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節點混凝土做法施工圖?磚混結構(構造柱、圈梁、闆縫等)砼澆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梁柱節點混凝土做法施工圖?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磚混結構(構造柱、圈梁、闆縫等)砼澆築
本技術交底适用于磚混結構,包括外磚内模和外闆内模結構的構造柱、圈梁、闆縫等現澆混凝土工程。
1.材料要求
(1)水泥;用325~425号礦渣矽酸鹽水泥或普通矽酸鹽水泥。
(2)砂:宜用粗砂或中砂。
(3)石子:構造柱、圈梁宜用粒徑0.5~3.2厘米的卵石或碎石;闆縫用粒徑0.5~1.2厘米豆石或碎石。
(4)外加劑:根據要求選用早強劑和減水劑等。摻用時必須有試驗依據。
2.作業條件
(1)混凝土配合比需經試驗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單與現場使用材料相符。
(2)模闆牢固、穩定,标高尺寸符合要求,模闆縫隙最大不得超過2.5毫米,過大者應堵嚴,并辦完預檢手續。
(3)綁好鋼筋并辦完隐檢手續。
(4)構造柱、圈梁及闆縫施工縫接搓處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漿,應剔鑿清理并将模闆内雜物清除幹淨。
(5)常溫施工時,在混凝土澆灌前,磚牆、木模應提前适量澆水濕潤,但不得有積水。
3.操作工藝
工藝流程:
作業準備→混凝土攪拌→混凝土運輸→混凝土澆灌、振搗→混凝土養護
(1)混凝土攪拌:
1)根據測定的砂石含水率調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應增加測定次數。
2)根據攪拌機每盤各種材料用量及車皮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散裝)、砂、石各個磅稱的标量。(水泥進場時,抽查重量)磅稱應定期校驗、維護,以保證計量的準确。攪拌機棚應設置混凝土配合比标志闆。
3)正式攪拌前攪拌機先空車試運行,正常後方可正式裝料攪拌。
4)砂、石、水泥(散裝)必須嚴格按需用量分别過稱。加水也須嚴格計量。
5)加料順序:一般先倒石子,再倒水泥,後倒砂子,最後加水。如摻入粉煤灰等摻合料,應在倒水泥時一并倒入。如需要摻外加劑,應按定量與水同時加入。
6)攪拌第一盤混凝土可在裝料時适當少裝一些石子或适當增加水泥和水。
7)混凝土攪拌時間,400L自落式攪拌機一般不應少于1.5min。
8)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5~7cm,每台班應測試兩次。
(2)混凝土運輸:
1)混凝土自攪拌機卸出後,應及時用翻鬥車、手推車或吊鬥運至澆灌地點。運送混凝土時,應防止水泥漿流失。若有離析現象應在澆灌地點進行人工二次拌合。
2)混凝土從攪拌機中卸出後到澆灌完畢的延續時間,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及其以下,氣溫高于25℃時不得大于90min,C30以上時不得大于60min。
(3)混凝土澆灌、振搗:
1)構造柱根部施工縫在澆灌前宜先鋪5cm~10cm厚與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漿或減石子混凝土。
2)澆灌方法:用塔吊吊鬥供料時,應先将吊鬥降至鐵盤50~60cm處,将混凝土卸在鐵盤上,再用鐵鍬灌入模内,不應用吊車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内。
3)澆灌混凝土構造柱時,先将振搗棒插入柱底根部,使其震動,再灌入混凝土。應分層澆灌振搗,每層厚度不超過60cm,邊下料邊振搗,連續作業澆灌到頂。
4)混凝土振搗:振搗構造柱時,振搗棒盡量靠近内牆插入。振搗圈梁混凝土時,振搗棒與混凝土面應成斜角斜面振搗。振搗闆縫混凝土時應選用φ30mm小型振搗棒。
5)澆灌混凝土時應注意保護鋼筋位置,外磚牆及外牆闆防水構造。随時檢查模闆是否變形、移位、螺栓、拉杆是否松動、脫落以及漏漿等現象,并派專人修理。
6)表面抹平:圈梁和闆縫混凝土每振搗完一段,應随即用木抹子壓實、抹平、表面不得有松散混凝土。
(4)混凝土養護;混凝土澆灌12h以内,應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并澆水養護。常溫時每日澆水養護兩次,養護時間不得少于7晝夜。
(5)填寫混凝土施工記錄。制作混凝土試塊(标準試塊和同條件試塊),用以檢驗混凝土28d強度。
冬期施工參見“剪力牆結構(大模闆)普通混凝土澆灌”。
4.質量标準
(1)保證項目:
1)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砂、石、外加劑,必須符合施工規範及有關的規定。檢查水泥出廠合格證及有關試驗報告。
2)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計量允許偏差,水泥和摻合料為±2%,骨料為±3%,水或外加劑為±2%(均為重量計)。混凝土的攪拌、養護和施工縫處理必須符合規範的規定。
3)按《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标準》(GBJ107—87)對混凝土進行取樣、制作、養護和試驗,并評定混凝土強度。
(2)基本項目
混凝土應振搗密實,不得有蜂窩、孔洞、露筋、縫隙夾渣,具體要求參見《建築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标準》(GBJ301—88)。
5.成品保護
(1)澆注混凝土時,不得污染清水磚牆面。
(2)振搗混凝土時,不得振動鋼筋、模闆及預埋件,以免鋼筋移位、模闆變形或埋件脫落。
(3)操作時不得踩碰鋼筋,如鋼筋有踩彎或脫扣者應及時調直補好。
(4)散落在樓闆上的混凝土應及時清理幹淨。
6.應注意的質量問題。
(1)計量不準:砂、石、水泥(散裝)過秤不準,水計量不準,造成水灰比不準确,影響混凝土強度。施工前要檢查和校正好磅秤,堅持車車過秤,每盤混凝土用水量必須嚴格控制。
(2)混凝土存在蜂窩、麻面、孔洞、露筋、縫隙夾渣等缺陷: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振搗不實、漏振和鋼筋位置不準确、缺少保護層墊塊等。因此,澆灌混凝土前應檢查鋼筋位置及保護層厚度(尤其是闆縫鋼筋)是否正确,發現問題及時修整。振搗時不得觸碰鋼筋及模闆;認真進行分層振搗,不得有漏振現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