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帶大家細聊一下:三十六計——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原 典
“金蟬脫殼”是一種在被動中争取主動的謀略,通常是以轉移或撤退來擺脫敵人的計策。在《三十六計 為:“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此計本意是指蟬在成蟲的時候,要蛻掉幼蟲的外殼。 皮作掩護,實際上暗中逃脫。兩軍對峙時,一方保持陣地原貌,擺出原地防禦的态勢,使友軍不會産生疑惑 敢貿然進攻。趁敵渾然不覺,秘密轉移主力。
古代戰例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興複漢室,六出祁山,揮師北伐,始終未能成功,終于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 中,星隕五丈原。為防止蜀軍退兵時遭敵追擊受損失,諸葛亮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
姜維遵囑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暗中組織撤退,又命工匠仿照諸葛亮模樣,雕了 肖的木像,羽扇綸巾,坐于車中。
司馬懿率魏軍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則派楊儀帶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列陣迎敵。魏軍遠眺蜀軍,陣容嚴 虹,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是否又有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 疑蜀軍退兵乃誘敵之計,于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則趁魏軍退兵的大好時機,迅速指揮主力 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想發兵追擊,為時已晚,蜀軍已安然撤回漢中,保存了實力。
計謀分析
“金蟬脫殼”用于軍事,一般是指通過僞裝欺騙蒙蔽敵人,撤退或轉移,實現我方戰略目标的謀略。在敵 懸殊的情況下,為了保持“緻人而不緻于人”的主動,不能與對手死打硬拼,必須巧設疑陣,用計脫身,暗中 在不利态勢下有效保存自己,方可另覓破敵良機。
此計的核心在于“脫”。“脫”,并非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存其形,去其實,“走而示之不走”,穩住敵 境。布置好惑敵之“殼”,是此計能否成功的關鍵。用假動作迷惑敵人,才能隐蔽自己“走”的真實意圖。因此, 僞裝一定要自然巧妙,同時還必須分析敵方指揮員的性格特點,因時、因地、因敵用謀,才可能取得成功。
現代條件下,“金蟬脫殼”仍有現實指導意義。對情報作出正确判斷是實施戰争指導的第一個環節。然而 上講的,現象比本質更加豐富多彩一樣,戰争中的“示形”,遠比對抗雙方的實際企圖更加奇妙莫測。高科技 然能幫助人們看到“山那邊的事”,卻不能保證人們看懂對手的企圖。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輕易放走僞裝之敵 我們,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往往可以讓包括“金蟬脫殼”在内的許多傳統計謀煥發新的時代光華。
喜歡的網友可以給小編留下寶貴的意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