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本文參考泸州非遺文史,另外我曾經看到當地包裝寫成手功意思應該是手上功夫,可惜系統識别有的寫功夫的功它會判斷是錯别字給你修改成手工,所以文章出現兩者混用是正常現象。
在泸州,吃火鍋有一種寬粉,吃酸辣粉有一種細的,但是不管那種形态,要好吃必定是要用紅苕粉,而且還要手工制作。
你問啥子是紅苕粉啊?朋友如果是外省人,你們說的紅薯烤地瓜就是那個東西,我們泸州叫紅苕,紅苕這個東西,挺管飽的,屬于粗糧,你說它好行銷或者價格多好,倒是不見得,因為紅苕都分好多種類,在泸州有的紅苕種來是喂豬兒的。
但是用紅苕做的紅苕粉就不一樣了,反正沽酒客喜歡。不過這些年吃得少了,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機械代替了人工,而還添加了東西,以前粉條容易斷,雖然好的苕粉也經久煮,但是不會煮不爛,今天煮一天都不斷,反正我是不敢買來吃。這使我想到了泸州出紅苕粉比較有名的地方,當然這個名氣在老一輩泸州人當中流傳,今天我不說,幾個人又想得起呢?
這個地方在泸州納溪打古鎮,當地手工苕粉曾經比較出名。
打古鎮,它地處中國酒城泸州納溪區南端,位于川黔公路旁,東鄰合江南接叙永,鎮政府駐地打古場,有370多年曆史。古為納溪邊貿大鎮。幅員面積134平方公裡,據說是納溪面積最大的鄉鎮,平均海拔450米,它還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夜郎古道的重要地域地段。
打古鎮境内有馳名西南的普照山,(當然這個還是小部分人曉得,泸州旅遊資源做的一般不是今天的問題了,算了不多說了),自然資源豐富獨特,風光旖旎,人文景觀秀麗多姿。自然資源以碧水丹霞、山、水、岩、谷、林、瀑為主。丹岩古洞、奇山飛瀑、茂林珍竹、幽谷奇觀、景遇景觀,溪湖山色妙不可言。
普照山海拔963米,是納溪區最高山峰,包羅金花山、金龍山、青龍山、五峰山四座山脈。景區森林掩蓋率達86%,大多呈原始生态,植被留存完好,珍稀古木數不勝數,景區内無污染,無噪聲,無危害,是一個自然綠色天下。原始森林、茫茫竹海、幽谷平湖、古道、古碑、古寨、普照日出雲海、瑞雪奇觀、佛教聖地、甯靜天國奇觀、川南遊擊隊陳列館、苗家寨等景點景觀美不勝收。
史載,從漢武帝通夜郎,唐蒙建驿道,司馬相如再走西南邊,到唐初李世民派程知節(程咬金)出任泸州大都督,治理西南邊3000裡遠的疆土,推動了中原文化的傳播、北方農耕技術的交流、植物的移栽使泸南邊夷各民族融入了長江文明大文化圈。
宋祥符元年(1008年)到元豐四年(1081年),泸南邊夷部族為争奪糧食、水源、鹽井、人口而發動戰争達73年。
後又從公元115年開始,納溪24生夷與生界鳥蠻部族為争奪鹽井、糧食、人口、水源而戰亂又生。宋王朝為平息泸南邊夷的戰亂,調陝西、甘肅、雲南、貴州、四川之兵卒、将軍,攜民夫前往平亂,大軍數十萬,民夫十數萬,載糧秣、軍馬、食品、器具、工匠參與平亂之役。面對朝廷之兵,邊夷紛紛歸順大宋王朝。為了安撫泸南邊夷各族民衆,朝廷在政治上實行羁縻州政策,委以土司、頭人為地方官,以安撫邊夷,另一方面為解決軍隊糧食之需實行軍電、軍墾,三是将中原耕作技巧、種子教與邊夷民衆,以安居樂業。
地方史載,早在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朝廷在泸南邊建立純州,屬泸州轄羁縻州,領九支、安溪二縣。到宣和三年(1120年)廢純州及九支縣為城,以安溪美利為寨。純州位于貴州赤水以西,今納溪、合江、叙永、赤水交界處,占地面積120平方公裡,為少數民族聚居之地(今古純村内有純州縣衙、東嶽廟、街坊、城牆、護城河、古橋、古碑等遺址、遺存,見證了純州那段曆史)。
《叙永縣志》載,宋宣和三年(11年)以安溪、米利城為寨,不久廢米利城。南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升為納溪縣。
