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09:26:30

編者按:

2020年,是北京故宮建成600周年,這座巍峨屹立于北方大地的宮殿群,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瑰寶。作為皇家宮殿,它是國家的權力中樞,也是皇家日常生活起居之地。這裡的宮殿亭閣、紅牆碧瓦、山石草木,無不見證着曆史的詭谲煙雲和權力的興衰更替。

第十期“京華物語”欄目,我們從知名故宮研究者、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的新作《故宮六百年》中摘取一章,在這部分内容中,他詳解了乾清宮、坤甯宮、交泰殿等宮殿的由來和含義,并講述康熙、乾隆、崇祯等帝王在這裡的婚姻生活和家庭煩惱。作為奉天承運的“天子”,帝王的私生活也關系着國祚的興衰。

本文經出版方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刊發。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1

《故宮六百年》祝勇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5月

撰文 | 祝勇

摘編 | 徐學勤

一部描述二十世紀中國鄉村家族史的長篇小說開頭是這樣寫的:“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小說裡的白嘉軒,在前後六個女人的死訊裡,困獸猶鬥地迎娶了第七個新娘。這第七個女人,後來還是在一場驚天動地的瘟疫裡死去。

這樣的事情在紫禁城裡也發生過,隻不過紫禁城裡的故事,不像小說那樣極端。小說是虛構的,可以讓作家任性,現實則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地作用于血肉之軀。在紫禁城裡,有一位皇帝,一生先後失去了三位摯愛的皇後,之後,終生沒再冊封皇後。這位皇帝,就是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

(前兩位是皇太極、順治)

,也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八歲登基,六十九歲去世,總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大帝一生,平三藩,統台灣,逐沙俄,征漠北,下令編《全唐詩》,編《康熙字典》,編《古今圖書集成》,開創“康乾盛世”,這些在書裡寫過,電視劇裡演過,讀者觀衆大都熟悉。但相比他的文治武功,康熙的感情生活卻是一片坎坷,這些,書裡電視劇裡說得不多。

康熙皇帝即位的第四年

(公元1665年)

七月,在孝莊太皇太後的主持下,剛剛十二歲的康熙就與“輔政四大臣”之一索額圖的孫女赫舍裡氏在坤甯宮舉行了大婚,十三歲的赫舍裡氏就這樣成了大清帝國的皇後

(即孝誠仁皇後)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2

康熙帝玄烨,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赫舍裡氏從此成為一個稱職的皇後,康熙後來在谕旨中這樣評價她:“皇後何舍裡氏作配朕躬已十載,上事太皇太後、皇太後克盡誠孝。佐朕内治,尤為敬勤,節儉居身,寬仁逮下,宮闱式化,淑德彰聞。”從故宮博物院藏《孝誠仁皇後赫舍裡氏畫像》裡,我們可以看到赫舍裡氏年輕端莊的模樣。

九年後

(公元1674年)

五月初三日,坤甯宮内外一片忙碌,準備迎接新皇子的降臨。念喜歌的兩位接生嬷嬷早已在一旁靜候,首領太監也已将掩埋胎盤的“喜坑”挖好,寓意皇後快生貴子的筷子和紅綢、金銀八寶等物都已在喜坑内置放妥當,隻等小皇子呱呱落地。上午巳時,産房傳喜訊,小皇子終于隆重面世。康熙皇帝看見健康的皇子,心裡有說不盡的喜悅。此前,他已有五位皇子夭折,其中包括赫舍裡氏所生的承祜,唯有胤禔成為幸存者。康熙當即給襁褓中的嬰兒取一個乳名:保成

(即皇次子胤礽)

孩子是“保成”了,但赫舍裡氏因為失血過多,陷入昏迷,幾個時辰不見轉機,禦醫使盡渾身解數,依然無法挽救皇後的生命。當天下午申時,赫舍裡氏在坤甯宮裡咽下最後一口氣。她的手漸漸松開,再也觸摸不到她的親人。

由喜轉悲的巨大轉折幾乎将康熙擊垮。他在極度的悲傷裡抱起自己的孩子,感到眼前一片空茫。他辍朝五日,如此多的日子裡不上朝,對康熙還是第一次。

康熙曾被稱為“少年天子”,十六歲拿下飛揚跋扈的輔政大臣鳌拜,十八歲發起了掃平“三藩之亂”的戰争,但此刻,他卻突然變得無比脆弱。二十多天裡,他一直在赫舍裡氏的梓宮前痛哭不已,悲痛幾乎讓他窒息。

後來,赫舍裡氏的靈柩被送到鞏華城。鞏華城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明永樂十九年

(公元1421年)

,紫禁城建成之後,明成祖朱棣在這裡建起一座行宮,作為皇帝巡狩和後代子孫谒陵停留之處,朱棣五次親征蒙古,都從這裡經過。這處行宮後來被大水沖毀了,嘉靖時重建,賜名“鞏華城”。

