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雄篇
戰國紛争,吞國侵地。 天子失權,弱肉強食。
大夫專權,政變叠起。 大鬥小鬥,田氏代齊。
威王因齊,審時度勢。 一鳴驚人,遠見卓識。
人才為寶,用人不疑。 鼓琴取相,賽馬拜師。
懸賞納谏,門庭若市。 言堂滿堂,言室滿室。
賞罰分明,大公無私。 整頓政風,改革吏治。
整飾兵法,師承穰苴。銳不可當,所向披靡。
圍魏救趙,減竈誘敵。威震中原,雄冠東西。
注釋:
稱雄篇
戰國紛争,吞國侵地。 天子失權,弱肉強食。
【譯文】戰國時期,周王朝的權威喪失,諸侯國之間開始了兼并戰争,弱小的國家被強大的國家吞并。
【注釋】。戰國:公元前481年至前221年。戰國時代是諸侯國之間連年進行兼并戰争的時期。戰國這個時代名稱就是由此而來。天子:指周王朝。弱:弱者。強:強者。弱肉強食原指動物中弱者的肉是強者的食物。比喻力量弱小的被力量強大的欺壓、吞并。
大夫專權,政變叠起。 大鬥小鬥,田氏代齊。
【譯文】諸侯國朝廷内部的重臣也争權奪勢,政變紛紛發生。齊國的田氏以大鬥借貸,小鬥收貸的方法,取得了百姓的擁護,奪得了政權。姜氏齊國被田氏齊國代替。
【注釋】大鬥小鬥:“鬥”是舊時一種度量容器。田氏為了收取民心,使用大鬥向百姓借貸糧食,用小鬥收借貸。田氏代齊:公元前481年,齊國大夫田常發動政變,殺死了齊簡公,出任齊相。此後田氏掌握了齊國政權。至田和列為諸侯,從此,姜氏齊國被田氏齊國所代替。田氏代齊标志着中國曆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威王因齊,審時度勢。 一鳴驚人,遠見卓識。
【譯文】齊威王名字叫因齊。他具有遠大的目光和卓越的見識。他觀察時局,估量形勢,奮發圖強,作出了驚人之舉。
【譯文】威王:名因齊,田齊第四代國君,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在位。
一鳴驚人:齊威王即位之初,三年一直默默無聞,沒有作出什麼政績。當時,稷下學宮的一位學士叫淳于髡,找到威王說:“我們齊國有一隻大鳥,栖于大王庭院,三年了不飛也不鳴,你知道為什麼嗎?”齊威王知道淳于髡是用大鳥比喻他無所作為,便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齊威王振作起來,勤于朝政,勵精圖治,很快在戰國時期稱雄。
人才為寶,用人不疑。 鼓琴取相,賽馬拜師。
【譯文】齊威王把人才當作國寶。他知人善任,對已經任用的人從不亂去猜疑。他通過彈琴發現了鄒忌這個人才,任鄒忌為宰相;在賽馬的時候認識了軍事人才孫膑,就請孫膑做軍師。
【注釋】人才為寶:公元前333年,齊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去打獵,魏惠王問威王齊國有沒有寶物。威王回答說沒有。魏惠王炫耀說,魏國是個小國家,還有能照亮12輛車子的夜明珠10顆,你們這樣的大國怎麼會沒有寶物呢?威王說:“我們國家的寶物與你的不同,我的良臣檀子駐守南城,南面的楚國不敢侵犯;我的名臣盼子駐守高唐,北面的趙國就不敢到黃河捕魚;我的大臣黔夫駐守徐州,燕國就到北門祭祀,祈求神靈不被征伐;我的臣子種首負責治安,齊國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我的大臣個個能光照千裡,何止隻有12輛車子的距離!”齊威王是曆史上把人才視作國寶的第一人。
