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
——錢穆
目前全國各地方“兩會”已陸續收官。即将迎來2020年全國“兩會”在北京的召開。
今年的地方“兩會”正值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兩會”代表見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禮”,成為今年一道獨特的、很接中國傳統文化地氣的風景。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
禮儀生活交織着種種敬意與溫情,在我們這個泱泱大國世代傳承。這裡的“禮”包含了禮制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現代文明社會的“禮”很多都是從傳統社會中傳承發展而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現代常見的“拱手禮”的文化内涵與形式特征:
拱手禮的曆史淵源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無時不在。“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這首兒歌讓我們從小懂得基本的相見之禮。
然而“握手禮”是西方舶來品,中國古代用的是“拱手禮”(作揖)。拱手禮在古代用于一般性的打招呼。即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向對方緻意。
拱手禮始于上古,有模仿帶手枷奴隸的含義,意為願作對方奴仆,以表自謙。自西周以來,同輩間見面交往已在廣泛使用。《禮記·曲禮上》記載道,“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論語·微子》也記載了子路對孔子行拱手禮,“子路拱而立”。
古人見面行拱手禮
中國古代在秦漢以前延生的禮儀規範動作,大多數是在慧識悊學指導下産生。以觀察人體生命動态和靜态能量場是否符合“得一”的原則而确定。“抱元守一”,是肢體動與靜的普遍要求。
垂手于身體兩側,人體仍然處于左右陰陽獨立的分散狀态。
而左右手陰陽疊合以後,身體能量場則處于較為理想的“合一”場态。
拱手禮的形式與内涵
拱手禮的核心動作是“拱手”。行禮時,雙腿站直,上身直立(一般适于對平輩)或微俯(一般适于對尊長),雙手相互握合于胸前,形成一個拱形,也可一手虛握,另一隻手包住,不高于颚,不低于胸,有節奏地晃動兩三下。用于遙祝時,手可擡高,甯高不低,不能低于胸。
拱手禮示範圖
需要注意的是,拱手禮男女有别。中國古人以“左”為敬,因此男子行拱手禮時,左手包右手,以左示人,表示真誠、友善與尊重;女子行禮時,右手在外,左手在内。簡單來說,就是“男左女右”“男抱拳女壓手”,約定俗成。如遇喪事,則正好相反。
拱手禮的适用場合
拱手禮毫無疑問是禮儀界的一張“王牌”。重大節日可以用,重要場面少不了;見面可以用,告别也能用;祝賀恭喜可以用,感謝道歉同樣行。“一對一”可以用,“一對多”不失禮;站着可行,坐着同樣行。
除夕夜,新聞聯播主持人拱手緻意:“給您拜年了”,億萬觀衆收到新春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拱手禮和抱拳禮不同,使用場合也不同,不要混淆哦。抱拳禮,是習武之人的通用禮儀,大緻有兩種,一是“右掌左拳”,有決生死之意;二是“左掌右拳”,表示切磋而已。
抱拳禮
拱手之禮,簡單、方便、實用,更重要的是衛生。行禮時,人與人之間相隔一米半左右,符合疫情防控和複工複産期間流行病學專家要求的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
見面拱手,吃飯分餐。既能避風險、保安全;又能順人情、得事體,何樂而不為?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态,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敬人如果沒有發自内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
傳統禮儀中誠敬謙讓,和衆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從今年地方“兩會”代表見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禮”可以看出,傳統禮儀文化具備了普遍應用的條件,充分說明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前進了一大步。在這種情況下,将“禮儀”進行引導和提升,正是時代給予我們的良好契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