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記憶過程特點比較?一、記憶的含義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再現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練習過的動作等以映象的形式在人腦中保持,以後在一定條件的影響下重新得到恢複這種在人腦中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再現的過程就是記憶 記憶是通過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三個基本環節在人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識記是記憶過程的第一個基本環節,是指個體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具有選擇性的特點保持是指已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基本環節再認或回憶是在不同條件下恢複過去經驗的過程經曆過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們在頭腦中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稱為回憶經曆過的事物再次出現在面前,感到熟悉并能把它們加以确認的過程稱為再認既不能再認又不能回憶的現象稱為遺忘,遺忘是保持的對立面再認或回憶是記憶過程的第三個基本環節記憶過程中的三個基本環節相互依存、密切聯系沒有識記就談不上對經驗的保持,沒有識記和保持,就不可能對經驗過的事物進行回憶或再認因此,識記和保持是再認或回憶的前提,再認或回憶則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并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識記和保持的内容 從信息加工的觀點看,記憶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對信息的編碼相當于識記過程,對信息的儲存相當于保持過程,對信息的提取相當于再認或回憶過程儲存在人腦中的信息在應用時不能提取或提取發生錯誤則相當于遺忘 記憶作為基本的心理過程對保證人的正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人通過感知從外界獲得信息,如果不能保留就不可能獲得知識和經驗,就不能形成概念或進行判斷和推理,也就不能适應複雜多變的客觀環境沒有記憶,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将總是停留在新生兒的水平,不可能有個性心理的正常發展記憶将人的心理活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結成一個整體,是人的心理過程在時間上得以持續的根本保證,它使人的心理發展、知識積累和個性形成得以最終實現,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人類記憶過程特點比較?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記憶的含義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再現。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練習過的動作等以映象的形式在人腦中保持,以後在一定條件的影響下重新得到恢複。這種在人腦中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再現的過程就是記憶。 記憶是通過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三個基本環節在人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識記是記憶過程的第一個基本環節,是指個體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具有選擇性的特點。保持是指已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基本環節。再認或回憶是在不同條件下恢複過去經驗的過程。經曆過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們在頭腦中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稱為回憶。經曆過的事物再次出現在面前,感到熟悉并能把它們加以确認的過程稱為再認。既不能再認又不能回憶的現象稱為遺忘,遺忘是保持的對立面。再認或回憶是記憶過程的第三個基本環節。記憶過程中的三個基本環節相互依存、密切聯系。沒有識記就談不上對經驗的保持,沒有識記和保持,就不可能對經驗過的事物進行回憶或再認。因此,識記和保持是再認或回憶的前提,再認或回憶則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并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識記和保持的内容。 從信息加工的觀點看,記憶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對信息的編碼相當于識記過程,對信息的儲存相當于保持過程,對信息的提取相當于再認或回憶過程。