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幢:讀音 jīng chuáng。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又稱幢幡。 由于佛教的傳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将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後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國五代二宋時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慈聖寺經幢
幢是一種帶有宣傳性和紀念性的藝術建築。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紀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種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樹一石,宛如中國長方形的碑。唐宋以來,建幢之風盛行,有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羅尼經幢,也有為紀念高僧而建的墓幢。
中國經幢多為石質,鐵鑄較少。一般有圓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組成,幢身刻陀羅尼經文,基座和幢頂則雕飾花卉、雲紋以及佛、菩薩像。
指刻有經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二層、三層、四層、六層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為最多。幢身立于三層基壇之上,隔以蓮華座、天蓋等,下層柱身刻經文,上層柱身镌題額或願文。基壇及天蓋,各有天人、獅子、羅漢等雕刻。
慈勝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溫縣番田鎮大吳村。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627─649)。
一千三百多年間,慈勝寺曆經唐宋,毀于兵焚,元至元年間(1264─1294)重建,鼎
盛時,中軸線四進院落五座殿宇,配殿僧舍布滿兩廂,僧衆過百。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石幢,建于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高5.4米,共有十五層。上部為摩尼寶珠、方形花托、仰蓮、八角屋頂、龍首怪獸、方形城阙、寶蓋,中部是刻著經文的八棱石柱,下部為祥雲幢座、覆蓮、方形須彌座、兩層八瓣蓮座、八面底座、圭角。石雕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暢,姿态華麗生動,為中國保存完整的同時代僅僅兩個石經幢之一(另一個在北京),殊為珍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