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元雜劇的文化常識

關于元雜劇的文化常識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05:28:38

關于元雜劇的文化常識?作者:汪榮電視劇《夢華錄》可謂是2022年現象級影視作品與近些年其他熱播劇内容來源不同,該劇并非改編自熱門的網絡小說,而是改編自元代戲劇名家關漢卿的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簡稱《救風塵》)可以說,元代雜劇《救風塵》高超的叙事藝術為《夢華錄》奠定了良好的劇作基礎這不禁引起了我們對元劇的興趣,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關于元雜劇的文化常識?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關于元雜劇的文化常識(從夢華錄看古人市井文化)1

關于元雜劇的文化常識

作者:汪榮

電視劇《夢華錄》可謂是2022年現象級影視作品。與近些年其他熱播劇内容來源不同,該劇并非改編自熱門的網絡小說,而是改編自元代戲劇名家關漢卿的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簡稱《救風塵》)。可以說,元代雜劇《救風塵》高超的叙事藝術為《夢華錄》奠定了良好的劇作基礎。這不禁引起了我們對元劇的興趣。

著名藝術家李斛繪制的關漢卿像。資料圖

元代是雜劇的繁榮期

熟悉中國文學的人都知道,中國素來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這個說法指出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基本脈絡,也點出了中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的幾大高峰。元曲正是“一代之文學”的代表。

從文學知識上來說,元雜劇和散曲被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而散曲是詩歌。按照常理來說,兩者屬于不同的文體,不過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由于元雜劇的影響太大,所以有人以雜劇來指代元曲。換言之,作為元代文學高峰的元曲就是出自雜劇。元雜劇形成于宋代,但在元代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中國戲曲史上,元雜劇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中國戲劇發展的高光時刻,它成為中國戲曲藝術最早的成熟樣态,并為明清時期的戲劇發展奠定了基礎。元雜劇在内容上十分多元豐富,往往以反映民生疾苦為主,演繹出活潑生動的民間生活世界。在結構上,元雜劇表現為“四折一楔子”,《救風塵》就是典型的四折雜劇。

元雜劇的代表作家是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緻遠,他們也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流派雜劇的創作成就。元雜劇的代表作包括《窦娥冤》《倩女離魂》《漢宮秋》《梧桐雨》等。關漢卿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位,他擅長寫作悲劇,《窦娥冤》就是他最知名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救風塵》恰恰是一個例外,也是關漢卿作品中悲劇性最少的一部。

元雜劇的叙事與文學魅力

元雜劇屬于戲曲藝術。作為一種為了舞台表演服務的文學形式,元雜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它通過将詩歌、音樂、表演、念白相結合,演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元雜劇往往有豐滿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富有戲劇性的情節設置,同時也在文辭上下功夫,有着富于音樂性、既優美又通俗的文學語言,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别樣魅力。

從現存的劇本可以看出,元雜劇的創作已經趨于成熟,是十分精緻的文藝創作。首先,元雜劇在内容上征用了大量在民間流傳已久的故事,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生活,在素材的來源上十分廣泛。其次,元雜劇角色被分為旦、末、淨、雜,這些角色之間分工明确,并被予以高度象征化和藝術化的表現。最後,元雜劇的文辭非常優美,繼承了唐詩宋詞的抒情性,同時又予以通俗化的表現,通過唱和說白結合的方式推進叙事,“曲白相生”之間将作者的情感傾注其中。

例如,《夢華錄》的原著關漢卿的《救風塵》中,主要講述的是趙盼兒救宋引章的故事:汴梁歌姬宋引章被富家子弟周舍所引誘,輕信并嫁給了周舍,婚後遭周舍折辱和毆打。她寫信給姐妹趙盼兒求救,趙盼兒施加巧計,以自身為引,從周舍手中騙得休書,成功救出宋引章。

雜劇中的趙盼兒聰慧而機智,體現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氣,同時故事的編織圍繞着“救”展開,高度集中的情節編織體現了強烈的戲劇張力。而電視劇的改編正是以此情節為引子進行展開,将故事人物和情節擴充,講述趙盼兒、宋引章和孫三娘這三個平凡女人進東京開茶坊創業的故事。

可以說,《救風塵》的原著為《夢華錄》的改編提供了良好的叙事資源和文學基礎。

文人融入元雜劇創作

元雜劇的興盛有其社會原因和經濟原因。一方面,元代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建立的朝代,也是典型的多民族交融交往後發展的王朝,上層社會喜歡諸如歌舞戲曲這類的表演形式,且在社會風氣上更為開放,這使得戲曲這種平民化和通俗化的藝術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這是元雜劇發展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元代經濟和商業的繁榮,使得戲劇表演更為社會化和商業化,成為城市民衆消遣和娛樂的重要方式,因此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不過,頗有反諷意味的是,元雜劇的興盛與元代文人地位的下降相關。元代朝廷并不重視文人的作用,讓讀書人處在“九儒十丐”的地位,這使得文人的身份和地位下降,他們不再像中國曆史上其他朝代一樣屬于處在社會上層的精英階層。同時,由于元代一直沒有恢複科舉制度,這使得大量文人缺少了“學而優則仕”的上升空間,隻能下沉到民間社會中,這使得元代文人與民衆的關系異常密切。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些滿腹才情的文人淪落都市,與民間藝人相結合,為勾欄瓦肆寫作雜劇和唱詞等,而他們的有機參與對提升雜劇的藝術品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于是像關漢卿這樣的劇作家脫穎而出。他一方面十分熟悉和了解民間社會和民衆生活,能夠将素材加工整理為成熟的叙事作品;另一方面又有較高的文學素養,能夠将文人的文學才華貫穿到創作中。因此,元雜劇的創作格外興盛,成為中國曆史上戲劇發展的高峰。

毫無疑問,像關漢卿《救風塵》這樣的中國古典文學的名作,不僅是在曆史和時間的淘洗中積澱下來的藝術精品,也是中國人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諸如此類的叙事作品還有很多,唐傳奇、宋話本、元雜劇、明清小說中精彩的故事比比皆是,展示了中國人獨有的情義和倫理,都可以供現代的創作者改編使用。

(作者簡介:汪榮,海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來源: 海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