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自我提升,重拾未來學習的第九天,今天學習的課文是第八課《〈世說新語〉二則》。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時劉義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說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志人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指魏晉六朝流行的專記人物言行和記載曆史人物的傳聞逸事的一種雜錄體小說,又稱清談小說、逸事小說。按内容可以分為笑話、野史、逸聞轶事三大類。魏晉南北朝志人小說有以下幾方面的藝術特點:①以真人真事為描寫對象;②以“叢殘小語”、尺幅短書為主要形式;③善于運用典型細節描寫和對比襯托手法,突出刻畫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④語言簡練樸素、生動優美、言約旨豐。這些藝術特點對後世小說産生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的志人小說有《笑林》世說新語》等。志人小說和其他小說一起,開啟了後世小說之先河。
這兩篇文章分别寫了一位智慧兒童,學習課文時,注意感受古代兒童的聰慧機敏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借助注釋,把握課文大意。畫出你不懂的語句,與同學交流,嘗試解決問題。
第一篇是《詠雪》。這篇文章借詠雪賦詩的故事,贊揚了謝道韫的聰慧和才情,表達了作者對謝道韫的贊譽之情。
釋義: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與家人在一起聚會,他跟子侄輩的人談論文章的義理。一會兒,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的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兒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漫天飛舞。”太傅高興得大笑了起來。(謝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将軍王凝之的妻子。
第二篇是《陳太丘與友期行》,寫友人不守約定且不講禮貌,被七歲的陳元方嚴詞批駁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守約、講信、懂禮,同時贊揚了少年陳元方維護父親和自身尊嚴的做法。
釋義:陳太丘和友人相約出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正午過後朋友還沒有來,太丘便不再等候而自己先走了,他走後友人才到。元方這一年七歲,正在門外玩耍。有人問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說:“我父親等您許久您沒有來,他已經走了。”友人便很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哪!同人家相約出行,卻丢下人家自己走了。”元方說:“您同我父親約定在正午。正午時分您沒有來,就是不講信用;對着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那個友人聽了元方的話,感到很慚愧,下車來拉他,元方卻進門而去,連頭都不回。
這兩篇文章就好像是兩個小故事,多讀了幾遍,意思就明白了。理解内容,來看看課後習題。
一、朗讀課文,體會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在用詞上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個故事。
提示: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如“兒女”在文中泛指小輩,包括侄兒侄女,今指兒子和女兒。“期”在文中指約定,今指日期。
二、把大雪紛飛的情景分别比作“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謝安認為哪個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的看法嗎?
從文中謝安“大笑樂”的反應來看,謝安認為“柳絮因風起”這個比喻好。
我認為兩個比喻都好,這要看雪下的情況。中雪的顔色和下落的形态都跟鹽相似,但欠缺意蘊;而柳絮為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更像小雪的飄舞方式;如果是大雪或暴雪,可以說是“燕山雪花大如席”。文中說“雪驟”,即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此時隻見雪粒或雪片直落,看不見雪花飄舞的樣子,所以“撒鹽空中”得比喻好。
三、《陳太丘與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為、品性正直,合乎道義。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陳元方的“方正”?
陳太丘依照約會行事,當他的朋友失約時,他決然舍去。七歲兒童陳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們身上體現的是古人崇尚的誠信理念。陳太丘的這位朋友自己言而無信,失了約不自省,反而怒罵别人。陳元方據理抗辯,小小年紀就表現出方正之氣: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禮”的重要;第三,他辯駁得有理有據,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門不顧”的行為,維護了父親和自己的尊嚴。
四、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不久,一會兒。
2.撒鹽空中差可拟。 相比。
3.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不及。
4.太丘舍去,去後乃至。離開。才。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約定。舍棄。
五、古人稱謂有謙稱和尊稱的區别,像《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尊君”與“家君”,前者尊稱對方的父親,後者謙稱自己的父親。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其中有一些尊稱和謙稱。讀一讀,說說它們分别用于指稱誰。
今天的學習完成了,明天繼續努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