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有什麼情感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有什麼情感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7 07:22:10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有什麼情感(讀書劉金祥七夕節的文化意蘊)1

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是中國民間的七夕節,是上古神話中牛郎織女于天上鵲橋相會的日子。漢代劉歆在《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南朝文人梁宗懔在其所著《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三國時期魏國曹植在《九詠》中記載:“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些是古代典籍對于七夕節内涵和場景的诠釋和描摹。作為中華民族最富浪漫色彩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被稱作乞巧節、女兒節、七姐誕、七娘會等,千百年來七夕節承載和演繹着牛郎織女的凄美愛情傳說,因而又被後世命名為“中國情人節”,2006年國務院将七夕節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詩化社會,以詩詞吟詠七夕是古代文人的風尚。“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七夕》,讓人們深刻領悟和體會七夕的韻緻和況味。“恐是仙家好别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唐朝詩人李商隐一改隐晦迷離的詩風,在《辛未七夕》中,從猜測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隻有離别之苦,才有佳期之樂。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寫有一首《他鄉七夕》五言詩,在古典“七夕”詩詞中占有重要位置:“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羁愁。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置身異地漂泊他鄉,卻适逢七夕佳節,詩人不免生發出羁旅窮愁、去國懷鄉之感,遂作此詩以抒鄉愁。雖是見景即興之作,卻情真意笃,句句含情,寄托着遊子佳節對親人的思戀和羁旅他鄉的孤獨之情,從而引發人們的強烈共鳴。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有什麼情感(讀書劉金祥七夕節的文化意蘊)2

宋代詞人筆下的七夕節,比之唐詩更有着癡絕的情韻和美。他們借着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在詞中表達自己對待情感的願望,因此不乏浪漫和感傷的情調:“皎皎牽牛河漢女,盈盈臨水無由語。望斷碧雲空日暮。無尋處。夢回芳草生春浦。鳥散餘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北宋文豪蘇東坡在如此普天歡愉的浪漫日子裡,按耐不住激情提筆寫下了如此魂牽夢萦的詞句。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一詞,于婉約纏綿中透着一股清朗和豪放:“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别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該詞寫的是牛郎織女的離愁别緒,但究其根本是在抒寫自身的感情體驗,感歎自己的多舛命運,詞作運用幻想與現實結合、天上與人間呼應的筆法,不僅開拓了詞作意境,而且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想象力和偌大胸襟,當為古代“七夕”詩詞中的翹楚。當然,最具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當屬北宋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詞将摹景、抒情、議論合而為一,把遠古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升華為一種唯美絕倫的意境,表達了詞人對純真愛情的衷心祈願和真誠期待,特别是該詞的最後兩句,将整首詞作意境提升到新的高度,不失為七夕詩詞中的千古絕唱。今人讀到《鵲橋仙》,是否想到兩地分居的情侶,在相互厮守中透露出的一份真誠,在一往情深中彰顯出一份達觀。元代散曲家杜仁傑曾經作出一套演唱七夕節的曲子【商調】中:“團圈笑令心盡喜,食品愈稀奇。新摘的葡萄紫,旋剝的雞頭美,珍珠般嫩實。歡坐間夜涼人靜已,笑聲接青霄内。風淅淅,雨霏霏,露濕了弓鞋底。紗籠罩仕女随,燈影下人扶起,尚留戀懶心回。”深研細讀不難看出,蒙元王朝的宮廷仕女們于七夕節夜晚,歡樂興奮地聚坐圍攏在喜開顔笑,在喜慶的節日氛圍中歡度月缺月圓的美好七夕節。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七夕節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信仰、情感操守和倫理道德,而古典詩詞豐富的曆史内涵和深湛的人文意蘊,賦予七夕節巨大的文化魅力,換言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耀眼華章的詩詞,以大雅之美開啟七夕節的複興之路。古往今來,七夕詩詞或清麗或婉約或恬淡或濃烈,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演繹成美談佳話,纏綿成曠世經典,詩詞不僅為七夕節增添了無限光彩,而且為七夕節注入了無盡情愫。漫步曆史長廊,人們在古典詩詞中品味七夕;置身當下現實,人們也應在開卷讀詩乃至鋪紙寫詩中傳承七夕,需知無論讀詩還是寫詩,都是在感受文化綿延,都是在參與文化赓傳,畢竟一個蘊藉着詩意的節日,才是葆有生命力的節日,才是淨化心靈和提純精神的節日。

(作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作者:劉金祥

編輯:周怡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