儲存在人腦中的信息在應用時不能提取或提取發生錯誤則相當于遺忘。 記憶作為基本的心理過程對保證人的正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人通過感知從外界獲得信息,如果不能保留就不可能獲得知識和經驗,就不能形成概念或進行判斷和推理,也就不能适應複雜多變的客觀環境。沒有記憶,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将總是停留在新生兒的水平,不可能有個性心理的正常發展。記憶将人的心理活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結成一個整體,是人的心理過程在時間上得以持續的根本保證,它使人的心理發展、知識積累和個性形成得以最終實現。
二、記憶的分類
(一)形象記憶、情緒記憶、邏輯記憶和動作記憶 根據記憶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記憶分為形象記憶、情緒記憶、邏輯記憶和動作記憶。 1.形象記憶 形象記憶是個人以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為内容的記憶。它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體形象,具有鮮明的“直觀”性,以表象的形式儲存,與人的形象思維密切相關。一般人以視覺和聽覺的形象記憶為主,也存在着某些觸覺的形象記憶。對于視覺形象記憶或聽覺形象記憶缺乏的人來說,一般就很難獲得鮮明的視聽表象,但這種不足往往以觸覺記憶或嗅覺記憶進行補償。 2.情緒記憶 情緒記憶是個人以曾經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内容的記憶。引起情緒和情感的事件已經過去,但對該事件的體驗則保存在記憶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緒、情感又會重新被體驗到。強烈的、對人有重大意義的情緒和情感保持的時間較長久并容易被再次體驗。情緒記憶既可能是積極愉快的體驗,也可能是消極不愉快的體驗。積極愉快的情緒記憶對人的行為有激勵作用,不愉快的消極情緒記憶可能降低人的活動效率。情緒記憶的性質和強度的變化,是由過去引起情緒、情感體驗的事物與主體當前需要之間的關系所決定的。 3.邏輯記憶 邏輯記憶是指以邏輯思維成果和邏輯判斷等邏輯思維過程為内容的記憶。科學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反映了事物的意義、特征、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是邏輯思維的結果。邏輯記憶是以語詞為中介,為人類所特有,在學習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 4.動作記憶 動作記憶又稱為運動記憶,是個人以過去經曆過的身體的運動狀态或動作形象為内容的記憶。動作記憶是以過去的運動或操作所形成的表象為前提,沒有運動表象就沒有動作記憶。動作表象來源于對自己動作的知覺以及對他人動作和圖案中動作姿勢的知覺。動作記憶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較容易,也不容易遺忘,它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 圖爾文(E.Tulving)将長時記憶分為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 1.情景記憶 情景記憶是個人以親身經曆的、發生在一定時間和地點的事件或情景為内容的記憶。情景記憶接受和儲存的信息與個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及某個特定時間、地點相關,并以個人的經曆為參照,是個人真實生活的記憶。情景記憶對應于語義記憶,但與語義記憶有重大區别。情景記憶由于受到一定時空的限制,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幹擾。另外,對已儲存的信息的提取比較緩慢,往往需要通過努力對相關線索進行搜索。 2.語義記憶 語義記憶是個人對各種有組織的知識為内容的記憶,又稱為語詞邏輯記憶。語義記憶是以語詞所概括的事物的關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義和性質為内容的記憶。例如,概念、定理、公式和規則等。語義記憶的組織是抽象的和概括的,所包含的信息不受接收信息的具體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以意義為參照。語義記憶對應于情景記憶。由于語義記憶的信息不易受各種因素的幹擾,比較穩定,提取較迅速,因此往往不需要做明顯努力的線索搜尋。語義記憶為人類所特有,與人的抽象思維密切聯系,在實踐活動中,随着個體的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不斷提高。 (三)内隐記憶和外顯記憶 根據記憶時意識參與的程度,可以把記憶分為内隐記憶和外顯記憶。 1.内隐記憶 内隐記憶是指在無意識情況下,個體過去的經驗自動地對當前作業産生影響的記憶。内隐記憶強調信息提取過程中的無意識性,而不關注識記信息的過程。一般來說,當個體在記憶某項任務時,會不知不覺地反映出先前曾經識記的内容,說明在完成任務項目時,受到了以前學習中所獲得信息的影響,或者說正是先前的學習,使其在完成當前作業時會容易些。内隐記憶在生活中屢見不鮮,例如,廣告中的純接觸效應與阈下廣告,以及人際交往中的印象的形成等都具有内隐記憶内容的影響。 