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頭拜年不是陋習遺毒,是一種文化傳承,我們家在北京繼續堅守着
我經常聽見有人感慨說:現在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尤其是為了北京的藍天,大家都非常自覺的不放鞭炮以後,就更感覺年味兒變淡了。其實,“年”還是那個“年”,變的是過年的方式,不變的是傳統親情、民族精神、美好期盼的文化内涵。
2019年豬年兩個外孫子磕頭拜年
過去的拜年是磕頭作揖,現在微信視頻表達新春祝福的“指尖拜年”更為普遍;過去的壓歲錢是捧在手上,現在争搶拼手氣紅包、口令紅包、搖一搖紅包、集五福紅包等電子紅包不亦樂乎。
但是,在北京、在我們家卻始終保持着磕頭拜年給紅包的這種文化傳承。
2018年狗年兩個外孫子磕頭拜年
其實磕頭:屈膝跪地、以頭觸地、做拜伏壯,這可以說是中國人最高、最深的禮節了。
似乎還有種拜佛的,磕大頭,五體投地,整個人趴在地上的,似乎有把自己當供品,完全奉獻的意思,這種禮節似乎有點極端。
磕頭已經是最高禮節了,因為本身人的一身,骨頭最硬,骨頭之中,膝蓋骨也算比較硬的。磕頭,以膝蓋骨着地,頭着地,這個姿勢,可以說,全身能彎的主要的骨頭,都彎了,人的額頭最高,也放到最低了。這,對于講儒學,講氣節的中國人來說,已經是最高的禮節了。所以,這個禮節,隻能對特定對象來行,隻能對天地父母而行!
禮節,都是蘊含道理的,行每個禮節都要說明白,不明不白的事,做的稀裡糊塗,人也就稀裡糊塗了。這個磕頭的大禮,尤為重要。要行的人,一定要把其中道理講明白,傳承下去,才能做,否則,不能做。
這個道理就是要說明白這個禮節的意義。
最重、最高、最大的禮節,隻能對自己的親生父母、天和地。
朋友們對我們保留磕頭拜年傳統的肯定
為什麼?因為天地父母,是生養自己的神靈。所以,受得起子女這樣大的禮節。此外,這樣的低頭屈膝,不可以對任何人事。随意的對人低頭屈膝,敗壞自己的氣運。随意的受别人的低頭屈膝,同樣會折損自己的福德。
随着時代的變遷,傳統的拜年習俗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也生出了新的色彩。從電話、短信拜年到彩信拜年,再到微信拜年,科技進步帶來了拜年的新方式。
但是“磕頭拜年”的實際作用卻是無法取代的。晚輩見到長輩叩頭施禮,說吉祥話;同輩親友相遇,也要相互道一聲“新年好”。
“磕頭拜年”不是陋習遺毒,是一種文化傳承,我們家在北京繼續堅守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