她離康熙的距離遠了,但再遠的路,也擋不住康熙來看望她。接下來的幾個月,康熙經常在晨光中離開紫禁城,向鞏華城的方向奔去。赫舍裡氏已然不在紫禁城,紫禁城似乎也變得空洞了,不再具有“家”的意義。他會在赫舍裡氏的靈柩前獨坐到晚上,在随從的反複催促下,才心情黯然地返回紫禁城。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3

坤甯宮的夜晚。

康熙十六年

(公元1677年)

八月,康熙曾經的妃子、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鈕祜祿氏被冊封為皇後

(即孝昭仁皇後)

。但不出半年,康熙大帝的第二位皇後就病死在坤甯宮。年事已高的孝莊太皇太後心疼自己的孫子,來到乾清門外,要進到坤甯宮,哭臨鈕祜祿氏,康熙慌忙趕到乾清門外,苦心相勸,才終于把太皇太後勸回慈甯宮。

接下來的第三位皇後更是不幸。她是侍衛内大臣佟國維的女兒、順治皇帝的皇後佟佳氏

(孝康章皇後)

的親侄女,名字也叫佟佳氏。鈕祜祿氏被冊封為皇後那年,佟佳氏被冊封為貴妃。康熙二十八年

(公元1689年)

被冊封為皇後。那時,佟佳氏已病入膏肓,行将不起。就在冊封當天下午,佟佳氏撒手人寰。

坤甯宮已經空寂了多年,終于沒能等來康熙的第三位皇後

(孝懿仁皇後)

坤甯宮在乾清宮的正北,中軸線上,永樂十八年

(公元1420年)

紫禁城建成時就有了,後多次被焚毀,清順治二年

(公元1645年)

仿沈陽故宮清甯宮重建,嘉慶年又被燒,又重建。康熙、同治、光緒、溥儀,都在這裡大婚。

《周易》說:“乾,天也,故稱為父;坤,地也,故稱為母。”乾代表着天,它在人間的代表,就是皇帝;坤代表着地,它在人間的代表,就是皇後。八卦中,乾卦為天,象征自強不息,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用《象傳》中的話說,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為地,萬物滋生,厚德載物。所以有學者說:“乾清宮與坤甯宮兩座宮殿一前一後的布局,就好像是一對夫婦站在那默默地進行對話一樣,所以乾清宮與坤甯宮傳達出來的是夫婦之道,也就是天地之道。”

而乾清宮、坤甯宮之間的交泰殿,則取八卦中的泰卦,泰卦之象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在下,是因為天向上升,坤在上,是因為地向下沉,因此,隻有乾下坤上,剛下柔上,二者才能交融合一。否卦則正好相反,是乾在上,坤在下,天向上升,地向下沉,二者永遠不能交彙。隻有陰陽相合,天地交泰,才能萬事通泰,安康和諧,生生不息,國祚永久;陰陽不合,萬物就會阻滞不通,世道就會衰落破敗,滿目瘡痍。于是從泰卦中,派生出許多吉祥的詞彙,比如:安泰、康泰、富泰、通泰、否極泰來……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4

交泰殿一角。

對康熙而言,否雖極,而泰未來。同樣的悲痛,康熙不到四十歲的生命裡已經經曆過三次。與愛妻離别,似乎已成他逃不出的宿命。他在悲傷中寫下幾行詩句:

月掩椒宮歎别離,

傷懷始覺夜蟲悲。

淚添雨點千行下,

情别秋光百慮随。

雁斷衡陽聲已絕,

魚沉滄海信難期。

繁憂莫解衷腸夢,

惆怅銷魂憶昔時。

從某種意義上說,康熙時代的坤甯宮史,就是一部生死離别史。康熙住在昭仁殿裡,舉手投足,都可望見坤甯宮,那座壯美的皇後之宮,已經成為他情感的祭壇。

事不過三,康熙從此沒有再立皇後。熟悉曆史的人知道,康熙還有第四位皇後,即孝恭仁皇後,名烏雅氏。她是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的生母,但她的皇後名分,是在她死後追封的。

康熙的三位皇後先後離世了,或許在此時,關于康熙命硬的說法就在世間悄然流傳。但悲痛過後,人們在早朝上見到的,依舊是那個果敢強悍的皇帝。他的心底還是有柔情的,隻不過他把更多的柔情,給了自己的長輩——那些居住在紫禁城西北一隅的太皇太後、皇太後們。康熙從小就是一個孝順的孩子,他當了皇帝,孝養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已不僅是個人美德,也是一個皇帝必須擔起來的責任。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5

孝莊太皇太後。

孝莊太皇太後是大清王朝第一位皇帝皇太極的皇妃、第二位皇帝順治的生母,也是大清王朝的奠基者之一。康熙奉養孝莊太皇太後,每天早晚,他都要兩次親臨慈甯宮,向太皇太後請安,數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太皇太後的慈祥與睿智,為他注入了無盡的信心和力量。因此,每天早晚前往慈甯宮請安,對于康熙都是一次愉快的行程。他用“晨昏敬睹慈顔像,不盡歡欣踴躍回”來描述自己的心情。而來自孫兒的孝順,也讓無夫無子的孝莊太皇太後,在生命的殘年感受到天倫之樂。