2.外顯記憶 外顯記憶是指個體有意識地或主動地收集某些經驗來完成當前作業的記憶。外顯記憶是有意識地提取信息的記憶,其特點是強調信息提取過程的有意識性,而不是信息識記過程的有意識性。外顯記憶能夠用語言進行比較準确的描述,即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利用自由回憶、線索回憶和再認等,将記憶中的内容表述出來。 (四)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根據信息加工處理與儲存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記憶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1.陳述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是對有關事件和事實性信息的記憶,例如,對于人名、地名、名詞解釋以及定理、定律等的記憶。陳述性記憶具有可以言傳的特征,即在需要時可将記得的事實表述出來。 2.程序性記憶
程序性記憶是對具有先後順序活動的記憶。程序性記憶主要包括心智技能和動作技能兩部分,它是經過個體觀察學習與操作練習而習得的記憶。程序性記憶按一定程序習得,開始時比較困難,但一旦掌握便很難遺忘。如小時候學會彈鋼琴,幾十年以後仍然不忘,如果已經達到了純熟程度,那麼程序性記憶的信息檢索會以自動化的方式進行。程序性記憶的顯著特點是難以言傳。從個體的發展來看,個體首先發展的是程序性記憶,例如,自幼學習的動作技能,如寫字、騎車和吃飯等,都是通過練習而獲得的程序性記憶。 三、記憶的生理機制 記憶的生理機制是一個異常複雜的問題。巴甫洛夫用暫時神經聯系來解釋記憶,随着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記憶的生理機制進行了多學科實驗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論。 (一)記憶機能定位說 記憶機能定位說認為,大腦中存在着視覺記憶的視覺中樞、聽覺記憶的聽覺中樞、語言記憶的言語中樞和動作記憶的運動中樞,其例證來自臨床病例的觀察。加拿大著名神經外科醫生潘菲爾德(W.Penfield)認為,記憶與大腦皮質的額葉和颞葉有着密切的關系。他在給腦患者施行開顱手術治療時發現:當微電極刺激患者右側颞葉時,會引起患者對往事的鮮明回憶,甚至“聽”到了過去曾聽過的歌曲,還能随着音樂節律斷續哼唱出來。這被稱為“誘發性回憶”。“誘發性回憶”大多是以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出現,而在刺激大腦皮質其他區域時則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科恩(Cohen)在給抑郁症患者腦的不同部位施以電擊引起痙攣時也發現:電擊患者左腦,會損害其言語記憶,但不影響形象記憶;電擊患者右腦,則會損害其形象記憶,但對言語記憶影響不大。因此,他認為:言語記憶的信息可能儲存在大腦左半球,形象記憶的信息可能儲存在大腦右半球。 (二)記憶機能整體說 記憶機能整體說認為記憶是一種整合的心理現象,在大腦中并不存在單純的記憶中樞。美國心理學家拉希萊(K.Lashley)最早對記憶機能定位說提出挑戰。他通過切除動物大腦皮質的一系列實驗發現,動物學習記憶的成績與破壞大腦皮質的特定部位關系不大,而與大腦皮質被損傷部位的大小有關,破壞的面積越大,對學習記憶的影響越大,記憶喪失越嚴重。由此他推斷,記憶的保持并不依賴于大腦皮質的精确結構部位,而是與廣泛的神經細胞活動有關,是整個大腦皮質的機能。 (三)記憶分子學說 記憶分子學說認為記憶經驗是由神經元内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來承擔的。神經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是借助核糖核酸(RNA)傳遞遺傳信息的。通過由學習引起的神經活動可以改變與之有關的神經元内部核糖核酸的細微化學結構,就像遺傳經驗能夠反映在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細微結構中一樣。 瑞典神經生物化學家海登(H.Hyden)通過訓練白鼠走鋼絲,然後對其進行解剖,發現白鼠腦内與平衡活動相關的神經細胞的RNA含量顯著增加,組成成分也有相應變化,因此他認為生物大分子是記憶信息儲存單元,RNA和DNA是記憶信息的化學分子載體。 另外一些驗證性實驗表明,把抑制RNA産生的化學物質注入動物腦内,會使動物的學習記憶能力明顯減退或完全消失,如果把促進RNA産生的化學物質注入動物腦内,則能提高動物的學習記憶能力,這說明RNA的變化是個體學習和記憶的生物基礎。 對記憶生理機制的研究很多,還涉及記憶的突觸生長說、反響回路說、長時程增強作用等記憶的腦細胞機制。從已有的實驗結果和臨床實驗看,對記憶機能的定位說、整體說、分子說等,都不應該簡單否定或絕對化。記憶是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是中樞神經系統不同部位參與的聯合活動,但不同部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既要從大腦皮質上宏觀探讨記憶的生理機制,又要從神經元分子的微觀生物化學結構上來揭開記憶的奧秘。隻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了解人類記憶之本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