鼓琴取相:齊威王喜歡彈琴,就把擅長彈琴的鄒忌先生安排在他的住所居住。一天威王在彈琴,鄒忌推門進來說:“你彈的真好!”威王說:“剛才你連我彈琴的樣子都沒看到,怎麼知道我彈的好壞?”鄒忌回答說:“聽琴聲就知道。大弦急彈時如春風般溫和,是象征國君;小弦聲音清晰,是象征國相;手把弦抓的很緊又輕松的放開,是象征政令;琴聲和諧象征四時(初夏秋冬);琴聲往複不亂,象征政治清明。琴聲調理好了,天下就太平。治理國家也如同彈琴一樣。”從鄒忌彈琴論政中,威王發現這是個治國賢才,就任鄒忌為宰相。
賽馬拜師:齊國貴族田忌經常與威王賽馬,但總是赢得少輸的多。孫膑看到田忌的馬與威王的馬的實力懸殊并不大,隻是少弱一點。賽馬的時候,田忌給孫膑出主意,讓田忌的下等馬與威王的上等馬比賽;讓田忌的上等馬與威王的中等馬比賽;讓田忌的中等馬與威王的下等馬比賽。結果以三比二取勝。威王對此很是驚訝,知道這是孫膑的點子後,召見了孫膑,彼此在談話中,威王發現孫膑很有軍事才能,就提拔他為軍師。
懸賞納谏,門庭若市。 言堂滿堂,言室滿室。
【譯文】威王褒獎那些敢于直言的人,一時到宮廷來給威王提意見的人就像鬧市的人那麼多。威王說話做事推誠相見,在室内講話,使全室的人都知道;在廳堂上講話,使全堂的人都聽到,自己心裡怎麼想的,打算怎麼做,對下屬和百姓絕不遮遮掩掩。
【注釋】懸賞納谏:齊威王為了及時發現自己的過錯和工作中的失誤,就下了一個命令:“不論官吏還是百姓,當面指出自己錯誤的給上等獎勵;用書面指出自己錯誤的給予中等獎勵;在大庭廣衆中議論自己錯誤的給下等獎勵。命令一下,給齊威王提意見的人門庭若市。
賞罰分明,大公無私。 整頓政風,改革吏治。
【譯文】威王辦事公正沒有私心,該賞的賞,該罰的罰,絕不馬虎。他整頓執政風氣,改革官吏制度,使人人不敢飾非,吏治大肅,朝野一新。
整飾兵法,師承穰苴。 銳不可當,所向披靡。
【譯文】齊威王探讨先代兵法,師承田穰苴的用兵之道。齊國軍隊氣勢強盛,不可阻擋,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潰散。
【注釋】穰苴:姓田,名穰苴。齊景公執政時的大司馬。銳:鋒利。披靡:草木随風倒伏的樣子。
圍魏救趙,減竈誘敵。 威震中原,雄冠東西。
【譯文】在桂陵之戰中,齊國采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圍攻趙國的軍隊,使趙國解圍得救。在馬陵之戰中,齊國運用“減竈”的計謀,掩蓋自己的真是兵力,使敵人麻痹,大敗魏軍,戰勝了齊國的勁敵魏國。從此,齊國在中原聲威大振,成為戰國七雄(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注釋】圍魏救趙:即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采用軍師孫膑的謀略,沒有直接去援救趙國,而是率兵直搗魏國的首都大梁。迫使魏國軍隊從趙國撤軍回國自救。齊國軍隊又在魏軍撤軍回國的必經之路——桂陵舍下埋伏,大敗魏軍。圍魏救趙後比作軍事上圍攻敵人的後方據點,迫使敵人撤回兵力自救的作戰方法。
減竈誘敵:即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仍然采取“圍魏救趙”的計謀,迫使魏軍撤軍回國自救。齊軍根據魏軍驕傲輕敵的特點,假裝怯弱來引誘敵人。辦法是:齊軍進入魏國的第一天挖造了能供十萬兵士煮飯的鍋竈,第二天減成隻供五萬人的鍋竈,第三天減到隻供三萬人的鍋竈。魏軍認為齊軍怕死,多數開小差逃跑了。于是魏軍抛下步兵辎重,隻用一支精銳部隊拼命追趕齊軍,想一舉把齊軍消滅。結果在道路崎岖狹窄的馬陵遭遇齊軍的埋伏,魏軍大敗,魏國将軍龐涓被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