康熙十二年

(公元1673年)

二月,孝莊太皇太後前往赤城溫泉,康熙照往例,親自跟随她出行,以便途中照料。有一次他們翻山途中,突然遇雨,康熙立刻下馬,扶着太皇太後的禦辇,以防止滑跌。太皇太後讓他上馬,康熙堅決不從,直到他們的面前出現了一片坦途,他才放心地騎回到馬上。這次出行剛剛幾天,内務府送來消息,皇後赫舍裡氏所生長子承祜病亡,虛齡隻有四歲。康熙心中的震驚與悲痛不言而喻,但他唯恐老人家傷心,故意隐瞞了這個消息,在第二天辰時

(早上七至九點)

前往祖母行宮問安時,依然談笑如常。從行宮出來,康熙立刻把送信人打發回宮,以免走漏消息,影響太皇太後的心情。又把禮部大臣叫到無人處,面谕喪事,說着說着,竟忍不住在大臣面前痛哭失聲。

對于父皇順治的皇後,也就是自己的皇太後,康熙也敬心侍奉。孝惠章皇後,順治皇帝的第二位皇後,順治駕崩時隻有二十歲。二十歲的芳華,孝惠章皇後

(博爾濟吉特氏)

就住進慈甯宮

(後移居甯壽宮)

,成了無夫夫子的“孤寡老人”。

我在《故宮的隐秘角落》裡寫:她沒有生子育女,是順治不給她機會。她既做不成賢妻,又做不成良母。所幸,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枯守中,康熙把她當作親生母親看待。根據《國朝宮史》的記載,每逢皇帝萬壽

(生日)

、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都親率王公、文武群臣詣慈甯宮行禮,皇後也率六宮、公主、福晉、命婦詣慈甯宮行禮如儀。每逢外出巡幸狩獵,康熙收獲獵物水果土産,都想着給太後帶回一份,還教誨自己的兒子胤礽

(當時是皇太子)

,每年都要親自向皇太後進獻禮物。最值得一記的,是康熙五十六年

(公元1717年)

十二月,孝惠太後病重,而康熙大帝,也已是六十四歲的老人了,同樣纏綿病榻,頭暈腳腫,但他一聽到太後病重,就掙紮着爬起來,用手巾纏着腳,顫顫巍巍地坐到軟輿上,行至太後床前,緩緩跪下,握着太後蒼白的手,說:“母後,臣在此。”太後努力地把眼睛睜開一條縫,突然的光亮讓她感到一陣眩暈,她用手遮住光線,朦朦胧胧地看見了面色蒼白的康熙,已經無力說話,隻能用她瘦削的手把康熙的手攥住。為了盡孝,病重的康熙還是堅持在甯壽宮西邊的蒼震門内搭設帏幄,自己住在裡面,以便日夜照料孝惠太後。三天後,太後就在這座宮殿裡咽了氣,結束了她凄清的人生。

或許,這份母子親情,是對她人生缺憾的一種補償,是除了花園裡的那一縷春色之外,她在這寂寞深宮裡能夠得到的有限的溫暖。

對于康熙,又何嘗不是如此?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6

坤甯宮祭竈處

前面說過,紫禁城分成外朝和内廷兩個部分,紫禁城的前面

(南面)

是皇帝上朝的大殿,後面

(北面)

是皇帝、後妃們居住的後宮。所以,紫禁城的外朝

(前朝)

建築,大多以“殿”相稱,内廷

(後宮)

建築,基本上以“宮”相稱。“宮”與“殿”,始終有着各自獨立的意思。《說文解字注》說,“漢時殿屋四向流水”,“無室謂之殿矣”,意思是說殿頂有四個坡面,下雨時可以讓水向四面流下,而且殿的内部不分割房間,開敞而闊大,很适合公開活動。關于“宮”,《爾雅》說,“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宮”與“室”是一個意思,就是平民百姓住的房子吧,不像“殿”那樣宏大,那樣講究。

“宮”和“殿”的分界線,是乾清門前的那條長街,又叫橫街或者天街。街的南面是外朝區域,在那裡,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和東西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構成王朝最重要的禮儀性建築,國家大事、朝賀慶典都在那裡舉行。街的北面就是内廷

(後宮)

區域,那裡是皇帝的家,皇帝的寝宮

(乾清宮)

,處于皇後寝宮

(坤甯宮)

和東西六宮的包圍之中,是脂粉聚集之地。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7

重華宮内

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後”,因為皇帝的正室妻子,叫老婆、媳婦、婆姨都不合适。皇後,其實就是站在皇帝後面的那個女人,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内當家”“賢内助”,按《周禮》的說法,叫“帥六宮之人”,也就是說,皇後站在皇帝的後邊,皇帝君臨天下,皇後統攝後宮,如天地交融,如日月相映,因此,在以“後三宮”

