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駁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我們知道陽明先生的心學體系由三個遞進理論支撐:心即理,知行合一,緻良知而想要入門“王學”,必須要懂得“心即理”這個基礎觀點,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批駁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們知道陽明先生的心學體系由三個遞進理論支撐:心即理,知行合一,緻良知。而想要入門“王學”,必須要懂得“心即理”這個基礎觀點。
心即理等同于“心外無物”,為了給學生解釋“心外無物”的觀點,陽明先生舉了個著名的案例——岩中花樹,這個例子記載在《王文成公全書》裡。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但這個例子引起了諸多争議,後世有不少人認為王陽明是主觀唯心主義。
其實是他們誤解了陽明先生,誤解了心外無物中“物”的涵義。我原來也誤解了其本意,對啊,沒有人心,沒有人類,客觀事物照樣存在啊。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客觀物體不依賴人的主觀性而存在。于是我們反駁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實則大謬。
從例子中可以明确,陽明先生所謂的物,是客觀事物存在的狀态,而非客觀事物本身。
“寂”不是“無”,寂是一種狀态。
《周易·系辭上》有言:“《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這裡的“寂然不動”意思是停息了心中各種各樣的念頭。但并不是你的思想就不存在了,隻是它暫時停息了。
以此類推到岩中花開,由于心的存在,花的存在狀态才由寂變成特定顔色的花開狀态。
我比較贊同浙江大學董平教授的觀點,他認為:心即理的“理”是指事理,而不是物理。心外無物并不是說心外沒有客觀事物,而是說客觀事物的狀态由于心的觀察才得以确定。
個人認為,這個理論參考“薛定谔的貓”實驗就能很好理解。
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盒子裡放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鐳。之後,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将會衰變,并釋放出毒氣氰化物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将活下來。不管從經典物理學還是量子物理學的角度看,隻有打開盒子觀察,貓的死活狀态才得以确定。
打開盒子之前,貓的狀态也是一種“寂”的狀态。并不是說貓本身不存在,而是貓的死活狀态決定于我們去觀察,觀察的結果反饋到我們心裡。
所以,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是指事物的狀态決定于人的内心,而不是說事物的本身決定于人的内心。兩者有本質區别,前者與人的主體性有關,後者不依賴人的主體而存在。
那些說陽明先生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人應該仔細研讀經典,而不要望文生義。
準确理解了“心外無物(心即理)”後,再去體會“知行合一”與“緻良知”就會容易許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