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今天菜不鹹,我們一直在研究美食的路上。
今天我們探尋一下小時候吃過的零食,對于我來說,零食并不像今天的孩子那樣随處可見,在我們那個時期是非常難得的,有的時候都隻能遠遠地望着,甚至于到了你跟前你也沒機會吃,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家的條件不太好,這些東西都是在作為重要的禮品贈送親戚朋友的,我們是很少吃到的,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每家每戶的生活條件好了,這些點心一樣的吃食才逐漸走進我們的視野,成為我們的重要零食品種。
大餅幹
小時候喜歡吃的零食大都是親戚給買的,記得我的幾個姨來家裡串門,通常都會帶上一些用草紙包着的大餅幹,這是除了水果罐頭以外可以動用不多的美食。水果罐頭要留着給别人送禮用,隻有這個老式大餅幹,我們才有支配權,但是也不能自己一個人獨自吃,姐弟三個每人一塊,掰一小塊細細品嘗,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那麼好吃,宣軟香甜,常常是一塊下肚之後還意猶未盡,而這種大餅幹會粘滿嘴巴,塞滿牙床,還會用手指頭扣下來咂摸一下。
兒時的味道總是帶着幸福的感覺,特别容易滿足,一塊餅幹一顆糖果,足以讓我們快樂一陣子,小時候的生活雖然簡單但是感覺富足而又快樂。#8月吃什麼##健康樂享官#
江米條
小時候在農村喜宴上這道小吃是當成一道菜上桌的,我們那會管它叫豆兒根,是用白面制作的,酥酥脆脆的,又香又甜。
那會農村辦喜事,都在自己家裡搭大竈台,像炸豆根一樣的炸貨是頭一天就要準備的,滿院子飄着大豆油的味道,聞着都香。
後來才知道這玩意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江米條,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一種手法制作出來的,而農村宴席上卻很少見到老廚師自己制作的豆根了,大都買現成的裝盤就可以了。
直到現在偶爾也會買一點嘗嘗,但是總感覺沒有了小時候的味道,不知道是生活條件好了,還是時過境遷,反正失去的不僅僅是兒時的味道,還有斑駁的記憶。
果子蛋糕
小時候吃這個東西也是不太容易的事,除非送禮剩下的時候,這種蛋糕在東北老家叫果子,老一輩管它叫槽子糕。
是70/80年代送禮的首選産品,普通關系的是兩盒禮兒即兩包果子,兩瓶水果罐頭。四盒禮兒就是四樣東西,外加兩包白糖和兩瓶濱州白酒。普通關系的兩盒禮兒就可以了,直近親屬一般是四盒禮兒。
一般送禮的東西都是不能打開吃的,多半留着再回禮時送出去。等到回禮的都分配完了,要是有剩餘的點心才是我們的零食。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一直不知道果子是松軟的,那會的果子擱到現在說就是過期食品,特别的幹硬,就像用微波爐打饅頭打幹了的那種,咬都咬不動的感覺,說的是真的,在信息閉塞的農村那種地方,再加上大家普遍對這個食物不了解,缺乏認知,幹硬的果子被當成好東西,而沒有人覺得不正常,所以對這種點心的認定,一直持續到十八歲打工以後,才吃到真正的蛋糕,原料是這個味道跟過去的真是天壤之别!相比之下,閉塞的我們真是一言難盡!
今天這些食物已經不再是家裡的稀缺資源,甚至于不太愛吃這種甜味的食品,看到這種老式蛋糕,隻是常常勾起小時候的回憶,那感覺酸爽極了!
皮豆
這個東西,不知道你們那叫什麼,在東北我們叫皮豆兒!是的,叫皮豆兒!很多地方都叫它魚皮花生。在小時候要是能有一點皮豆兒裝在兜裡,時不時掏出一顆嚼了,細細地咂摸着它的味道,酥、香、脆、甜,富足感是溢于言表。如果再分給夥伴兩顆,兩人的關系立馬就親近了許多。小時候的零食對我來說都是比較奢侈的事情,因為很多時候都隻能遠遠地望着,其實大部分的孩子都和我一樣,隻有極少許的孩子才會較早的享受這種美味。
那會兒的皮豆還不是成包的是散的,花上一兩毛就可以得到一把皮豆子,讓自己高興上一段時間。現在倒是很少吃這種小零食了,即使去超市也不太注意它的存在,其實它一直都在,隻是太多的小吃零食占滿了我們的購物袋,以至于我們漸漸地忽略了它,偶然發現了袋裝的皮豆兒,味道豐富了許多,于是買了一包,磕上一個,和小時候的味道一樣,其實它不曾遠走,它就靜靜地躺在我們的回憶裡,毫不起眼卻難以真正忘卻!