(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

為主體的超大院落中,東門叫日精門,西門叫月華門,與乾清宮與坤甯宮,組成日、月、乾、坤。這種“賢内助”,不隻是生活上幫助,還有政治上輔助。但這種政治輔助的尺度很難拿捏,既不能置朝政于不顧,又不能幹預朝政,否則就成了“後宮幹政”。

上一章說過,天啟皇帝的張皇後,堪稱“模範皇後”。在她的堅持下,信王朱由檢應召入宮,承繼大統,年号:崇祯。

崇祯皇帝冊封張皇後為懿安皇後,搬出了坤甯宮,住進東華門内的慈慶宮

(今南三所前身)

。崇祯的皇後周皇後,成為坤甯宮的新主人。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8

崇祯皇帝。

慈慶宮裡的懿安皇後和坤甯宮裡的周皇後其實年齡相仿,她們原本可以成為姐妹,但她們分别是兩朝皇帝的皇後,這嚴格地區分了她們的輩分,使她們俨然成為兩“代”人。

所幸,崇祯夫婦對她尊敬有加,崇祯皇帝經常到慈慶宮向懿安皇後請安,由于是叔嫂關系,兩人之間行禮、對話時隔着一道簾子以避嫌,這種遵循禮法的舉止得到廣泛稱贊。十月初六,是懿安皇後生日,崇祯皇帝也每年都要诏許京城命婦入慈慶宮朝賀。

崇祯掃滅了閹黨,魏忠賢不得好死,在發配鳳陽的窮途末路中用一根繩子吊死了自己,朝廷的空氣,一時幹淨了許多。懿安皇後的日子,也終于安靜下來,不再似從前那樣步步驚心。

周皇後喜歡茉莉花,她居住在坤甯宮的那段時間,坤甯宮前後盆栽了六十多株茉莉,讓整個坤甯宮的庭院芬芳自溢。最美的花,襯托着一個女人最好的年華,隻是這如詩如畫的景象,遮不住帝國的滿目瘡痍。

宮牆之外,早已是烽煙四起。張皇後搬出坤甯宮十七年後,一支來自黃土高原的起義軍殺入北京。大軍沖進紫禁城時,年輕的将領李岩最想保護的,就是張皇後。他們在宮中找來找去,終于在仁壽宮找到懿安皇後

(張皇後)

,李岩早已下令大軍保護好她,他自己還到宮中拜見,命宮女将她扶到座上,他自己跪在地上,行九叩之禮。

就在當天晚上,懿安皇後懸梁自盡。

古人言:紅顔禍水。這句話,對應着乾清宮在前、坤甯宮在後的男尊女卑。但實際的情況剛好相反,作祟的,大多是乾清宮裡的男人,女人大都是被男人

(魏忠賢之流,以及縱容魏忠賢的明熹宗朱由校)

裹挾着進入了曆史,縱然與魏忠賢同流合污的客氏

(崇祯年被打入浣衣院)

,也不過是“從犯”而已。更何況像懿安皇後這樣“性嚴正”

(有正義感)

的女人,王朝的悲劇,誰又忍心讓她承擔?

乾坤乾坤,王朝末路中,誰人能夠扭轉乾坤?

“明宮三案”是皇權體制下開出的“惡之花”,但在後廷的曆史上,帝後之間琴瑟和諧依然不乏其例。紫禁城若評選“模範夫妻”,乾隆皇帝和他的第一位皇後富察氏

(孝賢純皇後)

無疑是最好的人選。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9

《乾隆帝寫字像》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富察氏的身上,乾隆見證了最好的自己。富察氏嫁給乾隆時隻有十六歲,乾隆也隻有十七歲,那幾乎是王朝曆史上最完美的婚姻,門當戶對,郎才女德。那時的乾隆還是皇子,準确地講,他還不是乾隆,而是弘曆,但他是雍正四個皇子中

(雍正共有十個兒子,其中六個夭折)

最閃亮的一位,十二歲時就出落得眉清目秀,身材颀長的翩翩美少年,被祖父康熙一眼看中,從此祖孫形影相随,“夙興夜寐,日觐天顔”;而富察氏,亦是出身不俗,因為清代後宮,從選秀女開始就嚴把出身關,“富察氏家族從追随清太祖

(努爾哈赤)

開國到世宗朝

(雍正)

名臣輩出,屢建功勳。曾祖父、祖父不提,她的伯父馬齊和馬武,皆是一時的要臣,她的父親是察哈爾總管、一等承恩公大學士李榮保,她的弟弟是保和殿大學士傅恒”,可以說是世代簪纓之家,而富察氏自己,不隻容貌出衆

(她的美貌端莊,至今停留在清代西洋畫家郎世甯所繪的油畫像上)

