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人修建了涼山大石墓?
李後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
西南民族、古代邛人。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自滇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從現存的200餘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計算,入葬的人數亦當在兩萬人左右,和涼山地區同時期的其他古代民族所遺留下來的墓葬相比,他們的确是這一地區最大的民族。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說,邛人大石墓在全世界絕無僅有,是安甯河流域原住民獨特的墓葬形式。
據《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曆史上,曾經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達數百年的邛人,是一個骁勇善戰的民族。當戰争來臨時,邛人往往舉族皆兵。這種靠親情、血緣維系的軍隊在戰場上往往令敵人聞風喪膽。為了生存,他們還要不斷地征戰。
在這種條件下,邛人卻依舊不遺餘力地建造大石墓,這對于當時生産力水平并不發達的邛人來說,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為了親情,為了體現神威,為了表示體面,甚至死而複活。在已發掘的47座大石墓中,年代最早的是春秋末期建造的,因此墓葬規格較小,随葬的器物主要是以石器和陶器為主。
到了戰國時期,墓葬明顯變大,出土器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有了明顯增加,尤其是出現了銅器。而年代最晚的大石墓,則被定位在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的這段時間裡。在出土器物中鐵器的出現以及西漢五铢錢、新莽的大泉五十錢的出土,将大石墓的修造年代定位在春秋末期到東漢初期的400年間,與邛人起源和消亡時間的不謀而合。
因此可以說,邛人極有可能就是大石墓的真正主人。在戰國到西漢這個時期,整個西南地區發展到青銅水平。當年邛人生活的安甯河流域并不安甯,周邊有強大的鄰居虎視着。況且,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是中國版圖急速擴張的年代。許多偏居一隅的少數民族都被逐個納入到融合的浪潮中,邛人自然也不會例外。公元40年,東漢朝廷曾派遣軍隊平定南方,邛人反擊遭來了殺身之禍。
邛人在東漢初年所遭遇的這次毀滅性打擊,或許是它最終消失殆盡的主要原因。随着邛人的消失,大石墓也停止了修建。從那時起,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這種神秘墓葬。但邛人的首領為何不像蜀、滇的王者那樣擁有自己高級的墓葬,而甘願與他的同胞長眠在一起?這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大石墓被識破,反而遭殃,不如與普通群衆一起埋葬,更安全、更踏實。這是最早認識到“從群衆中來、回到群衆中去”重要性的典型案例。
為什麼修築大石墓?巨石崇拜、子孫發達。在金屬工具出現以前,人類的生産和生活工具、裝飾品甚至是武器的制造大多都離不開石頭。因此,人類便賦予石頭更多的精神内涵,對它頂禮膜拜。這應該是一種自然崇拜,崇拜大石的一種風俗。如今,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能夠找到巨石的遺迹。經考證,巨石崇拜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墓葬、列石、獨石以及石棚等。
當年大石墓的建造者,也是崇拜巨石的。大石墓作為古人崇尚巨石的産物,被最終地保留下來。這些構築大石墓的巨石,多以玄武紀的花崗岩為主,每塊蓋頂石的重量都重達數噸。考古人員們發現,雖然在大石墓修建地的附近有許多殘存的巨石,但古人構建大石墓所用的石料卻大多來自遠處的螺髻山。這樣大費周折,舍近求遠地搬運巨石,背後有什麼特殊的含意嗎?
其實,就是為了保證質量,為了死後安全,為了建築氣派,為了子孫後代興旺發達。安甯河流域大石墓的發掘,是迄今為止中國石墓墓葬群裡一個最完整的考古發現,它填補了安甯河流域考古史上的空白。這一獨具特色的古代遺存,對研究中國古代西南少數的内涵有着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曆史意義。
大石墓作為邛人靈魂安息的居所,目睹了安甯河谷兩千多年的榮辱滄桑。作為時間與曆史的見證者,今後它們還将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繼續陪伴着那裡的人們走過未來的歲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