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是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航海家,其最知名的活動莫過于“下西洋”了,這指的是在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連續的大規模遠洋航海,根據記載,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在中東方向最遠曾達麥加,在非洲方向最遠曾達莫桑比克的貝拉港,這極大提高了當時明王朝的威望。
不過,還有一件事情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而且此事目前還有不少争議,即鄭和是否曾經“下過東洋”,也就是訪問過日本,甚至還有一個流傳很久的說法“水師十萬到東瀛”!
關于鄭和是否曾經率領艦隊前往日本,已經成為一個相當有争議的說法。
很尴尬的事情是,據說原存兵部的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在明朝中期被燒毀了(當然,這個事情沒被證實,不過大批鄭和檔案确實失蹤數百年,至今未被找到),導緻後續考證很困難。下西洋的過程還有很多其它文件等參考,但關于是否去過日本?這個目前還真沒有确鑿證據。
當然,史料是有的,明朝嘉靖年間的《籌海圖編》、《日本一鑒》以及後來的一些作品都提過鄭和曾經訪問日本,根據此說法,在奉敕七下西洋前,鄭和在永樂元年先出使暹羅,後來在永樂二年出使日本,年底回朝複命。
當時明朝派使者去日本的目的,除了正常交流外,還有就是要求日本政府處理倭寇問題,據說事情是這樣的:。永樂二年(1404年)倭寇騷亂直隸、浙江,明成祖派遣中官鄭和往日本,奉敕讨賊,由甯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1405年,足利義滿(明朝其時稱“日本王源道義”)遣使,獻上在壹歧,對馬等島所俘獲的倭寇;乃命來使按其本國法處置,令一人生火,将倭寇上蒸籠蒸殺。明成祖嘉獎源道義勤誠,遣鴻廬寺少卿潘賜,内官王進等赍玺書冕服,賜日本王,令十年一貢。
後來甚至還有記載,鄭和率領的水軍有十萬,這給了室町幕府極大震懾,足利義滿因此答應中國全部要求,并稱臣,鄭和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這個事情有沒有先不說,至少“十萬水軍”這說法肯定是扯淡,組織十萬人的艦隊耗費極大,這種動員規模幾乎是必然開戰的,不可能用于訪問,示威也不可能。鄭和下西洋那麼大規模的艦隊,也就2萬多人。所謂“十萬大軍”應該是明朝後來深受倭寇之苦的江浙人民一種情緒化的激憤表現。
不過,鄭和曾經訪問過日本這件事情,确實是有正史記載,而且記載地很詳細,那争議何來呢?
其實關于鄭和去過日本,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于中國民間的常識,鄭和下西洋是,從明朝開始民間就流傳鄭和故事,甚至演化成章回小說《三寶太監下西洋》,但“下東洋”大家從來沒聽過,直到1956年,潘群先生才在《明史紀事本末》發現類似的記載,他接着刻苦研究二十多年,終于找到了更豐富的相關史料并串成完成的鍊條,并與1982年發表論文。
怎麼這麼艱苦呢?因為“下東洋”的故事在《明史》、《明實錄》、《瀛涯勝覽》等最常規典籍均沒有任何記載,這是啥情況?有相關記載,但是都是史籍和浙江地方志中有些記載,但最權威的正史卻沒記載,這不正常啊,這其實就是很有疑點。
中國方面這樣,那咱們看看日本方面,日本方面也是争議不斷,1977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宮崎市定就在其著作《中國史》中确信鄭和到過日本,但日本明史專家陳福坡先生在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讨論會上也把鄭和到日本歸為一種誤傳。
那日本方面有記載嗎?記載是有的,因為明朝初期,是有好多批使團訪問過日本的,至于室町幕府和明朝建立了宗藩關系,這也沒有争議,雙方正史紀錄地清清楚楚,甚至物證都有,問題是,這些事情和鄭和有沒有關系!
日本方面沒有任何證據記載鄭和到過日本 ,其實中國方面也沒有權威史料,《明史》記載過的訪問日本的艦隊指揮官是其它人,但《明史》成書前,明、清許多著述均說“鄭和出使過日本”,這有可能是誤傳,因為鄭和名氣很高,所以後面一些文史學家給他“加了戲”,把别人幹的事兒加在他身上,而這些書又流傳較廣,影響了很多人的判斷;又由于對嘉靖年間倭寇擾亂東南沿海的憤怒,加了一個“10萬水軍”的戲。
但是,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明朝在派遣了一支訪問日本的艦隊後,後面又出了某些情況,再派了鄭和率領第二波艦隊去回合,此事不算太大,所以有關記載不多,後面檔案遺失後難以确認,但部分知情者還是把這個情況寫在一些地方志中…
至于究竟是哪種情況,那還要等待後續的研究了。
作者:雲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