,更是品行無雙。《清史稿》記載她“以通草絨花為飾,不禦珠翠”,身為皇子的福晉,後來統禦六宮的皇後,她居然不戴珍珠翡翠,隻配帶一點花花草草作為裝飾,甚至平時連妝都不化,每日素面朝天。但這絲毫不能減損她的美,因為她的美不是包裝出來的。她就是一朵解語花,懂乾隆的心,能化解乾隆内心的煩憂。張宏傑說:“乾隆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男人,他所期待的,絕不僅僅是一位聽話的、順從的女人,他需要的,也是一位和他一樣,多側面的立體的有深度的女人。可以這麼說,富察氏就是這樣的女人。”

婚姻像一面鏡子,富察氏這面鏡子裡映出的弘曆,也定然是優雅、從容、舉重若輕,以至于康熙臨終前還念念不忘:“胤禛第二子

(弘曆)

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英雄氣象”,當是一種恰當的美譽,年輕的弘曆,擔得起來。

終于,父親雍正把弘曆的名字寫進傳位诏書,命人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當雍正在圓明園倏然病危,人們在他身邊找出诏書的副本,宣布弘曆為下一任皇帝,乾隆正式成為乾隆,富察氏也“升級”為皇後,他們的婚姻,又持續了十三年。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10

《心寫治平圖》卷,清,郎世甯,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從《心寫治平圖》卷

(又稱《乾隆及後妃圖卷》)

上,我們可以看見乾隆和孝賢皇後年輕時的樣子。此卷原藏在圓明園,現存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院,圖卷上畫有乾隆和他的十二名後妃,其中乾隆與孝賢的畫像,是郎世甯在乾隆元年

(公元1736年)

所繪,那一年,乾隆二十六歲,孝賢二十五歲,風華正茂,未來可期。

乾隆與富察氏,從十六七歲至三十七八歲,他們一同走過青蔥的青春歲月,一同走向中年的靜水流深。乾隆評價富察氏:“二十二年來,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宮中府中所盡知者”。

乾隆十年

(公元1745年)

,皇貴妃高佳氏去世,乾隆皇帝為她拟定了一個谥号:“慧賢”。富察氏在旁看後,對乾隆說:“吾他日期以‘孝賢’,可乎?”

孝賢孝賢,既孝且賢。富察氏把乾隆的生母崇慶皇太後

(電視劇中甄嬛的原型)

當作自己的母親精心照料,婆婆病時,她衣不解帶地跟前伺候。出身高門顯宦的閨秀尚能如此,讓老太後意外而感動。對後宮,她也頗有寬大仁慈的風範,雖多次經曆過喪子

(女)

之痛,但對永琰

(後來的嘉慶皇帝)

的生母魏佳氏,她依然精心照顧,将皇子永琰視如己出。

有一次,乾隆身上長了疖腫,禦醫說:“須調養百日,元氣才可恢複”,富察氏耽心宮女們換藥時手重,堅持自己每天為皇帝換藥,為此,她每晚住在養心殿的外面,直到乾隆疖腫痊愈,才返回長春宮。

與此同時,乾隆的帝國,在曆經祖父、父親兩代帝王的艱難爬坡,到18世紀中葉,已經抵達一個不錯的光景。那時候,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工業革命還沒有在英格蘭中部地區發生,乾隆統治下的中國,正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人口總數達一億四千萬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

,國土面積達1380萬平方公裡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GDP總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但這隻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恰似《紅樓夢》所說,是“烈火烹油、鮮花着錦之盛”,而“将來衰時的世業”,正發生在富察氏辭世之後——在乾隆的後半生,帝國的命運終于急轉直下,被英國人視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并最終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淖中任人宰割。乾隆一生中最耀眼的時代,同時也是大清曆史上的黃金時代。這兩個好時代,都有富察氏的在場。也許,這并不是偶然。一個女人或許不能影響曆史,但一個皇後無疑會影響一個皇帝。這讓我想起一句笑談: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真所謂“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一切的美好,都在乾隆十三年

(公元1748年)

戛然而止。十年前

(公元1738年)

,他們九歲的兒子永琏去世,死因竟是“偶感風寒”。一年前

(公元1747年)

,他們的第二個兒子永琮又因染天花而夭折。兩個兒子的去世,給富察氏緻命的打擊,就在這一年,富察氏随丈夫東巡途中,在自德州返回北京的舟中,溘然離世。

這不能不讓人想起康熙大帝的皇子與皇後的接連死亡。其實在那個年代,小兒得天花的概率很高,且無有效的防治手段,因而小兒患天花的死亡率極高。當年海蘭珠

(宸妃)

為皇太極生下皇子,董鄂妃為順治帝生下皇子,都先後在襁褓中離開人世,孩子沒有“保成”,母親也随之而去。愛新覺羅家族的悲劇,也就不可遏止地一再重演。死亡猶如一個咒語,死死扼住這個家族命運的喉嚨。

這一點,連乾隆都想不通。他不敢怨天,隻能找主觀原因,于是在谕旨中說:

……複念朕即位以來,敬天勤民,心殷繼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殇,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耶。

大概意思如下:朕即位以來,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敢對天地祖宗稍有得罪,但皇子一再夭折,尋其原因,是因為本朝自順治皇帝至朕這裡,都不是嫡系太子承繼大統。不是心裡面不願意,而是現實際遇導緻的。這種情況竟然成了家法,可能是朕太貪心了,想要做先人沒有做的事,獲得先人沒有獲得的福分,這實在是朕之過!