從唐宋以來,朝廷把安撫邊夷之策為糧有餘、民亦安、婦子甯。于是大量引種玉米、紅苕、芋頭作為民之主食。唐宋時期,當地就有将紅苕加工制作成苕粉、幹薯條等幹糧的傳統。清康熙、乾隆年《直隸泸州志》載:“紅苕民之半年糧”。可制粉,易儲藏、攜帶。清嘉慶《納溪縣志》記雲“紅苕半年糧,海椒當衣裳”。
興隆村黃葛沱岸有《興隆橋碑記》,該碑立馬于清嘉慶十七年,即公元1812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碑文載,此乃古驿,走合江天堂、黃灣、黃家祠堂入白廟、九支,進貴州入夜郎古道,過天台驿,去習水……(這是一條古驿道,也是川鹽入黔的運輸走廊,雲貴川各民族貿易的商業通道)。
清同治年間,興隆、蓮花“邊界”這個地方(納叙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地名)有雍氏人家得到苕粉制作工藝秘方,經在家中反複試制而成功,後傳鄰裡。雍氏後人又将工藝改進,以大岩子上山泉水磨漿、過濾,使苕漿澱粉揉合有粘性,解決制苕粉之關鍵工序,成為近代手工苕粉的祖師爺。雍氏在興隆蓮花大岩灣廣種紅苕,以苕為原料制作苕粉,後又引種适宜丹岩斑鸠沙土生長的闆栗苕優質品種,使粉更加綿、柔、細、長,經煮不爛,年久清香,而成為川滇黔邊地方名優土特産品。
關于打古鎮手工苕粉制作,據說共十二道工序:山泉水清洗紅苕表面泥沙至淨,垛刀切苕成小塊,石磨成漿,麻布泉水過濾兩次;吸幹澱粉中水份;澱粉打欠;熟欠與生澱粉合一揉合;鐵鍋沸水100℃;木漏瓢将揉好澱粉團拍打,粉入沸水中定型;長筷撈起進入清涼水中,撈起竹竿上晾曬24小時;人工将粉梳理分開;按長短、粗細包裝(幹燥、恒溫、保鮮)入庫待發。
而苕粉生産過程中的工具有:闆鋤地中挖出;引泉水清洗紅苕竹籮筐推闆;用刮子攪動木桶内紅苕;大石磨磨苕;大木桶盛漿;濾布、三角架濾漿去渣;陶缽、陶缸裝粉;金盆燒水;木漏子起粉;泉水缸漂粉;竹架、“竿”涼粉。
一般來說,手工苕粉小作坊用工7人(燒火1人,搓粉,拌粉,碾缸4人,撈粉1人,晾曬1人)(分粉包裝若幹人),以漏瓢眼孔形狀而出圓形條粉,亦可出扁形寬粉。
手工苕粉的制作工藝流程具有科學性,十道工序,說起容易,而做起來每個環節十分考究,從業者學習制作一般三五年方能行,七八年可師滿,十年後還跟師三年。因此,制作苕粉的程序的掌握、熟悉無章可循,必從師言傳身教,在實踐中方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的工匠。
打古鎮的手工苕粉從唐宋時,作為征戰士兵的攜帶口糧,川滇黔邊民衆外出經商,狩獵、追山、耕作最快捷、方便的食品。千百年來世代相傳,成為養育一方民衆的經濟産品,在不斷地制作和改進中,形成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名優土特産品。無論是朝廷命官,還是戍邊将士,不管是商旅還是貧家百姓,四季常食的佳肴菜品中,苕粉成為居家度日、婚壽宴席的必上美食。
手工苕粉不僅曆史久遠,而且蘊藏深厚的文化内涵。當地人還有“紅苕半年糧”的說法,因為經過加工制成可久藏、方便攜帶、煮食快捷的美食。
其吸取了北方民族攜帶幹糧的做法,把地方種植的大宗産品紅苕制作成粉條,改變了食品的種類而增強營養價值,不僅滿足了生活要求,增強了食欲感,使苕粉進入了宴席大雅之堂,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前人偉大的創舉食用價值,苕粉吃法講究,可幹燒、紅焖,也可清炖,尤以配以酸菜、花椒、蔥花、姜蒜做成地方名小吃泸州酸辣粉、肥腸粉更受消費者喜愛。有代表性的是“螞蟻上樹”、“土雞炖粉絲”、“香辣苕粉”、“涼拌粉絲”等美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