關東糖
這個東西我們小時候叫大塊糖,種玉米的農戶,有的時候會做這種大塊糖來賣。那會的大塊糖比較粘牙,沒有現在這麼酥脆,可能沒有現在的工藝好吧,但是能換一點大塊糖,但不是什麼奢侈的事,父母看到這個,多多少少會給我們換上一點,那個時期用糧食或雞蛋來換東西吃是很正常的事,現在叫易貨。小時候的東北農村用糧食來兌換油、面粉、西瓜、瓜、豆腐、小吃等都是通用的做法,一邊用老式的秤稱了糧食,一邊換了物件,皆大歡喜,如果不能及時兌換,就可以賒欠到上秋以後,早期農村的購買方式大都是這樣,至少我們老家都是這樣操作的,大家都習以為常。
苞米豆
看到這個爆米花機,大部分人的回憶都會被勾起來了,這是諸多零食中,最受大人推崇的一種小吃,隻要村裡有爆破的身影出現時,一準兒有崩爆米花的,而且這個消息傳得也快,你會迅速知道爆米花的地點,這是農村生活的特點,誰家有點事,馬上全村人都知道了,傳播消息的速度不亞于現在的網絡。但凡有爆米花的設備出現,家長都會讓孩子帶上玉米或大米,玉米的比較多,大米太金貴了,崩上一鍋回來。那會需要自己帶柴火,自己搖爆米花機器,即使這樣也願意守在那裡,就為了崩一鍋好吃的爆米花。那會的爆米花原味的居多,偶爾會放點白糖進去,但即使是原味爆米花也是樂此不疲,用這玩意兒占嘴是最好不過了,抓倆把塞嘴裡,也是比較慰藉的事情。
其實爆米花是後來才有的吃食,早期的玉米是自己可以炒苞米豆吃的額,大多在冬天的時候去别人家借沙子回來,這種沙子是炒過的熟沙子,水分已經炒幹,再者這種沙子是經過篩子篩選過的,太細的泥沙是不能用的,是那種顆粒狀比較明顯的沙子,這樣炒出來的苞米豆才不會牙碜,而且熟沙子比較省事,拿過來就可以用,所以街坊鄰居互相借東西用都是正常現象。
如果是新沙子,第一次用的時候需要炒上很長時間把沙子炒成需要的樣子。到了冬天,我們姐弟就會時不常炒一鍋苞米豆吃,我負責燒火,姐姐負責炒。需要先把沙子炒熱,再放入玉米粒,然後就是不停的用刷子翻炒,使玉米粒受熱均勻,火不能停但不是急,保持好沙子的溫度,直到玉米粒炒至酥脆,微有焦黃色時,就要把沙子和玉米豆都盛出來了,然後用篩子把沙子篩出去,苞米豆就都留在篩子裡了,再攤開晾一下就可以了,其實最省事的是第二鍋,因為沙子是燙的,炒起來更快捷一些。
這種炒熟的玉米豆也叫啞巴豆,是我的小時候最愛吃的一種小零食,也是帶給我記憶最深的一種食物,因為在70/80年代物質生活不太富裕的時期,正是這些毫不起眼的小吃或者小零食伴随着我們的童年,在閑暇之餘帶給我們許多的歡樂和幸福,其實幸福很簡單,就是你小小的渴望得到實現的時候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兒時的我們并沒有那麼多的奢望,也更能體會父母的勞作的辛苦,體會父母的不易,所以在那個時期成長起來的我們,不矯情不造作,因為父輩的勤勞和節儉一直影響着我們,直到今天。
尋味童真,尋味美好,感謝閱讀,我是今天菜不鹹,超級喜愛美食的餐飲人,喜歡美食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想了解更多做菜小技巧和餐飲行業知識可留言交流,有不同的建議可評論區留言,再次感謝支持!【原創内容 抄襲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