即使乾隆為皇子之死找出了原因,但喪妻、喪子之痛,在他心中終生未泯。皇後去世那天,乾隆安排完後事,一夜未眠。孤燈下,他寫下《戊辰大行皇後挽詩》,詩中有句:

恩情廿二載,

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風夢,

偏于旅岸邊。

聖慈深憶孝,

宮壸盡欽賢。

忍誦關雎什,

朱琴已斷弦。

自那一天開始,乾隆就陷入無盡的悲痛中難以自拔。

在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組成的中軸線兩側,排列着西六宮和東六宮。西六宮與東六宮也都各有一條南北軸線,軸線的兩側,各南北縱向排列三座宮殿,剛好排成一個坤卦的卦象。西六宮的那條軸線叫西二長街,東六宮的那條軸線叫東二長街。

西二長街東側自南向北分别是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西二長街西側自南向北分别是啟祥宮

(太極殿)

、長春宮和鹹福宮。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11

儲秀宮内景

東二長街東側自南向北分别是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東二長街西側自南向北分别是景仁宮、承乾宮和鐘粹宮。

西二長街的北門叫百子門,南門叫螽斯門。螽斯,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蝈蝈,能産子,《詩經》唱道:“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百子、螽斯,其實都是乞望家族多子多福,世代綿延。

百子門正對的,就是重華門。入重華門,就是崇敬殿、重華宮、翠雲館組成的三進院落。那是乾隆登基前的“潛邸”,是他與富察氏留下共同記憶的地方,如今,已成乾隆皇帝的傷心之地。

富察氏去世後,乾隆決計把重華宮打造成一座“記憶宮殿”。他令人将這裡按照從前自己與皇後富察氏一起居住的房間原貌進行布置,周圍擺着他登基前用過的各種生活物品,還有祖父、父親兩代老皇帝賞賜的各種貴重的紀念品。他幻想時間可以永遠停止在那個美好的時代,讓他的記憶以物化的形式永垂不朽。

重華宮内,至今陳放着一對大櫃,那是雍正五年

(公元1727年)

,弘曆和富察氏結婚時的妝奁,乾隆把當年祖父康熙、父親雍正皇帝、母親鈕祜祿氏賜贈之物,還有自己做皇子時常用的衣物,都存放在櫃子裡。甚至重華宮本身,都被他當作一件舊物保存下來,乾隆五十五年

(公元1790年)

和乾隆六十年

(公元1795年)

,他兩次頒谕,告誡子孫不得改變重華宮内外規制,使他“幾暇優遊、年節行慶,傳之奕祀”,說要永遠保留這處“故居”,供他憑吊瞻仰。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12

重華宮内

除了重華宮,富察氏當皇後時居住過的長春宮也被打造成“記憶宮殿”。自雍正以後,清朝皇帝都沒有以乾清宮作為正寝,而是以乾清宮以西的養心殿作為寝宮,一直到末代皇帝溥儀。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後赫舍裡氏大婚後住在坤甯宮,也是在坤甯宮裡撒手人寰,自雍正時代以後,清朝的皇後,也都沒有再以坤甯宮為寝宮,而是選擇東西六宮中的某一宮居住。乾隆登基以後,乾隆住養心殿,皇後富察氏則住在西六宮中的長春宮。

根據乾隆皇帝的旨意,長春宮的一切擺設也都“原狀陳列”,不得改動半分。每逢皇後忌日,乾隆都會走進長春宮,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地瞻望皇後的遺物,那份失神與不舍,與當年康熙在鞏華城枯坐時如出一轍。

“戀物癖患者”乾隆,連富察氏随他東巡時坐過的船都執意保留。那條船體積龐大,怎可運入京城?這難壞了辦事的大臣,但皇帝的旨意,理解了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還是禮部尚書海望想出一轍,命人沿途設木軌,木軌上鋪滿菜葉,作為潤滑劑,由幾千人連拉帶拽,連推帶踹,終于把這艘大船拉入城中。

乾隆四十九年

(公元1784年)

元旦,天色未明,乾隆從夢裡醒來,望着窗外的月色,心中想念已去世三十六年的孝賢皇後,悲中從來,寫下一首詩,詩旁自注:“孝賢皇後與予齊年,亦當古稀有四,視玄孫矣。”意思是說,孝賢皇後與我是同齡人,假如活到今日,也已經七十四歲,可以見到玄孫了。

