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最厲害的五個中式智慧

道德經最厲害的五個中式智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5 14:24:32

東方既白 著

鄙人十年學易,一朝悟道,終于在周敦頤《太極圖》和《易經》“綜卦”模型體系的基礎上,從“道”和“萬物”兩個方向和角度,推演出老子關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具體過程和演化路徑,以圖表的全新形式,解決了“以易解老,以老解老”的問題,那是否也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統領和涵蓋“諸子百家”的主體思想和理論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道德經最厲害的五個中式智慧(如何以老解百家)1

從道和萬物的不同視角,綜合看待《太極圖》的演化規律

下面我們就以“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終極奧秘為例,嘗試着對他們之間的相通性做一個全新的解讀和诠釋。衆所周知,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于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谛。因此,佛教說衆生根性不同,是一直存在現實性問題,是不可回避的,因此,佛教才有了小乘和大乘之分,中國禅宗才有了“南頓北漸”之别。

道德經最厲害的五個中式智慧(如何以老解百家)2

修身養性天地人,借故喻今儒釋道

比如小乘佛教講求即生斷除煩惱,以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為主,希望了生死、離貪愛、滅盡身智,是完全出世的,所以被大乘佛教譏諷為“自了漢”。大乘佛教則認為單求自我解脫是不夠的,在除斷自己一切煩惱外,還應該修持成佛,建立佛國淨土,讓更多的人脫離苦海。因此,大乘佛教既是出世的,又強調适應世間、引渡衆生。

在教理義學方面,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隻否定人(我)的實在性,不否定法的實在性。大乘佛教則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另外,大乘佛教認為,人先天的“心性”是清淨的,隻是後來遭到情欲的污染才變得不淨。因此,其修行理論中已經包含有“頓悟”的成分。小乘佛教則對修行的階段、解脫的果位等有細緻具體的劃分。總體說來,相對于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比較保守,教義和修行比較複雜,過多地糾纏于那些枝枝蔓蔓的“虛妄之相”。佛教講究“明心見性”,要修持成佛,建立佛國淨土,那麼到底怎樣才算是“明心見性”了呢?怎樣是修持成佛,建立佛國淨土了呢?

答案就如下圖中“上士聞道,明心見性”的結果一樣,撥開六親生克、五行生克和陰陽太極這一切的“虛妄之相”,直抵中間那個“其小無内”的“混沌無極”,因此佛教說見“性”以前: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而見“性”以後:凡所有相皆為實相。這就是他們所有建立建立的佛國淨土,因為這裡無私無我,混沌無極,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執有現空,執空現有,色空不二,性相一如。

道德經最厲害的五個中式智慧(如何以老解百家)3

眼内有塵三界窄,心底無私天地寬

因此,真修行人才能達到“不見他人過”的至境,這就是佛家圓融萬法以後的結果,其實這和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的初衷和道理是一樣。而普通修行之人,則隻有透過這些蒙蔽在萬物之上的“虛妄之相”,才能像老子說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那樣,像王陽明說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緻良知”那樣,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中,更進一步踐行“無為而治”的核心思想。

否則,他們看到的凡世間所有相,仍舊皆為虛妄,而這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明心見性”過程,就是衆生最終能否“超凡入聖”的最基本前提和保障。大家常常說中華文化“儒釋道”三教合一,三教合流,具體怎麼合一,怎麼合流的呢?其實就是合流到了中國人常講的那個“中”,即圖中間那個“其小無内”的“混沌無極”,老子稱它為“道”,稱它為“無”,佛教稱它為“空”。因此,儒釋道既能三教合一,殊途同歸,又能各安其份,各行其道,道家持中而守、儒家持中而行、佛教持中而安,三道而一,混沌無極,無我無私。

道德經最厲害的五個中式智慧(如何以老解百家)4

天下萬物,循道而生,循道而行

那人類具體又該如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呢?答案還在圖中,其具體的方法和步驟就是:先以“人道六親生克之新生(家和萬事興,代代皆新生)”,法“地道五行生克之共生(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以“地道五行生克之共生”,法“天道陰陽太極之順生(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以“天道陰陽太極之順生”,法“道混沌無極之生生(道生萬物,生生不息)”,以“道混沌無極之生生”,法“自然之道,無中生有,有中化無”。

正如我們從一開始上學,老師就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隻有透過了萬物皆有的“虛妄之相”,看到了這個恒久不變的本質,我們才能更進一步,達到“心即萬物之理”,達到“知行合一”,達到“無為而治”。因此,要想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過程中超凡入聖,就一定要在心性修煉上到達那個“其小無内,混沌無極,無我無私”的終極維度和超凡淨土,如此,方能像慧能禅師那樣“眼内無塵,心底無私”,像陽明先生那樣“相由心生,境随心轉,心外無物,心生萬物”。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聖人”和“佛祖”的那個“心”呢?說白了就是圖中間那個“其小無内”的“混沌無極”。這個“其小無内”的“混沌無極”,就是陽明心學中所講“心即理”的那個“理”,亦是儒家曆來所講的那個“中”。什麼是儒家所講的“中”呢?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這個“中”,就是就是中國人的中和,所以儒家叫中庸,道家叫中道“天道”,佛家叫中觀,都崇尚“中”,而且在“中”的基礎上又都崇尚“和”,儒家叫仁和,道家叫柔和,佛家叫圓和。所以“中和”就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道德經最厲害的五個中式智慧(如何以老解百家)5

大家常常說中華文化“儒釋道”三教合一,三教合流,怎麼合一,怎麼河流的呢?其實就是合流到了中國人常講的那個“中”,即圖中間那個“其小無内”的“混沌無極”,儒家稱它為“中”,佛教稱它為“空”,老子稱它為“道”,稱它為“無”。

上一篇:如何“以老解百家”:《道德經》體系,與“上兵伐謀”的《兵法》

作者 | 東方既白

簡介:十年學易,一朝悟道,獨創“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國學和哲學研究新體系。

緻力于《易經》和《道德經》系統架構體系的開創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