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西北邊陲。
仲秋時分,大雪卻已有封山之勢。
厚重的烏雲在天空中疊了一層又一層,仿佛下一秒就要墜落下來,将大地覆蓋。
疾風勁雪中,有人即将踏上歸途。
穿過千山萬水,回到秋意盎然的長安。
離人的身影越來越遠,而後消失在一片白茫茫中,隻留下彎彎折折的馬蹄印,很快也會被大雪覆蓋。
而送别之人,卻如同白紙上的一個黑點,良久伫立,有些突兀,又夾雜着些許落寞。
後來,他将這場雪,這場離别,這些落寞與離愁,怅然與豪情,都寫進了一首詩中。
這首詩叫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我們都曾讀過,而寫下這首詩的人,就是盛唐邊塞詩人代表——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後世評價,這首詩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壓卷之作,它何以享有如此盛名呢?
首先我們從詩題入手,武判官是何許人也?
當時岑參奉命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幕僚。
而這位武判官,就是他的上一任,岑參到職之後,武判官便卸任歸京,重回長安。
武判官身上的責任,也自然落到了岑參的肩上,未走完的路,也由他接着走下去。
所以詩中除了惜别,更添感懷。
送别武判官那天,岑參起了個大早,出門一看,呼嘯的北風席卷而來,頗有些毀天滅地的架勢。
詩中所寫的“白草”,并非是指白雪覆蓋的草叢,而是牧草被收割之後曬幹,變成白色,儲存起來,好讓牲畜能夠有過冬的糧食。
塞北不似長安氣候适宜,凜冬十分漫長,八月的天空便開始飛雪。
這漫天的大雪究竟像什麼呢?
岑參作了一個絕妙的比喻。
他說啊,這不就是一夜春風拂過大地,千萬梨花盡數開放的盛景嗎?
明明是嚴寒的冬天,卻被他寫得溫暖而浪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也成為詠雪必提之佳句,讀過一次就再也忘不了。
正當他想要回賬内取暖之時,手指剛觸到羅幕,就感覺到一片潮濕。
原來是雪花飄入珠簾,濡濕了羅幕。
潮濕加上嚴寒,冷意直入骨髓,那是多麼華貴的錦裘,多麼暖和的被褥,都無法抵擋的。
更何況,邊塞的将士們不能人手一個暖爐,在門窗緊閉的屋子裡過冬。
訓練,征戰,站崗,是一日也不能松懈的。
饒是将軍那雙有力的大手,耍弄得了玄鐵長槍,亦能百步穿楊,此刻也難以拉開一張角弓。
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曾寫過,當他穿越大雪去求學之時,被凍得“四支僵勁不能動”,便與此相似。
铠甲也被凍得硬邦邦的,難以穿上。
極目遠望,千古名句又應景而出: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沙漠中到處都結着厚厚的冰層,綿延而成百丈堅冰;憂愁的長雲在空中凝結,壓抑的氣氛劈頭蓋臉地襲來。
此刻唯一能夠取暖的,便是來上一壺烈酒。
恰逢帳中設宴為武判官送行,沒有琴筝絲竹,便奏響羌笛琵琶。
不論古今,音樂最能傳情。
那應當是熟悉的家鄉曲調,隻是大雪覆蓋青山,任你怎麼望,也望不見故鄉。
這是一場極為熱鬧的盛宴,但岑參卻将它一筆帶過,隻留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筆鋒一轉,終于到了離别的時候。
寒風頃刻間就将酒意吹散,大雪不知疲倦地落下,戰旗被凍得堅硬,難以随風紛飛。
在輪台東門送君歸去,眼見着他走進大雪覆蓋的山中,身影逐漸模糊。
直到他完全消失在曲折的山路間,隻留下馬蹄印,是他走過的證據。
讀這首詩,其實就如同在觀看一部第一人稱的電影,濡濕的羅幕,凍硬的關節,寂寥的馬蹄印,每一個細節都如此真實。
全詩沒有一字直接抒情,但卻通篇彌漫着一種淡淡的憂愁,以及肅殺的壓迫感。
從題材來看,這是一首邊塞詩,也是一首詠雪詩,還是一首送别詩。
從内容來看,它蘊含着個人情感的抒發,描繪了祖國山河的瑰麗,更贊美了邊塞将士的英勇。
一首長詩,不過百餘字,卻抵得上一篇洋洋灑灑的骈文,或許詩歌的魅力,便在于此。
《唐賢清雅集》曾評此詩:
嘉州七古,縱橫跌蕩,大氣盤旋,讀之使人自生感慨。後人竟學盛唐,能有此否?
可謂哀而不傷,悲而不戚。
在衆多詩歌題材中,邊塞詩無疑最能展現祖國河山之秀美,華夏民族之精神,每次讀到,都令人心頭一震。
你心中最好的邊塞詩是哪一首呢?歡迎留言讨論。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作者:胡子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