寫罷投筆,乾隆已老淚橫流。

誰都不曾料到,富察氏之死,竟成為乾隆一生性格的拐點。富察氏死後,那個寬厚仁慈的乾隆消失了,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喜怒無常、風流放縱的乾隆。富察氏在時,縱然後宮佳麗美豔如花,他的心中也隻有皇後一人,如今富察氏死了,天下所有女人加在一起都比不上她一個人。她死後的虛空,隻能以天下女人去補。富察氏去世後,乾隆皇帝突然納了許多妃子,到他去世時,他的後妃總數多達四十位

(其中有二十名妃和十六名嫔)

,僅次于康熙皇帝的五十五位,屈居亞軍。但富察氏已逝,再多的女子,也填補不了他内心的空虛。

乾隆十五年

(公元1750年)

,也就是孝賢皇後去世兩年後,烏拉那拉氏被立為皇後

(原為皇貴妃)

,十六年後,烏拉那拉氏在深宮裡寂然死去,同樣是英年早逝。從此,乾隆再也沒有冊立過皇後。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後

(魏佳氏)

,是魏佳氏去世後、其子永琰

(後來的嘉慶皇帝)

立為太子時追封的。

有一種說法是,烏拉那拉氏死前一年曾随乾隆南巡,船到杭州,乾隆深夜登岸,讓烏拉那拉氏很不高興,情緒突然失控,與乾隆皇帝發生了言語沖突,當衆剪斷頭發,哭泣着說,自己這樣活着,還不如出家當尼姑。乾隆認為她瘋了,就下令她先行回京,并廢掉了她的皇後身份,緻使她在冷宮中死去。

但這些細節,後人都是從《野叟秘記》這類書中覓得的,這些野史小說,以吸引眼球為目的,既遠離事件現場,又不符合曆史邏輯。查乾隆三十年

(公元1765年)

檔案,發現那一次南行,閏二月初七到杭州,第二天閱兵,第三天到觀潮樓檢閱福建水師,根本沒有“深夜微服登岸遊”的記載,從禮制上說,乾隆微服登岸,尋花問柳,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皇帝不論在行營還是行宮,禁衛之嚴比宮廷更甚,乾隆根本不可能孤身或在少數随從陪同下擅自行動。

至于烏拉那拉氏斷發事件,史料倒是可以找到隻言片語。比如乾隆四十三年

(公元1778年)

九月,乾隆在谕旨中說,“皇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乃至自行剪發,則國俗最忌者。”坐實了“自行剪發”這一事實。有人會說,即使剪發,又能怎樣?這種疑問,源于對滿族的傳統習慣不了解。在滿人心裡,父母去世時,兒女才以削發表示哀悼,也有丈夫死後,寡婦通過削發表明誓不改嫁的。烏拉那拉氏的婆婆、丈夫都健在,她竟當衆剪發,表明她已恩斷情絕,向崇慶皇太後和乾隆母子發出緻命的詛咒。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13

烏拉那拉氏

至于烏拉那拉氏為什麼做出如此驚人之舉,我們從這件谕旨上看不到。一個适合的解釋,是烏拉那拉氏雖為皇後,但她得不到皇帝的愛和溫暖。一方面,皇帝的心裡隻有死去的富察氏,連看見南飛的大雁,心裡都會念及富察氏,對烏拉那拉氏卻頗為冷漠,有時整天不說一句話。孝賢皇後去世三周年,新皇後剛剛冊立,乾隆不顧新皇後的感受,寫下“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的詩句,明白說出新皇後不如舊皇後,讓烏拉那拉氏情何以堪!以至于烏拉那拉氏無論怎樣努力,都比不上那個已逝之人。

在乾隆心中,她甚至不如後宮裡的嫔妃。因為她是皇後,對皇後,就要有對皇後的要求。皇後的尊位,對她而言,已成最冷酷的陷阱。

她隐忍着,但隐忍的盡頭,就是暴怒。有當代醫學專家說,她患上了抑郁症。烏拉那拉氏死時,乾隆正在木蘭圍場圍獵,聞知烏拉那拉氏死訊,竟不為所動,隻命烏拉那拉氏的兒子、皇十二子永璂回宮奔喪,喪葬儀式也下降一級,用皇貴妃等級,她的畫像,乾隆也下令毀掉。

這毀掉的畫像,在《心寫治平圖》卷上還留着殘迹。《心寫治平圖》卷,畫面從右向左,前四人依次是乾隆皇帝、孝賢皇後、慧賢皇貴妃和魏佳氏

(即嘉慶生母、後來的孝儀皇後)

,卻獨不見乾隆皇帝的第二位皇後烏拉那拉氏的面容。這幅長卷始繪于乾隆元年

(公元1736年)

,最終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

(公元1776年)

,前後跨越四十年,貫穿了烏拉那拉氏起伏跌宕的一生。這幅畫乾隆一生隻看過三次,即繪制完成之時、七十歲時和他退位之際。可見乾隆對這幅畫的珍視。但這樣一幅乾隆珍視的畫卷中卻沒有出現繼後烏拉那拉氏,實在是不合情理。看畫卷上的裱作痕迹,專家發現在後妃的第二、三人

