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書法家、畫家、詩人,右軍将軍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得到宰相謝安賞識,曆任本州主簿、秘書郎、司徒左長史、吳興太守,累遷中書令等職,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他先後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嫁女于太子司馬德宗(晉安帝)。因此曾為、晉簡文帝司馬昱女婿、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嶽父。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時年四十三歲 。
王獻之精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在楷書和隸書上有深厚功底。在書法史上與王羲之并稱“二王”,有“小聖”之稱。又與張芝、鐘繇、王羲之并稱“書中四賢”。唐人張懷瓘《書估》評其書為“第一等”。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
唐人摹本
縱25.3厘米 橫24.0厘米
日本東京台東區書道博物館藏
▼
【釋文】
新婦服地黃湯來,似減。眠食尚未佳,憂懸不去心。君等前所論事,想必及。謝生未還,可(何)爾。進退不可解,吾當書問也。
“地黃湯”是一種中藥名,這是一篇談及此藥的尺牍,與王獻之《鴨頭丸帖》同。王獻之真迹未能傳承至今,作為模本墨迹有數種傳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黃 湯帖》。全篇書風柔韌兼備,沉着軒昂,一氣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 趙構題簽。為《淳化閣帖》卷第十所收。經賈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寵、文 彭,清代孫承澤、吳榮光、羅振玉遞藏後,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 三日,通過文求堂歸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 親王、英和等六家觀記題跋。吳榮光獲此帖時,模刻于所輯集帖《筠清館帖》。2006年春見于上海博物館《中日書法珍品展》。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局部
魏晉書家,以“鐘王”而論,王羲之的筆法比鐘繇外拓。以“二王”而論,王獻之的筆法又比王羲之外拓,同時王獻之在行筆委曲取勢處和回鋒轉折處,比起王羲之來更加簡便。因此,其字形與體态圓美、流麗、開放,便于抒發性情。
王獻之的貢獻不在于開創了外拓的筆法,追根溯源,這種筆法(古人在漢代簡牍的草書中就已經運用着)而在于将這種筆法作了淋漓盡緻的發揮。并且超越了魏晉名家,達到那個時代的極緻。筆法是直接作用于書法風格的,隻有當運用這種筆法創制出新的格調,造出新的書法樣式,才具有實在的意義。
此帖通篇節奏變化很豐富,第一行以獨立簡潔的行書起勢,最初入筆時,速度較緩而稍矜持,“服”字以後,用筆漸見放縱,至第二行用筆已極灑脫,長畫多頓筆,蓄勢後再放筆而行,如“眠”字豎鈎,“食”字長撇,“尚”字第三、四畫,“憂”字第一橫與橫鈎、“前、所”二字的長橫都有此特點。最後一行前三字都是出鋒收筆,“書問”漸緊,至“也”字戛然而止。《地黃湯帖》點畫精謹,技巧動作一絲不苟。雖然是行書,但字字穩健,饒有楷法。此帖書法較之《中秋帖》一筆書又規整了一些。整體看去勻整、圓美、流麗、開拓,敢于抒發心性,追求自然,是大令法書中的代表作之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