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ì
日
象形字,像天上的太陽。外面的圓形,表示太陽總是圓的;中間的一點,表示太陽是實心的。
1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日部》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囗一,象形。
《釋名·釋天》:日,實也,光明盛實也。
“日”字的本義就是指太陽。太陽随着地球的自轉而每天東升西落,于是人們又将“日”引申為一個晝夜。
2
小 常 識
日影長短的變化古人用一根八尺長的杆子來觀測日影,可以找到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時刻是正午。而且知道,每天正午日影的長短都是在變化的,冬至這一天的日影最長,夏至這一天的日影最短。所以古人通過日影長短的變化,可以觀測到冬至和夏至這二個時間點。
日出日落點的變化
太陽每天并不是在同一個點東升西落,日出與日落點的位置是每天都在變化的。一年之中,隻有春分和秋分這二天,太陽是從正東方升起,從正西方落下。如果我們有幸在這二天去吳哥窟,并在中軸線上看日出,就能看到太陽正好是從五個佛塔中間一個的頂端升起。
過了春分,日出與日落點的位置就向北移動,到夏至這一天,到達最北端,然後就折返向南。同樣,過了秋分,日出與日落點的位置就向南移動,到冬至這一天,到達最南端,然後就折返向北。
古人通過日出日落點的變化,就能夠直接觀測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時間點。而通過這四個時間點,就決定了東南西北的空間位置。
幹支紀日古人最初是用十個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紀日,所以有了一旬為十天。又用十二個地支“子醜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來紀月,所以有了一年為十二個月。後來将十個天幹和十二個地支兩兩相配,如:甲子、乙醜、丙寅、丁卯、癸亥,這樣就有六十個組合為一個循環,并用這種方法來紀日、紀月、紀年。在商代的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就已經出現了這種“幹支紀日”法,一直延續至今,還沒有證據表明中間曾經有過間斷或錯亂。
3
以「日」作為偏旁的字
凡是從“日”取義的字,都與太陽和時間的意思有關。從“日”的指事字:旦,夜盡破曉,太陽将出之時。
從“日”的會意字:
是,正直不偏。
早,天剛破曉。
晨,清晨,太陽剛出,七到九點的辰時。
晃/晶,明亮。
旨,本是從匕從口,味道好極了。
昏,日已下沈。
普,遠近一樣。
晉,追着太陽一直前進。
以“日”作意符的形聲字有幾類:
一、名詞:
昧,天未全明之時昕,黎明,日将出。
曉/曙,天剛亮。
旭/昉,太陽始出。
暨,太陽初升略現。
晁,朝的古字。
晞/昀/盼/晖/曜,都是指日光。晌,正午。
昃,太陽西斜。
暮,太陽落到草叢裡了。
晚,日暮傍晚。
晝[晝],指有太陽的白天。
景/晷,日影。
暈,日月周圍的光圈。
昨,隔夜的前一天。
昱/翌,隔夜的後一天。
旬,每十日為一個周期。
時,四季。
春,萬物萌生的季節。
昔,過去大洪水的日子。
曆,天象曆數。
星,星辰。
昴,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星宿。
曇[昙],陰雲密布。
晦,月末月亮消失的昏暗之夜。間,閑的後起字。
智,知的後起字,智慧。
二、形容詞:曚昽,日未明。
暧昧,昏暗不明。
曠,光明。
旺,日暈。
明,有光照亮。
暗,昏暗無光。
昭,日光明亮。
暐,光輝。
晔,光明燦爛。
晴,雨止無雲,天氣晴朗。
晰,清楚明白。
暖,溫暖。
暇,空閑。
旱,久不下雨。
暑,炎熱。
昊,浩然無垠的夏天。
旻,肅殺悲憫的秋天。
晏,晴朗無雲。
昆,兩人并肩在太陽下行走。昌,正直的善言。
暫,時間短暫。
昶,白天的日長。
暢[暢],暢通。
三、動詞:昇[升],太陽升起。昜,日照大地、草木生長。
易,改變、交換。是“溢”字的簡化,“賜”的本字。
昂,仰起。
暴/曝,暴曬。
晾,置于日光下或通風處使其幹燥。
曬,曬的俗字,在陽光下曝曬或取暖。
映,照明。
以“日”為聲符的形聲字:
捏,用手拿捏。
涅,可用做黑色染料的矶石。
4
文 獻 選 讀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君子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做人做事是不是有缺失:替别人打工,我是不是忠于職守了?與朋友相交,我是不是做到誠實守信了?老師傳授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是不是都做到了?
5
成 語 典 故
金烏負日
古人認為太陽在天上的運行,是由一隻三足烏鴉托着太陽在移動。三足烏鴉站在紅日的中央,周圍是閃閃的金光,所以叫“金烏”,也叫“赤烏”。我們在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仰韶文化的彩陶上、餘杭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在東漢的畫像石上,都可以看到“三足烏”和“金烏負日”的形象。
後羿射日
《山海經》裡說天上的太陽原來有十個,背着太陽的這十隻三足烏鴉,平時都栖息在東方大海中的扶桑樹上,每天有一隻輪流到上枝,托着太陽出來遨遊,照耀大地,晚上又回到扶桑樹的下枝休息睡覺。也許這十個太陽覺得無聊了,不想按規則一個個輪流出來,而是一起出來遨遊,結果把大地燒得河流幹枯,魚兒也死了,草木莊稼都燒焦枯萎了。這時後羿為了拯救人類,就張弓搭箭,射下了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适宜,萬物得以生長。
随着知識的進步,古人才慢慢意識到每天出來的太陽其實就是昨天的那個,并不是真的有十個太陽。于是就創造出“後羿射日”的這個神話故事,把多餘的九個太陽射掉了。但這個神話故事,也反映了一旬為十天的來曆。
也可能古人是真的看到過天上有十個太陽,但這可能是彗星或小行星與地球的一次親密撞擊。星球進入了大氣層後,因摩擦燃燒而解體成九塊,發出像太陽一樣的耀眼光芒,在其隕落之處是一片焦土。
誇父追日"
《山海經·海外北經》: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說,在遠古時代有一個部落首領叫誇父,說他不自量力,欲追趕太陽,一直追到太陽落山的地方。他感到口渴,結果喝幹了黃河的水和渭河的水,還不夠,又要去北邊的大湖。結果在路途中因勞累過度而死了,他的桃木手杖也化成了桃林。其實誇父追逐太陽,是用他的手杖在測量日影的長短。由于緯度的不同,日影的長短就會不同。低緯度的地方日影短,高緯度的地方日影長。如果誇父要在他統治的農耕區尋找到一個南北的中心點,他就要測得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影長,取其平均值,然後找到它,這就是大地的中心點。遠古的時候,古人就是用這種方法測得地中,并且在地中建立他的統治。這就是古代中國一定要“居中而治”的觀念。誇父所逐的其實是太陽的影子,目的是沿着黃河一直上溯到渭河流域,在這樣一片廣泛的農耕區尋找大地之中。他所棄之仗,就是測影之槷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