(慧賢皇貴妃和魏佳氏)

之間,有明顯的裁切痕迹,并據此推斷,那被剪掉的畫像,很可能就是烏拉那拉氏。

無獨有偶,在描繪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初九

(公元1760年10月17日)

乾隆皇帝木蘭秋狝的大型紀實性繪畫《宴塞四事圖》中,人們也發現了部分妃嫔面容有改動痕迹,甚至某妃嫔臉上出現了兩對眉毛,明顯為改動過人物,據此推測,那被塗改掉的,正是當時的皇後烏拉那拉氏的面貌。

清朝帝後,一律繪有用于供奉的正裝朝服坐像,但迄今為止,繼後烏拉那拉氏的正裝朝服坐像,一張也不曾發現。

一代皇後烏拉那拉氏,就這樣在歲月中隐身,後人永遠無法看見她的面容。當年烏拉那拉氏斷發後乘舟返京,她内心的凄涼與絕望,又有誰能體會?

孝賢皇後曾經居住過的長春宮裡,乾隆皇帝禦書的“敬修内則”匾仍挂在前殿。每逢過節,長春宮的西壁都會挂出《太姒誨子》宮訓圖,描繪周武王的母親太姒教誨武王的情景。乾隆皇帝親自撰寫了《太姒誨子贊》,由大臣梁詩正抄錄,懸挂于長春宮的東壁。

乾隆年間,乾隆帝命畫師以中國古代後妃美德為範,繪制《宮訓圖》十二幅,每幅圖配贊四言十二句,每年臘月二十六日,在東、西六宮張挂春聯、門神的同時,《宮訓圖》也被張挂起來,正殿西牆挂《宮訓圖》,東牆挂《宮訓詩》,以誡後妃永遠效法。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14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15

《宮訓圖》(局部)

這十二幅《宮訓圖》分别是:

《婕妤當熊圖》,挂在鹹福宮,禦筆匾為:内職欽奉

(勇敢)

《西陵教蠶圖》,挂在儲秀宮,禦筆匾為:茂修内治

(創新)

《太姒誨子圖》,挂在長春宮,禦筆匾為:敬修内則

(教子)

《昭容評詩圖》,挂在翊坤宮,禦筆匾為:懿恭婉順

(讀書)

《姜後脫簪圖》,挂在啟祥宮,禦筆匾為:勤襄内政

(相夫)

《班姬辭辇圖》,挂在永壽宮,禦筆匾為:令儀淑德

(知禮)

《許後奉案圖》,挂在鐘粹宮,禦筆匾為:淑順溫和

(尊老)

《馬後練衣圖》,挂在景陽宮,禦筆匾為:柔嘉肅靜

(節儉)

《徐妃直谏圖》,挂在承乾宮,禦筆匾為:德成柔順

(忠直)

《樊姬谏獵圖》,挂在永和宮,禦筆匾為:儀昭淑慎

(勸谏)

《燕姞夢蘭圖》,挂在景仁宮,禦筆匾為:贊德宮闱

(願景)

《曹後重農圖》,挂在延禧宮,禦筆匾為:慎贊徽音

(勤勞)

每逢“宮裡過大年”之時,妃子們都會在各自的宮殿裡與古代賢妃相遇,接受來自宮廷的政治品德和業務素質教育。乾隆是完美主義者,于人、于事務求完美,對自己也不例外,所以他晚年自稱“十全老人”,表明自己已經功德圓滿。十全十美,這固然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在現實世界裡,哪裡有什麼十全十美?

“十全老人”乾隆,至少在一個方面是殘缺不全的——在情感上,他不能算是一個成功者。他成功過,他和孝賢皇後共同生活的二十二年,讓他抵達了幸福生活頂峰,孝賢皇後死後,又讓他從頂峰跌落到谷底,他的情感生活,高開低走,縱然有再多的妃子,縱然這些妃子都被教育成德才兼備模範标兵,他的情感世界仍然一片狼藉,他曾經的成功,恰恰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古代紫禁城的生活(京華物語⑩明清紫禁城内)16

《宮訓圖》(局部)

乾隆的心中不能容錯,更不能去糾錯,隻能用華美的幻象自欺欺人,這,或許就是乾隆最大的錯。乾隆中期以後,在華美的表象之下,他的王朝正在迅速地潰爛,與他情感世界的荒蕪完全成正比。

後宮裡美眷如花,掩不住乾隆内心的凄清。自打孝賢皇後去世,他就養成了獨眠的習慣。即使有妃子會陪伴他過夜,但那妃子被裹在被子裡抱走以後,留給他的,仍然是無邊的寂寞。乾隆就躺在這樣的寂寞裡,心情黯然地老去。

本文摘自《故宮六百年》,經出版方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刊發。

撰文 祝勇

摘編 徐學勤

編輯 徐偉

校對 趙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