉芳這才得知,她來送考時正值方哲實習期,小夥子得知老師們要來自己所在學校,特意從銅川趕回來。王曉芳本想挽留方哲歇一晚再回,這個已經長大的孩子卻說,實習也是工作了,不能随意請假,他不想讓信任自己的老闆失望。
目送着方哲離開,看着曾經的懵懂少年蛻變成謙謙君子,處處謙遜,懂得感恩、懂得照顧别人,王曉芳心裡暗暗感慨, “不管陪考路途有多辛勞,在這一刻,都是值得。”
即使學校行政管理工作繁重,每年高考季,校長楊建科都會擠出時間,從西安趕赴考場,親自為孩子們做考前動員,加油打氣,之後再坐夜班車趕回西安,接着處理學校事務。
這一場2萬公裡的“趕考”路,第二聾啞學校的老師已經堅持了22年。22年裡,他們陪着考生輾轉各地,用每年奔波2萬公裡的路程,換來了283名學生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 西安晚報記者 馬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