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和田玉有幾條口訣:
買青不買灰,買細不買白,買油不買亮,買僵不買瓷,買山料不買仿籽,買喜歡不買便宜。
今天我們就從“買青不買灰”講起,詳盡地探讨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原因一:玉質上的差異。
和田玉的閃青,是由礦物構成中的陽起石成分産生。這是一種矽酸鹽類礦物,青綠、透明,具有光澤。
陽起石含量高的和田玉細膩油潤,但是會有閃青現象,在和田籽料中最為常見。
而同樣是和田玉,灰色的産生就顯得不那麼愉快了。之所以會産生“閃灰”現象,大多數是由于玉石内部混入了方解石成分所緻。
在以前的國标中,這種成分是造成青海新坑料不能出具和田玉證書的直接原因,自然不是什麼讨喜的存在。
閃灰料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發悶、生澀,缺乏和田玉基本的糯性與油潤感。
仔細觀察還會發現一些類似絮狀的白棉結構,穿插在松散的玉質中若隐若現。
對比之下,高下立判。
原因二:加工中的變化。
經常做和田玉開料的朋友都知道,閃青料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加工打磨之後會出現神奇的“反白”現象,如果在雕刻之後就更加明顯。
同樣是籽料雕件,表面的色度一個偏青一個發灰,但是成品的效果卻大有不同。
閃青料開料之後,内部細膩油潤、糯性十足,雕刻打磨之後的成品已近乎暖白,就像是一塊切開的羊油。
反觀閃灰料就糾結得多,打磨表面之後,玉石色調變得更加灰暗。沒有天然毛孔的加持,光澤度也不複存在。
還要時刻小心,祈禱抛光過程中不要冒出白棉。
可惜運氣不好,白棉不期而至,讓人防不勝防。
原因三:皮色上的選擇。
常言道“好皮無好玉,好玉無好皮”,皮色和玉質原本難以共存。但是到了閃青料上,一切似乎變得順理成章。
紅皮肉青,黃沁肉青,油皮肉青,聚皮肉青,灑金皮肉青……
最後滿皮看不見玉肉,一打燈裡面還是肉青。
也許青玉沒有白玉那樣的讨人喜歡,但是它對皮色的包容度卻遠高于白玉,說這是加分項我想不會有異議吧?
上面說閃灰料裡常有棉,棉這個東西一般都會組團出動,而它要命的搭檔就是僵皮。
閃灰料上最常見的皮色就是這種僵皮,這種皮色無論賞玩還是雕刻,都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存在。
切掉還是扔在一邊,選哪個都讓人開心不起來。
原因四:把玩後的效果。
有人問我,如果長期盤玩一塊玉料,買什麼樣的最好?
我的回答是買好的。
雖然有點氣人,但絕對是實話。因為花同樣的時間,下同樣的功夫,不同的玉質感受可是天差地别。
閃灰料佩戴一段時間之後,色調越來越暗,油性不增反減,方解石的晶體結構也加劇了内部的顆粒感,“反灰”之勢在所難免。
倒是閃青料,不顯山不露水,逐漸形成了一層亞光質感的表面包漿。玉質也越發油潤細膩,看上去十分養眼。
看來“買青不買灰”的确有一定道理,接下來還會對其他技巧進行講解,希望您持續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