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保護曆史文化遺産?“她叫可可,用小小的畫筆描繪大大的文物,是她的童年夢想;她叫吉舟,用2400塊木構件再現西直門箭樓,彰顯了少年的工匠精神;他們是壹貳設計,把文化遺産變成文創産品,讓古老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青年規劃師趙幸,這樣介紹她的“同事們”,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我們該如何保護曆史文化遺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她叫可可,用小小的畫筆描繪大大的文物,是她的童年夢想;她叫吉舟,用2400塊木構件再現西直門箭樓,彰顯了少年的工匠精神;他們是壹貳設計,把文化遺産變成文創産品,讓古老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青年規劃師趙幸,這樣介紹她的“同事們”。
這些年輕人參與的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四名彙智”。這個由北京西城區于2017年發起的計劃,面向所有普通人,支持他們自發開展名城保護活動。
日前,2022“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在北京中軸線北段地安門外舉辦,20餘位國内外專家分享了他們在曆史城市和文化遺産保護方面的經驗。在這些經驗中,青年“解鎖”文化遺産保護的新方式、青年在世界遺産保護中的作用,無疑是焦點。
用自己的青春讓文化遺産永葆青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文化部門主任景峰介紹,今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50周年。自創立之初,公約的核心詞就是“可持續性”,而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标中,青年的作用尤其突出。
世界遺産領域包括“世界遺産能力建設”,景峰曾參與世界遺産的教育項目,在中國得到了積極響應。“最早是1995年從北京西城區的一所中學開始,之後又在此框架中組織青年論壇、編寫教材,積極促進青少年參與世界遺産保護。”
2021年,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在福建福州舉辦,青年論壇是重要活動之一。該論壇還發布了《福州宣言》,宣言中稱,“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加強面向青年人的世界遺産教育和知識分享……培養新一代世界遺産青年保護者”。
景峰說:“以中軸線申遺為契機,北京也應該動員社會各界,尤其是青年,積極參與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
“四名彙智”至今開展了7輪招募,收獲了362份社會申請和379個被支持團隊,舉辦超過600場名城保護公益活動,受衆超過10萬人。這項計劃還形成了上百款文創産品,數十段音頻節目、微電影,幾百場城市探訪,幾十萬字的口述史,這些都是年輕人參與的成果。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中國于1985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1987年,長城、北京故宮、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泰山首批6處遺産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截至目前,我國世界遺産總數達到56項,位居世界第二。
李群透露,“北京中軸線”将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項目。
“我們願意把自己的青春、創造力、熱情奉獻給這座城市,讓這座古老的城市永葆青春。”趙幸說。
青年是申遺的分賽場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副院長楊越明做過很多關于青年受衆的調查,對于世界遺産,不少青年仍然存在偏見或誤解。“有人一聽說遺産,就覺得是古老的、陳舊的,與我沒什麼關系;有人認為它是屬于過去那個特定時代的,與新時代不能同向而行;還有人認為它是屬于政府的、專家的,唯獨不屬于我……”楊越明說。
“面對這樣的誤解,世界遺産隻有讓年輕人走近,才能走進。”楊越明說,現在有的年輕人用一些搞笑的、“輕飄飄”的方式來解讀、傳播世界遺産,引來非議,“但很少有人成為真正的踐行者。隻有把握青年特征,才能找到讓青年打開世界遺産的正确方式”。
楊越明總結,青年的第一個特征是“好奇心”,這有可能讓其成為世界遺産的關注者,“比如北京中軸線申遺,怎麼讓年輕人有興趣?其中有一個冷知識——中軸線是358度。所以在‘雲上中軸’小程序上,他們願意去找到那個358度”。
青年的第二個特征是“創新力”,這可以讓其成為世界遺産的愛好者。此前河南衛視《龍門金剛》節目融合龍門石窟的傳統文化和數字媒體藝術,通過3D建模和增強現實的方式,讓斑駁的世界遺産煥發活力,推出後火遍全網。而且青年藝術家作為創造者參與其中,本身也是對世界遺産的傳播。
第三個特征是“社群力”,這能讓青年成為世界遺産的行動者。15-24歲的年輕人是地道的“數字原住民”,他們擅長以多元的方式支持世界遺産保護。“我們做過一個關于北京年輕人參與中軸線申遺的意願調查,發現願意在微博、微信中講述中軸線的年輕人占比超過80%。所以如果說申遺的主賽場是專家,那青年就是分賽場。”楊越明說。
要将文化遺産傳承給未來的世代
在澳門旅遊學院持續教育學校代校長黃婉妍看來,無論世界文化遺産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産,隻有“活”起來,才能讓人知道它的價值,而青年在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每到新年,澳門人都會和家人到媽閣廟拜媽祖,這是一種家庭聚會,也是一種節慶儀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黃婉妍在大學教授文化遺産和非遺的課程,她強調,“隻有真心想守護的,才會真正理解它的背景,再去發現它的現狀,思考可以做些什麼去保護它”。
在她的課上,有學生研究魯班鎖,為此還會特地跑到澳門唯一一個魯班廟,去尋找魯班鎖和它背後的文化傳承。青年學生的種種自主行動,讓黃婉妍看到了希望:能夠強化連接,主動守護世界遺産;研究世界遺産所具有的譜系價值;在數字科技的世界裡發揮主動作用。“一塊石頭本身不會講話,需要有适當的‘對口單位’幫它講話。青年就很‘對口’,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弘揚世界文化遺産的重要性。”黃婉妍說。
香港古物古迹辦事處考古組一級助理館長吳卓瑩說,她和同事現在的工作,除了保護保育文化遺産資源,更要培育未來的“領導者”。
辦事處有一個推行多年的計劃——“青少年文物之友”培訓課程。自4月18日“國際古迹遺址日”全面開放報名以來,人數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在新建地鐵的時候,曾發現過宋元時期的遺址。經過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遺址最終得以原貌保留,成為永久景區,并把文物曆史帶到地鐵站中。”吳卓瑩說,“這個項目非常受年輕人歡迎,說明他們對曆史有很高的熱情。”
香港現有132項法定古迹,每當這個名單增添“新成員”時,辦事處都會推出以青年為對象的創意活動。“我們在古迹裡辦音樂會,把古迹和年輕人的生活綁定;在地鐵站辦展覽,請來藝術家分享宋代陶瓷的特色。我們在年輕人喜愛的社交平台都開設了賬号,與他們在網上溝通;年輕人也常常浏覽我們的網站,這也催促我們及時更新數據,方便他們找資料,互動互通。”吳卓瑩說。
“香港考古遺址及曆史建築反映了我們的曆史,考古出土文物證明了香港與内地的一脈相承。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産可以讓我們了解曆史和文化,我們必須要将這些文化瑰寶傳承給未來的世代。”吳卓瑩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